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的江南水乡古镇甪直,潮湿中透着寒意,镇区喧嚣,游人如织。
早前,中式评级在整理墨印思维导图之地名与商号序列时,一组以沈为姓的墨印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商号名“沈萬順、沈成号”;地名“甪直、西匯、甫里”;经营内容“糟坊、南貨、酱園”。
外行人定会好奇,什么是墨印?
简单的说,墨印就是民国时期商家用自己的商号,设计成独特风格的软章,蘸墨后盖在银元表面的墨水印记。

但见这三方墨印,相同商号名但经营范围不同,不同商号名但书法韵味相似,外加风格类同的印面设计,隐约提示三者存在着某种关联,存在着商业帝国的过往。
墨印中关联着的商业神话能否再现?研究人员决定赴该组墨印产地甪直考证,沿着西汇街上下塘历史遗留信息现场取证。

据甪直镇人民政府官微《甪直发布》与沈福源的《乡试朱卷》载,甪直古镇,自乾隆年间有“甫里八景”,其一为“西汇晓市”。
说的是西汇街人流密集,店铺林立,商业繁盛。每日拂晓,四乡农民摇船而来,物产琳琅满目,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甪直,古称甫里,因旧时村落方圆“一里”而得名;
西汇,是位于甪直镇区的西汇街。
弄清楚墨印上地名的基本称谓,考证人员继续工作。
据《吴郡甫里志》《吴郡甫里人物考》《沈氏家谱》载,甪直的名门望族沈氏,宅第和产业大多在西汇街。
民国年间,沈氏资产遍布镇区各地,“沈半镇”名声不胫而走。


提到甪直沈氏家族,必须提到代表人物沈柏寒。
沈柏寒(1884-1953),名长慰,字柏寒,甪直首富沈国琛长房长孙,早年留学日本。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归乡接手家族事业,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以教育、实业振兴家乡,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沈柏寒将甫里公学改为甫里小学,试行新式教育,聘请叶圣陶等人执教。叶圣陶的文学创作生涯就是在甪直起步的。
沈柏寒创办了培本幼稚园,是当时吴县第一所具有新式教法和先进设备的幼儿园。

沈柏寒热心公益事业,在镇上创办电灯厂、电话局、碾米厂和面粉厂。
沈柏寒作为大股东的万顺恒米行,是当时吴东地区最大的米行。

叶圣陶就是以万顺恒米行为原型,以他在甪直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小说揭露谷贱伤农之痛,后被收录进苏教版语文课本。

为抵御匪患,保一方平安,沈柏寒协助创办甪直镇人民自卫团,建造了六十多米的瞭望塔,匪患立消。
沈柏寒是甪直著名乡贤,既是教育家,也是慈善家,还是成功商人。
他在西汇街成立了商业集团“沈成號”、“沈萬順”,经营饭店、酒坊、茶馆、肉铺、布店、酱园、南北货行等,产业遍布镇区,常年门庭若市,顾客络绎不绝,印证了清末民初“沈半镇”的商业版图。

沈萬順糟坊(清同治初年开业)
主营白酒、黄酒,年酿烧酒2000石,酱油数百石,以“酒香不怕巷子深”闻名,抗战前资金达3000石米。作坊遗址位于施家桥下塘,现为民居。

沈萬順南北货腌腊烟纸
精选苏北咸鱼、东来仪纸货,民国时门庭若市,公私合营后更名“万顺副食品门市部”。

沈成號酱園(民国初年开业)
沈柏寒分家所得,后革新管理,酱菜工艺超越老字号“张源丰”,甚至远销上海。

在西汇街的3,500多平方米的沈宅里(现仅开放1,000平方米),根据展示资料与工作人员的系统介绍,考证组获得了确认的信息。

“沈萬順糟坊”、“沈萬順南货”、“沈成號酱園”于本案三方主题墨印信息完全吻合,皆由沈柏寒经营,商业集团的神话由沈柏寒缔造。
新中国成立后,沈柏寒任苏南区特邀代表,参加苏南第一次政协会议,1953年12月病逝。
甪直沈氏家族,遵从“不入仕,便从医”的家训,不少人成就卓著,多人从医,成为专家型人才。
采访中,工作人员进一步告知,甪直沈氏家族,子孙繁衍,分散于世界各地,且大多寓居海外,难得见面。
本案三方墨印却穿越时空,在中式评级百年聚首,一如温情脉脉、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理剪不断的乡愁。
墨印记载着商业神话,承载着家族精神,满载着自强不息的民族希望,是实业报国的见证。

当前,美方肆意加征单边关税,严重违反国际经贸规则,违背基本的经济规律和常识,造成世界经济、全球市场和多变贸易体制面临严重冲击。
我们要认清美方利用关税进行“霸权表演”与“割韭菜”的凶狠和狡诈,团结一心,坚决反制,做强实体,提振民族自信。
参阅资料:《甪直发布》《甫里漫录》《甪直名人选》《沈氏家谱》
转载自 中式评级 评级布道者 2025年04月13日 考证:沈成號(沈萬順)与“沈半镇”的商业版图原创
早前,中式评级在整理墨印思维导图之地名与商号序列时,一组以沈为姓的墨印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商号名“沈萬順、沈成号”;地名“甪直、西匯、甫里”;经营内容“糟坊、南貨、酱園”。
外行人定会好奇,什么是墨印?
简单的说,墨印就是民国时期商家用自己的商号,设计成独特风格的软章,蘸墨后盖在银元表面的墨水印记。

但见这三方墨印,相同商号名但经营范围不同,不同商号名但书法韵味相似,外加风格类同的印面设计,隐约提示三者存在着某种关联,存在着商业帝国的过往。
墨印中关联着的商业神话能否再现?研究人员决定赴该组墨印产地甪直考证,沿着西汇街上下塘历史遗留信息现场取证。

据甪直镇人民政府官微《甪直发布》与沈福源的《乡试朱卷》载,甪直古镇,自乾隆年间有“甫里八景”,其一为“西汇晓市”。
说的是西汇街人流密集,店铺林立,商业繁盛。每日拂晓,四乡农民摇船而来,物产琳琅满目,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甪直,古称甫里,因旧时村落方圆“一里”而得名;
西汇,是位于甪直镇区的西汇街。
弄清楚墨印上地名的基本称谓,考证人员继续工作。
据《吴郡甫里志》《吴郡甫里人物考》《沈氏家谱》载,甪直的名门望族沈氏,宅第和产业大多在西汇街。
民国年间,沈氏资产遍布镇区各地,“沈半镇”名声不胫而走。


提到甪直沈氏家族,必须提到代表人物沈柏寒。
沈柏寒(1884-1953),名长慰,字柏寒,甪直首富沈国琛长房长孙,早年留学日本。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归乡接手家族事业,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以教育、实业振兴家乡,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沈柏寒将甫里公学改为甫里小学,试行新式教育,聘请叶圣陶等人执教。叶圣陶的文学创作生涯就是在甪直起步的。
沈柏寒创办了培本幼稚园,是当时吴县第一所具有新式教法和先进设备的幼儿园。

沈柏寒热心公益事业,在镇上创办电灯厂、电话局、碾米厂和面粉厂。
沈柏寒作为大股东的万顺恒米行,是当时吴东地区最大的米行。

叶圣陶就是以万顺恒米行为原型,以他在甪直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小说揭露谷贱伤农之痛,后被收录进苏教版语文课本。

为抵御匪患,保一方平安,沈柏寒协助创办甪直镇人民自卫团,建造了六十多米的瞭望塔,匪患立消。
沈柏寒是甪直著名乡贤,既是教育家,也是慈善家,还是成功商人。
他在西汇街成立了商业集团“沈成號”、“沈萬順”,经营饭店、酒坊、茶馆、肉铺、布店、酱园、南北货行等,产业遍布镇区,常年门庭若市,顾客络绎不绝,印证了清末民初“沈半镇”的商业版图。

沈萬順糟坊(清同治初年开业)
主营白酒、黄酒,年酿烧酒2000石,酱油数百石,以“酒香不怕巷子深”闻名,抗战前资金达3000石米。作坊遗址位于施家桥下塘,现为民居。

沈萬順南北货腌腊烟纸
精选苏北咸鱼、东来仪纸货,民国时门庭若市,公私合营后更名“万顺副食品门市部”。

沈成號酱園(民国初年开业)
沈柏寒分家所得,后革新管理,酱菜工艺超越老字号“张源丰”,甚至远销上海。

在西汇街的3,500多平方米的沈宅里(现仅开放1,000平方米),根据展示资料与工作人员的系统介绍,考证组获得了确认的信息。

“沈萬順糟坊”、“沈萬順南货”、“沈成號酱園”于本案三方主题墨印信息完全吻合,皆由沈柏寒经营,商业集团的神话由沈柏寒缔造。
新中国成立后,沈柏寒任苏南区特邀代表,参加苏南第一次政协会议,1953年12月病逝。
甪直沈氏家族,遵从“不入仕,便从医”的家训,不少人成就卓著,多人从医,成为专家型人才。
采访中,工作人员进一步告知,甪直沈氏家族,子孙繁衍,分散于世界各地,且大多寓居海外,难得见面。
本案三方墨印却穿越时空,在中式评级百年聚首,一如温情脉脉、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理剪不断的乡愁。
墨印记载着商业神话,承载着家族精神,满载着自强不息的民族希望,是实业报国的见证。

当前,美方肆意加征单边关税,严重违反国际经贸规则,违背基本的经济规律和常识,造成世界经济、全球市场和多变贸易体制面临严重冲击。
我们要认清美方利用关税进行“霸权表演”与“割韭菜”的凶狠和狡诈,团结一心,坚决反制,做强实体,提振民族自信。
参阅资料:《甪直发布》《甫里漫录》《甪直名人选》《沈氏家谱》
转载自 中式评级 评级布道者 2025年04月13日 考证:沈成號(沈萬順)与“沈半镇”的商业版图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