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列宁晚年思想从广义上讲,包括从新经济政策起,至其晚年的整个理论思想体系,从狭义上讲,是指列宁晚年病中一些言论和文章所体现的思想。
列宁在1922年12月第二次发病后,在尚可在病榻上工作的近三个月内,口授了一系列书信和文章。这些言论“不是一些孤立的零碎的东西,而是构成一个大的整体”,是“列宁战略策略整个大的构想的各个有机部分”(布哈林语)。列宁从国际革命发展前景和国内阶级状况出发,为党和国家提出了战略策略的基本原则,指出革命和建设发展的总方向和总方针。他提出的这一构想和计划是围绕在俄国这个“半亚洲式”国家能否建设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心展开的,包括了工业化方针、合作制构想、文化革命以及改革党和国家体制等一系列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以下将分几点讲述。
二.工农关系
列宁对于工农关系是很谨慎小心的。它将确保工农联盟看作关系到工农政权能否存在下去的根本策略和战略原则。列宁晚年把能否维持工农联盟从苏叶政权的生存紧密联系到了一起,而他一直对苏维埃政权能否生存下去保持着高度警惕。他尖锐地提出了布尔什维克党为阻止西欧反动国家扼杀苏维埃政权而坚持到东方革命爆发所应采取的战略策略问题。他把确保工农关系、工农联盟看到苏维埃国家在国际白色包围中保持生存的国内保障。正因如此,列宁“在涉及工人政权同农民的关系的那些政策上极其慎重”(布哈林语)。
那么应该如何保持工农联盟呢?列宁的回答是:“为了自救必须采取下面的政策。我们应努力建成这样一个国家,在这个国家内工人能够保持他们对农民的领导,保持农民对他们的信任,并通过大力节约把自己社会关系中任何浪费现象的任何痕迹铲除干净。......应当使我们的国家机关厉行节约。”
三.合作制构想的问题
列宁晚年思想中合作制构想是作为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用来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简单易行而又易于为农民所接受的方式而提出来的。
商品交换“作为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杠杆”,在新经济政策时期被提到了首要地位,合作社则是被作为“实行商品交换的主要机构”而被利用的。然而列宁仍然认为这对合作社“估计不足”,他认为,在合作社这里找到了“私人利益及私人买卖的利益与国家对这种利益的检查监督相结合的合适程度”,这一形式是在可以确保工农联盟的条件下,使小农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方法”。因此,列宁改变过去对于资本主义合作制的评价,认为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国家支配一切生产资料的条件下,“对我们来说,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列宁在这里所指的合作社,是以消费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包括信贷和生产的各种合作社。)
四.文化革命
列宁在晚年论及革命和建设问题时,每每与文化联系起来。这便是他在晚年五篇文章中,每一篇都涉及俄国文化状况的缘故。
文化革命任务所要达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改造国家机关;二是“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其经济目的是合法化。在列宁那里,“群众是我们文化工作的中心”,但为何没有提到工人群众呢?国家机关是国家政权的骨干,国家政权就是“‘组织成为国家政权’的工人阶级”,因此改造国家机关实质上就是改造作为国家机关组成部分的工人阶级,就是改造工人群众本身。因此这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文化问题。
五.国家机关与官僚主义
除上述问题外,列宁晚年作为关注和最急切提上日程的,还有改造国家机关,克服官僚主义的问题。他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开门见山地提出,“建议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对我们的政治制度做一系列的变动”。这表明,列宁晚年已将克服官僚主义和改造国家机关问题提到了改革党和国家的高度。
列宁晚年思想从广义上讲,包括从新经济政策起,至其晚年的整个理论思想体系,从狭义上讲,是指列宁晚年病中一些言论和文章所体现的思想。
列宁在1922年12月第二次发病后,在尚可在病榻上工作的近三个月内,口授了一系列书信和文章。这些言论“不是一些孤立的零碎的东西,而是构成一个大的整体”,是“列宁战略策略整个大的构想的各个有机部分”(布哈林语)。列宁从国际革命发展前景和国内阶级状况出发,为党和国家提出了战略策略的基本原则,指出革命和建设发展的总方向和总方针。他提出的这一构想和计划是围绕在俄国这个“半亚洲式”国家能否建设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心展开的,包括了工业化方针、合作制构想、文化革命以及改革党和国家体制等一系列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以下将分几点讲述。
二.工农关系
列宁对于工农关系是很谨慎小心的。它将确保工农联盟看作关系到工农政权能否存在下去的根本策略和战略原则。列宁晚年把能否维持工农联盟从苏叶政权的生存紧密联系到了一起,而他一直对苏维埃政权能否生存下去保持着高度警惕。他尖锐地提出了布尔什维克党为阻止西欧反动国家扼杀苏维埃政权而坚持到东方革命爆发所应采取的战略策略问题。他把确保工农关系、工农联盟看到苏维埃国家在国际白色包围中保持生存的国内保障。正因如此,列宁“在涉及工人政权同农民的关系的那些政策上极其慎重”(布哈林语)。
那么应该如何保持工农联盟呢?列宁的回答是:“为了自救必须采取下面的政策。我们应努力建成这样一个国家,在这个国家内工人能够保持他们对农民的领导,保持农民对他们的信任,并通过大力节约把自己社会关系中任何浪费现象的任何痕迹铲除干净。......应当使我们的国家机关厉行节约。”
三.合作制构想的问题
列宁晚年思想中合作制构想是作为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用来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简单易行而又易于为农民所接受的方式而提出来的。
商品交换“作为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杠杆”,在新经济政策时期被提到了首要地位,合作社则是被作为“实行商品交换的主要机构”而被利用的。然而列宁仍然认为这对合作社“估计不足”,他认为,在合作社这里找到了“私人利益及私人买卖的利益与国家对这种利益的检查监督相结合的合适程度”,这一形式是在可以确保工农联盟的条件下,使小农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方法”。因此,列宁改变过去对于资本主义合作制的评价,认为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国家支配一切生产资料的条件下,“对我们来说,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列宁在这里所指的合作社,是以消费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包括信贷和生产的各种合作社。)
四.文化革命
列宁在晚年论及革命和建设问题时,每每与文化联系起来。这便是他在晚年五篇文章中,每一篇都涉及俄国文化状况的缘故。
文化革命任务所要达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改造国家机关;二是“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其经济目的是合法化。在列宁那里,“群众是我们文化工作的中心”,但为何没有提到工人群众呢?国家机关是国家政权的骨干,国家政权就是“‘组织成为国家政权’的工人阶级”,因此改造国家机关实质上就是改造作为国家机关组成部分的工人阶级,就是改造工人群众本身。因此这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文化问题。
五.国家机关与官僚主义
除上述问题外,列宁晚年作为关注和最急切提上日程的,还有改造国家机关,克服官僚主义的问题。他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开门见山地提出,“建议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对我们的政治制度做一系列的变动”。这表明,列宁晚年已将克服官僚主义和改造国家机关问题提到了改革党和国家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