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吧 关注:23,325贴子:888,245

请关注彝族农民工孩子的学习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爱百度
http://news.sina.com.cn/c/2010-12-26/064721707743.shtml


1楼2010-12-27 15:52回复
    回复:2楼
    这就是传说中杯具的根源


    3楼2010-12-27 16:33
    回复
      2025-09-04 12:20: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恩,不管是汉族也好,彝族也好,还是其他民族的,每个小孩都应该享有9年义务教育。
      我觉得群里的那些民族主义的愤青,多关心一些自己民族切身的问题,比如楼主发的教育问题,而不要对那些虚无的东西去争论,去吵架。


      IP属地:浙江4楼2010-12-27 16:39
      回复
        回复:4楼
        谢谢 至少还有二位的关心


        5楼2010-12-27 17:03
        回复
          【不买了,家里小孩多,钱要攒着给小孩读书。我也不冷,都习惯了。”莫色尼色拘谨地笑了笑】朴实真切的语言,一个令人感动的父亲。


          8楼2010-12-27 18:37
          回复
            这个帖子里面暴露了很多凉山彝族的社会问题。
            教育,婚姻,思想观念,残酷的事实,值得每个人关注。


            9楼2010-12-27 18:39
            回复
                 35个彝族孩子随父母背井离乡 适龄者都未入学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6日06:47   现代快报
                  大人小孩聚在窑洞里取暖聊天
                  孩子们在工地上的“小大人作派”容易被人误认为童工
                  沙阿甘的妈妈背着小女儿
              沙阿甘的妹妹要进城了,换上了新衣服 本版摄影 快报记者 周青
                   “谁来拯救赤岗村委旁黑砖窑的10岁童工?”
                   12 月22日中午,“山水金坛”论坛出现了一个揭露金坛某砖窑厂非法雇用童工的帖子,因为涉及到敏感的“黑砖窑”和更敏感的“童工”,这个帖子迅速引起众多网友的强烈关注,一时间跟帖者众多。同时此帖反映的情况,也引起了当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发帖人“纪念1110”在帖中说,他在金坛市薛埠镇赤岗村的一家砖窑厂看到了10岁小孩在做工,而且不止一个。他还附上了现场拍的照片。得知这一情况后,快报记者立刻赶往金坛展开调查。但调查的结果显示,该网友判断有误,这家砖窑厂并没有使用童工。实际情况是,砖窑厂所雇用的彝族民工家里的孩子,因为没人看管,在工地上推板车玩耍,敏感的网友误认为孩子在干活。
                   快报记者调查发现,一共有66名彝族民工在金坛赤岗村南的一座砖窑厂里打工,和他们一起背井离乡的还有35名从几个月大到十四五岁的孩子。这些孩子平时就在工地上玩耍,令人吃惊和担忧的是,其中的适龄儿童没有一个在上学。
                   这些彝族民工就像是流浪的吉普赛人一样,在一个地方“干久”了,就会换一个地方。32岁的包工头曲比伟机是6个孩子的父亲,他说,过了春节,他们就会转移到苏北的泗洪。
                   而大人走到哪里,孩子就会像尾巴一样跟到哪里,很多孩子就是在“路上”出生的。
                   □快报记者 周青 晁静 金坛报道
                   “1米2”推着大板车
                   金坛赤岗村惊现童工?
                   发帖人“纪念1110”在题为“罗村赤岗村委是无知还是无视?谁来拯救赤岗村委旁黑砖窑的10岁童工”的帖子中是这么描述他的所见。他在帖子中介绍,他和一个朋友开车去罗村办事,路过金坛赤岗村南的一座砖窑厂时,偶然看到一个非常瘦小的身子推着一板车的红砖。车子开过去,他从正面看到的是一个年龄很小的男孩。“我们粗略看了下,竟然有六七个童工在这个砖窑厂劳作。当时急于办事没有停车,待事情办完回头路过砖厂时,刻意下车观察了下,发现童工大概有1米2左右的身高,却推着一个大板车。虽然工作得很吃力,但熟练得很,一看便知道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
                   一个戴白色帽子,看似主管的男子看到他们时,吩咐小男孩离开。他们便走上前与戴白色帽子的男子闲聊:你们这儿怎么有这么多童工啊?这位男子回答,“我们这里没有童工。”“刚才那个男孩那么小不是童工吗?”男子回答说:“他吗?不小啦,都10岁啦,能干活啦。”
                   “10岁?那是什么年龄?10岁相当于小学三年级的年龄,而这些孩子却在罗村赤岗的砖窑厂从事着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网友“纪念1110”愤怒地写道,让他更不能理解的是,这个砖瓦厂距离赤岗村委会只有100米左右的距离,这么近,难道赤岗村委会没有人知道这事?
                   这位网友还在帖子中粘贴上了他拍到的“童工”照片:一个略比板车高出一点的小男孩正推着板车从远处走向镜头。
                   随父母出来打工
              


              10楼2010-12-27 18:41
              回复

                     18岁女孩
                     一人带4个小妹妹
                     快报记者提出想去看一下工人们的住处,曲比伟机连忙摆手,“我们住的地方太脏、太乱了,你们还是别去了。”在记者的再三要求下,曲比伟机终于答应下来。
                     在工地旁边有两排简易的砖瓦房,红砖青瓦全部裸露在外,没有用水泥或石灰粉刷,这里便是工人们的住处。基本上一家两间房,每间房子大概7平方米左右,一间当做卧室,一间当做厨房。
                     在这里,快报记者遇到了非常友好的彝族姑娘沙阿甘。今年18岁的沙阿甘正在房前背着1岁的妹妹玩,当记者说想到她的房间看看时,会说一点普通话的阿甘很爽快地答应了。沙阿甘的房间非常简陋,一张双人床已经占了房间的一半。而这张“双人床”也只能勉强地被称作为“床”,因为它仅仅只是一张铺在砖头上面的床板。沙阿甘的床上只垫着两层薄薄的褥子,上面搭着一条被子。被子可能洗过太多次,褪色得厉害,已经看不出
                     原来的花色。“晚上睡觉不冷吗?”“不冷。”沙阿甘腼腆地笑了笑。
                     房间里面的墙面也没有粉刷,沙阿甘就用报纸把房间里的墙面糊了起来。床的旁边还有一个简易的钉在墙上的木架。沙阿甘就把自己的衣服挂在木架上,房间看起来还是很整齐的。小学毕业的她是今年3月份来到金坛的,她到金坛来的主要任务就是照顾好4个小妹妹。沙阿甘说自己没什么爱好,“天一黑就睡觉。”
                     沙阿甘隔壁的房间是“厨房”,这个房间同样很简陋,靠着墙边垒了半人高的砖头,上面铺着木板。木板上放着刀、电饭锅、煤气灶等。房间里还有一张小四方桌,桌子很矮、很脏,大概只有20公分高,旁边还有几个小板凳。
                     沙阿甘父母住的房间比阿甘房间的设施多了点,一个简易的柜子上放着唯一的“奢侈品”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不过看起来是“雪花”点点。看着地上、床上乱七八糟地扔着的衣服和鞋子,沙阿甘的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她比划着告诉记者,孩子太多,不过她还计划再要一个儿子。
                     大人们几乎都不在“家”,只有几个小孩在跑来跑去。有的小孩怕羞,看到陌生人走过来,赶紧躲到门后,探出半个小脑袋,“偷偷”地往外看。小孩子们好像很长时间没洗过脸了,一个个头发乱糟糟的,脸上也是脏脏的。沙阿甘说,这边的小孩基本上没人照看,大多数是由大点的孩子带小点的。与沙阿甘有着同样任务的还有包工头曲比伟机14岁的儿子曲比兰且,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照看2岁的弟弟。
                     家里太穷
                     包工头带着老乡外出扛活
                     曲比伟机,微胖,个头不高,32岁,没上过一天的学,但却已经是6个孩子的父亲。曲比伟机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说道,他不到20岁就出来打拼,已经在外面呆了10多年了。“厂里65个彝族人全是我从老家带来的。”常年在外打拼,曲比伟机不仅积累了不少人脉资源,也积累了“雄厚”的资金。“这辆车子就是这个月买的,花了3万多。”曲比伟机笑呵呵地指着面前一辆崭新的面包车跟记者“炫耀”,“虽然我在这边算不上富人,但是在我们老家西昌市,绝对是有钱人。只要我说话,县上书记也要给我几分面子。一些村上的大队队长,还有村委书记都要跟我出来干活,他们在村上上班,每个月才200块钱,带他们出来了一个月就能拿到 2000多块钱。”记者问他到目前赚了多少钱时,他笑而不答。
                     “我们那个地方太穷了,如果不出来打工,在家只能种种地,然后再养一头猪。种地的收入只能够一家人吃喝,过年的时候再把家里的猪杀掉,根本没有钱。有很多人都是忙了一年还不够自己吃饭。但是跟我出来打工就不一样了。”曲比伟机得意地向记者介绍说。出来打工的夫妻两个一年下来除掉吃喝,还能余下一万七八。在外面打一年工,回到家就能变成一个“小富翁”,有一对夫妻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高兴地一晚上没睡着觉。老家那边的人看到他们拿着一万多块钱回去,都觉得不可思议,追着问,“你们在外面做什么啊,怎么能挣这么多?”
                


                12楼2010-12-27 18:41
                回复
                  2025-09-04 12:14: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曲比伟机说在外面打工时间长了,回家倒不适应了。“以前没出来时,很多人都是一年四季不洗脸、不换衣服。但是到了这边后,开始经常洗脸、洗澡,衣服也比以前换得勤了。用水、用电都方便,再回家就不适应了。”
                       快要过年了,他们也准备回家了,“过不了几天,我们就要回家了,回家都是提前买好火车票,从这边坐火车到我们那需要3天3夜。”曲比伟机说,过完年,他会到苏北泗洪的一个窑厂去干活,手下65人也全部跟他前往泗洪。“他们都不认识字,也基本上听不懂汉语,我如果不带着他们,他们根本不敢出门。”
                       最大的8岁,最小的8个月
                       他把4个孩子全都带出来了
                       24 日一早,金坛突然刮起了大风,气温骤降到-1℃。中午11点多,工人们突然接到通知,工地停电,下午做不了活了。一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很高兴,能休息一下午,对他们来说实在难得。吃过午饭,很多人跑到窑洞最上层平顶上取暖,大人、小孩聚在一起说说笑笑,还有人在这边洗衣服、洗头发,好像快要过年似的。快报记者也随着他们一起来到窑洞,顿时感觉暖和了不少,但是一个中年男子还是冻得直哆嗦,双臂交错抱在胸前,不停地跺脚。这位男子非常瘦弱,上身穿了一件薄薄的棉袄,里面好像还有一件破旧的棉毛衫。下身仅仅穿着一条春秋天穿的薄裤子,裤管有点大,风一吹,裤管就不停地来回摆动。
                       “今天这么冷,怎么不多穿点?我穿着羽绒服还冷呢。”快报记者凑上前去说道。听到记者这么说,周围一些人全笑了,这位男子也附和着笑。不等他回答,旁边的一个中年妇女边笑边说,“他就这一条裤子。”紧接着,男子也笑呵呵地说了一句,可记者却一点也没听懂,还是旁边那位妇女翻译过来,“我就这么多衣服,都穿上了,没得穿了。”
                       在和这位操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的男子聊天中,记者知道了他叫莫色尼色,31岁,今年是第一次出来打工,他把家里4个小孩也全带到了工地上。最大的孩子8岁,最小的8个月。“去买件厚衣服吧,这几天太冷了。”记者建议。“不买了,家里小孩多,钱要攒着给小孩读书。我也不冷,都习惯了。”莫色尼色拘谨地笑了笑。莫色尼色说,在西昌,每家都有很多小孩,像他这样有4个小孩并不算多,一家六七个小孩也很常见。“在我们那里,小孩生得越多越好,没人管你,想生几个生几个。”旁边的一个年轻人用磕巴的汉语打趣道。
                       莫色尼色告诉记者说,他和妻子3月份来到工地干活,已经攒下 1万多块了,他的目标就是到年底回家的时候攒够一万五。对于每天在窑内起砖头干活,莫色尼色一点也不感觉到累。他们夫妻俩一个月能挣到3500元,不过他说,金坛的物价太高了,什么都贵,猪肉在这边卖12元一斤,在他家乡只卖到5元一斤。“这边挣得多,花得也多,一个月就要吃掉1300块钱。干完今年就不干了,还是回家种地。用今年赚的钱送孩子去读书,学点文化,不能让孩子像自己是一个大文盲。”
                       采访结束后,记者准备离去了,又回头看了一眼莫色尼色。他正在整理自己身上的薄棉袄,拉拉扯扯后,又跺了跺脚,用左手掳了掳头发,哼着小曲,抬头挺胸地向窑洞外走去。
                       14岁“富二代”
                       梦想像父亲一样赚大钱
                       曲比兰且,14岁,初中毕业,曲比伟机大儿子。按照曲比伟机的说法,儿子曲比兰且可以称之为“富二代”。
                       中午12点半左右,曲比兰且已经吃过了午饭,他很开心地告诉记者他们中午吃了肉。此时的他正坐在自家的面包车里照看弟弟。他把4岁的弟弟放在副驾驶处,自己坐在驾驶员的位置上,两手握着方向盘,一直煞有介事地转来转去。
                       “你会开车吗?”“不会,但我喜欢,我想学。”说话时,曲比兰且也没有停止转动方向盘。
                       “你今年不是才14岁吗?怎么不读书了?你爸爸说你读到了初中。”
                       “不读了,没意思,我不喜欢读书。我们那边小孩子有很多不读书,我也就不读了。”
                       曲比兰且告诉记者,比起读书,他更喜欢在这里照看弟弟。“每天早上8点多起床,吃完早饭就带着弟弟玩。天气好的话,就带着弟弟到工地上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有时也会到附近的罗村街上玩。不想出去玩的时候,就在家看电视,或者帮妈妈做饭。”在曲比兰且眼中,这个地方和他的家乡区别太大了,“我家那边有很多大山,出去一趟要翻过好几座大山,但是在这边比较方便。另外我家那边有很多汉族小孩,这边却有很多彝族的小孩,我觉得在这边也很好玩。”曲比兰且说,他来这边主要是爸爸让他过来的,不过他也想跟着爸爸妈妈见见“世面”。
                       没来金坛之前,曲比兰且在老家就跟着爷爷奶奶,和四个妹妹一起读书。“你不读书了,有没有想过以后怎么办?”“我现在还小,以后长大了就像他们这样干活呗,跟爸爸一样赚大钱。”曲比兰且觉得在工地上干活没有什么不好,好像觉得这样过日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至于不让儿子在家上学,曲比伟机主要是担心儿子在家学坏,才把他带了过来。“家里两个老人管不了他,他很容易学坏,就把他带来了。女孩子胆子小,好管一点,就让4个女儿在家读书。”从曲比伟机口中,记者还了解到,曲比兰且在他的家乡已经订了娃娃亲,过两年就准备让他们结婚,虽说结婚要花七八万,但这个算不了什么。
                       “你在这边想不想你女朋友啊?会给她打电话吗?”记者提到女朋友这个话题时,这个只有14岁的小伙子还真有点害羞了,不自在地低下了头,不过他还是爽快地告诉了记者,“不打。”这时曲比伟机在一旁插话道,“这有什么好害羞的呀。”不过,曲比兰且告诉记者,他的女朋友非常漂亮,过年回老家就能看到她了。
                  


                  13楼2010-12-27 18:41
                  回复
                    我把内容复制出来了 ,方便手机用户浏览。


                    14楼2010-12-27 18:41
                    回复
                      我看过“龙舟志子”写的一些帖子,感觉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彝族人。


                      IP属地:浙江15楼2010-12-27 20:21
                      回复
                        回复:14楼
                        最好把图也贴过来


                        16楼2010-12-27 20: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