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学术思考,如果有意见不同,请用学术反驳。
本人意见在二楼。
原文:《倪海厦伤寒论经方使用说明书》桂枝汤
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咬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縶縶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又名:阳旦汤
主治:
1.桂枝汤的主证是恶风有汗。
脉浮紧,但没有汗出,则不是桂枝汤症
2.有汗,怕冷,头痛,有点发烧,肌肉有些酸痛
3.能治定时发热而汗出
煎煮与服用:
1.以五味药,用七碗水大火煮成三碗。每次温服一碗。服完药后再喝一碗热稀饭,以帮助药力.
2.喝完微微流汗最好(用稀饭助流汗) ,不用再喝;切记不可使病人流太多汗。流汗后后须擦干,不要当风或靠火炉。
3.如果没有发汗,2、3小时后再喝第二碗发汗。再不出汗,每一小时到一小时半再服一碗...余此类推。半日内可喝完三碗。若是病情比较严重,可以早晚各服用一帖药(共六碗)。
4.照顾者要在旁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若是病状有改善,但仍未消除,可以继续服用桂枝汤。或是汗一直不出,可以连续服用到两、三帖药都可以。
剂量:
1.桂枝、白芍等量。桂枝3钱,白芍3钱,炙甘草2钱,生姜切片3钱,放两片就可以了,大枣12颗用手掰开。1钱的重量应该等于3.7克
2.病人感冒久了,甘草可用重一点, 5钱,刚得不久的, 2钱,尽量少用,因为它会缓药力。
3.桂枝,白芍:孩子半钱,瘦子3钱,胖子5钱。其它相应变化。
方解:
1.桂枝壮心阳,所以心脏病的药一定会用到桂枝。血一加速,兔疫系统就出来把滤过性病毒赶出去。
2.白芍轻用补血、用活血破瘀。桂枝,白芍就是免疫系统的循环。
3.炙甘草,生姜,大枣是固本补充津液的。
4.如果脉气虚软,芍药寒中,宜多用炙甘草以扶中气,以减去脉之虚软,
则芍药乃能免寒中之弊。
加减:
1.若桂枝汤症加气喘咳嗽,加厚朴(降气)杏仁(滋润肺的津液)
2.若桂枝汤症加发汗不止,加炮附子(固表用)
3.如果病人是肠胃虚寒、素体虚寒的人、肠胃比较冷的人,开桂枝汤的时候,生姜要改成干姜
4.平常中比较湿热盛的人(比较胖的人) , 红枣会增甘加腻,应该将红枣拿掉。中湿里虚的人可以加一些白术,茯苓
5.如果阳不足加重桂枝、阴不足加重白芍
6.如果桂枝汤证病人舌苔白白厚厚的,湿的,就知道脾脏是素湿的,一定要加白术,茯苓,否则一发就会变成五苓散证。
禁忌:
喝桂枝汤会吐的人可能是酒客、胃癌、胃溃疡等。
比较集锦:
1.疼痛部位:
1.)痛在皮肤,麻黄汤症
2.)痛在肌肉,桂枝汤,玉竹可以治肌肉里面的痛,可以在桂枝汤里加玉竹。西医有一种肌纤维痛症,桂枝汤加玉竹,一下就好了。
3.)痛在骨头关节,附子汤
4.)上身不痛,只膝盖痛,桂枝芍药知母汤。
2.一般的关节痛
1.)有表证,恶风特别敏感,要加黄芪。@有汗的、汗自出的用桂枝汤加术附@有无汗的,用葛根汤加术附
2.)有浮肿的,用越婢汤加术附
3.属于感冒后,尤其经过发汗之后的大汗不止:
1.)漏不止,与大汗出同,脉洪大,若无他变证,仍与桂枝汤。
2.)若形如疟,脉洪大,是玄府反闭,故加麻黄,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3.)玄府不闭,没有如疟,没有烦渴,故加附子,桂枝加附子汤。
4.)若大汗出后而大烦渴,是阳陷于内,急当滋阴,故用白虎加人参汤。
4.病之部位:
1.)病在表之表,宜麻黄汤;
2.)病在表之里,宜桂枝汤;
3.)病在里之表,五苓散;
4.)若病里之里,当用猪苓汤但利其水,不可用五苓散兼发其汗矣
5.不发烧、不怕冷、白鼻涕:桂枝汤+辛夷,石菖蒲,苍术,炮附子
本人意见在二楼。
原文:《倪海厦伤寒论经方使用说明书》桂枝汤
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咬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縶縶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又名:阳旦汤
主治:
1.桂枝汤的主证是恶风有汗。
脉浮紧,但没有汗出,则不是桂枝汤症
2.有汗,怕冷,头痛,有点发烧,肌肉有些酸痛
3.能治定时发热而汗出
煎煮与服用:
1.以五味药,用七碗水大火煮成三碗。每次温服一碗。服完药后再喝一碗热稀饭,以帮助药力.
2.喝完微微流汗最好(用稀饭助流汗) ,不用再喝;切记不可使病人流太多汗。流汗后后须擦干,不要当风或靠火炉。
3.如果没有发汗,2、3小时后再喝第二碗发汗。再不出汗,每一小时到一小时半再服一碗...余此类推。半日内可喝完三碗。若是病情比较严重,可以早晚各服用一帖药(共六碗)。
4.照顾者要在旁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若是病状有改善,但仍未消除,可以继续服用桂枝汤。或是汗一直不出,可以连续服用到两、三帖药都可以。
剂量:
1.桂枝、白芍等量。桂枝3钱,白芍3钱,炙甘草2钱,生姜切片3钱,放两片就可以了,大枣12颗用手掰开。1钱的重量应该等于3.7克
2.病人感冒久了,甘草可用重一点, 5钱,刚得不久的, 2钱,尽量少用,因为它会缓药力。
3.桂枝,白芍:孩子半钱,瘦子3钱,胖子5钱。其它相应变化。
方解:
1.桂枝壮心阳,所以心脏病的药一定会用到桂枝。血一加速,兔疫系统就出来把滤过性病毒赶出去。
2.白芍轻用补血、用活血破瘀。桂枝,白芍就是免疫系统的循环。
3.炙甘草,生姜,大枣是固本补充津液的。
4.如果脉气虚软,芍药寒中,宜多用炙甘草以扶中气,以减去脉之虚软,
则芍药乃能免寒中之弊。
加减:
1.若桂枝汤症加气喘咳嗽,加厚朴(降气)杏仁(滋润肺的津液)
2.若桂枝汤症加发汗不止,加炮附子(固表用)
3.如果病人是肠胃虚寒、素体虚寒的人、肠胃比较冷的人,开桂枝汤的时候,生姜要改成干姜
4.平常中比较湿热盛的人(比较胖的人) , 红枣会增甘加腻,应该将红枣拿掉。中湿里虚的人可以加一些白术,茯苓
5.如果阳不足加重桂枝、阴不足加重白芍
6.如果桂枝汤证病人舌苔白白厚厚的,湿的,就知道脾脏是素湿的,一定要加白术,茯苓,否则一发就会变成五苓散证。
禁忌:
喝桂枝汤会吐的人可能是酒客、胃癌、胃溃疡等。
比较集锦:
1.疼痛部位:
1.)痛在皮肤,麻黄汤症
2.)痛在肌肉,桂枝汤,玉竹可以治肌肉里面的痛,可以在桂枝汤里加玉竹。西医有一种肌纤维痛症,桂枝汤加玉竹,一下就好了。
3.)痛在骨头关节,附子汤
4.)上身不痛,只膝盖痛,桂枝芍药知母汤。
2.一般的关节痛
1.)有表证,恶风特别敏感,要加黄芪。@有汗的、汗自出的用桂枝汤加术附@有无汗的,用葛根汤加术附
2.)有浮肿的,用越婢汤加术附
3.属于感冒后,尤其经过发汗之后的大汗不止:
1.)漏不止,与大汗出同,脉洪大,若无他变证,仍与桂枝汤。
2.)若形如疟,脉洪大,是玄府反闭,故加麻黄,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3.)玄府不闭,没有如疟,没有烦渴,故加附子,桂枝加附子汤。
4.)若大汗出后而大烦渴,是阳陷于内,急当滋阴,故用白虎加人参汤。
4.病之部位:
1.)病在表之表,宜麻黄汤;
2.)病在表之里,宜桂枝汤;
3.)病在里之表,五苓散;
4.)若病里之里,当用猪苓汤但利其水,不可用五苓散兼发其汗矣
5.不发烧、不怕冷、白鼻涕:桂枝汤+辛夷,石菖蒲,苍术,炮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