18岁,录取通知书上"兰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字样被黄河水汽洇得微皱。父亲用布满老茧的手指划过校徽上的齿轮:"学电好,旱涝保收。"你望向窗外,中山桥的钢架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像某种未完成的电路图。
19岁,工程制图课上粉笔灰簌簌落在《电路原理》扉页。彭家坪的夜风裹挟着铁锈味,实验室示波器的绿光在眼皮上跳动。朋友圈里复读的同学晒出南方某校桥梁设计图,你熄灭手机,继续计算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矩特性。窗外施工塔吊的红灯刺破夜幕,如同永不闭合的断路器。
大三那年,你站在能源与动力学院公告栏前,转专业申请被汗水浸湿边角。系主任的搪瓷杯里漂着枸杞:"想好了?西校区可没有黄河穿城而过的风景。"你握紧书包里那本《电力系统分析》,封皮上还沾着兰石厂实习时蹭的机油。
23岁,考研自习室的日光灯管嗡嗡作响。你盯着《电力电子技术》里晶闸管的导通特性,咖啡杯底沉淀着兰州拉面馆送的袋装茶叶。手机震动,高中同桌在深圳某科技公司调试智能电网系统。你裹紧褪色的工大蓝冲锋衣,继续默写《电机学》的短路比公式。
26岁,实验室的PLC设备在午夜突然报警。你摘下防静电手环,发现窗外飘起今冬第一场雪。师弟正在用3D打印机复刻西门子杯的奖杯模型,树脂气味里混着正宁路夜市的烤肉香。导师说新型风电并网系统需要更多仿真数据,你望着屏幕上跳动的波形,恍惚看见黄河水车在虚拟电网中缓缓转动。
30岁,新婚妻子是调试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时认识的。装修新房时你坚持在配电箱加装智能监控模块,物业师傅嘀咕:"到底是工大电气出来的。"蜜月旅行特意选了刘家峡水电站,看着巨型发电机组的青铜铭牌,你突然想起毕设时在七里河车间打磨的微型涡轮。
35岁,女儿举着摔坏的电动玩偶问:"爸爸能修好它吗?"你正在优化光伏逆变器的控制算法,屏幕上跳动的参数像当年西教楼前飘落的银杏。家族群里,表弟晒出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照片,你放下万用表,想起大三那年错过的结构力学选修课。
42岁,行业论坛上年轻人演示着数字孪生电网系统。你翻开泛黄的《自动控制理论》,扉页还夹着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参赛证。茶歇时老同学提起某位转行区块链的校友,你望向会展中心玻璃幕墙外的奥体中心,球形穹顶在阳光下宛如巨型绝缘子。
50岁,企业改制方案里你的名字出现在"技术顾问"一栏。整理办公室时发现1988版《兰州理工学报》,某篇论文批注栏还写着"此算法可尝试应用于黄河水位监测系统"。回家路过银滩黄河大桥,钢索在暮色中绷成琴弦,晚风掠过时发出50Hz的嗡鸣。
60岁,校庆日站在电气工程楼天台。无人机在天空拼出"红柳精神永存"的字样,能源动力学院的新生正在风洞实验室测试垂直轴风机。退休教师活动室里,你教老教授们用MATLAB模拟黄河水轮发电,窗台上的君子兰叶片积着细沙——来自兰州新区永不停止的建设工地。
70岁,重孙子举着磁悬浮列车模型问:"太爷爷的书上为什么画着中山桥?"你擦拭着首届红柳创客大赛的奖杯,智能手环突然显示心率过速。抢救室的监护仪闪着熟悉的绿光,恍惚间回到十八岁那个黄昏——
黄河依旧在兰工坪脚下奔流,
向左是电气馆锈迹斑驳的青铜门环,
向右能望见能动学院屋顶的测风塔
夕照将你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如同穿越陇中大地的750千伏输电线
在暮色中轻轻震颤
发出五十赫兹的永恒低吟luy
19岁,工程制图课上粉笔灰簌簌落在《电路原理》扉页。彭家坪的夜风裹挟着铁锈味,实验室示波器的绿光在眼皮上跳动。朋友圈里复读的同学晒出南方某校桥梁设计图,你熄灭手机,继续计算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矩特性。窗外施工塔吊的红灯刺破夜幕,如同永不闭合的断路器。
大三那年,你站在能源与动力学院公告栏前,转专业申请被汗水浸湿边角。系主任的搪瓷杯里漂着枸杞:"想好了?西校区可没有黄河穿城而过的风景。"你握紧书包里那本《电力系统分析》,封皮上还沾着兰石厂实习时蹭的机油。
23岁,考研自习室的日光灯管嗡嗡作响。你盯着《电力电子技术》里晶闸管的导通特性,咖啡杯底沉淀着兰州拉面馆送的袋装茶叶。手机震动,高中同桌在深圳某科技公司调试智能电网系统。你裹紧褪色的工大蓝冲锋衣,继续默写《电机学》的短路比公式。
26岁,实验室的PLC设备在午夜突然报警。你摘下防静电手环,发现窗外飘起今冬第一场雪。师弟正在用3D打印机复刻西门子杯的奖杯模型,树脂气味里混着正宁路夜市的烤肉香。导师说新型风电并网系统需要更多仿真数据,你望着屏幕上跳动的波形,恍惚看见黄河水车在虚拟电网中缓缓转动。
30岁,新婚妻子是调试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时认识的。装修新房时你坚持在配电箱加装智能监控模块,物业师傅嘀咕:"到底是工大电气出来的。"蜜月旅行特意选了刘家峡水电站,看着巨型发电机组的青铜铭牌,你突然想起毕设时在七里河车间打磨的微型涡轮。
35岁,女儿举着摔坏的电动玩偶问:"爸爸能修好它吗?"你正在优化光伏逆变器的控制算法,屏幕上跳动的参数像当年西教楼前飘落的银杏。家族群里,表弟晒出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照片,你放下万用表,想起大三那年错过的结构力学选修课。
42岁,行业论坛上年轻人演示着数字孪生电网系统。你翻开泛黄的《自动控制理论》,扉页还夹着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参赛证。茶歇时老同学提起某位转行区块链的校友,你望向会展中心玻璃幕墙外的奥体中心,球形穹顶在阳光下宛如巨型绝缘子。
50岁,企业改制方案里你的名字出现在"技术顾问"一栏。整理办公室时发现1988版《兰州理工学报》,某篇论文批注栏还写着"此算法可尝试应用于黄河水位监测系统"。回家路过银滩黄河大桥,钢索在暮色中绷成琴弦,晚风掠过时发出50Hz的嗡鸣。
60岁,校庆日站在电气工程楼天台。无人机在天空拼出"红柳精神永存"的字样,能源动力学院的新生正在风洞实验室测试垂直轴风机。退休教师活动室里,你教老教授们用MATLAB模拟黄河水轮发电,窗台上的君子兰叶片积着细沙——来自兰州新区永不停止的建设工地。
70岁,重孙子举着磁悬浮列车模型问:"太爷爷的书上为什么画着中山桥?"你擦拭着首届红柳创客大赛的奖杯,智能手环突然显示心率过速。抢救室的监护仪闪着熟悉的绿光,恍惚间回到十八岁那个黄昏——
黄河依旧在兰工坪脚下奔流,
向左是电气馆锈迹斑驳的青铜门环,
向右能望见能动学院屋顶的测风塔
夕照将你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如同穿越陇中大地的750千伏输电线
在暮色中轻轻震颤
发出五十赫兹的永恒低吟l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