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因地处洞庭湖以北得名,简称“鄂”,省会武汉。全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834万(2024年数据),是中国中部重要的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
一、地理与生态
湖北地势呈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的盆地格局,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大巴山、秦岭、大别山和幕阜山,中部为江汉平原。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省,流程1041公里,汉江为最大支流,形成“鱼米之乡”的肥沃平原。全省湖泊众多,现有755个湖泊纳入保护名录,洪湖、梁子湖等水域面积超百平方公里,享有“千湖之省”美誉。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5-17℃,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境内生态资源丰富,拥有神农架原始森林、长江三峡等自然奇观,水杉、珙桐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以及金丝猴、麋鹿、中华鲟等珍稀动物。
二、历史与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崛起,创造了以屈原、老子为代表的哲学与文学高峰。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刘备“三顾茅庐”等历史事件在此发生。明清时期,汉口成为“天下四聚”之一,近代更因武昌起义(1911年)成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
文化遗产方面,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唐崖土司遗址和神农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全省拥有17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屈家岭遗址、铜录山古铜矿等,以及10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屈原传说、湖北大鼓、黄梅戏等。
三、经济与产业
2024年全省GDP达60012.97亿元,同比增长5.8%,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七。第二产业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高端装备为主导,武汉光谷(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东风汽车集团年产销超300万辆。第三产业中,旅游业贡献显著,黄鹤楼、三峡大坝、恩施大峡谷等12家5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超亿人次。
农业方面,湖北是全国重要的粮棉产区,水稻、棉花产量位居前列,潜江龙虾、恩施玉露茶、秭归脐橙等地理标志产品享誉全国。2023年启动粮油单产提升行动,目标到2030年水稻亩产达580公斤。
四、交通与区位
湖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长江黄金水道与南北交通大动脉的枢纽。2024年实现“市市通高铁”,高铁网络覆盖所有市州,武汉天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鄂州花湖机场成为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年货邮吞吐量增速全国第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近8000公里,形成“九纵五横四环”骨架网,武汉阳逻港集装箱吞吐量居长江中上游首位。
五、社会与民生
教育资源雄厚,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武汉在校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医疗体系完善,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武汉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创造“中国速度”。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87元,农村居民22580元。
六、旅游与美食
自然景观:
• 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以原始森林、野人传说闻名,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5米。
• 恩施大峡谷:喀斯特地貌奇观,绝壁栈道、地缝瀑布令人称奇。
• 三峡大坝:世界最大水利工程,兼具防洪、发电、航运功能。
人文景观:
•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因崔颢、李白等诗人的题咏闻名。
• 武当山:道教圣地,古建筑群融合明清皇家规制与道教文化。
• 荆州古城:楚国故都,现存明清城墙与关公文化遗迹。
特色美食:
• 热干面:武汉早餐代表,芝麻酱拌碱水面,香韧爽口。
• 武昌鱼:源自梁子湖,清蒸做法凸显鲜嫩。
• 潜江小龙虾:麻辣、蒜蓉等多种口味,年产超100万吨。
• 三鲜豆皮:糯米、肉丁、鸡蛋煎制而成,外脆里糯。
七、民族与民俗
湖北是多民族省份,汉族占95%以上,土家族、苗族主要分布在恩施州。土家族摆手舞、苗族鼓舞等民俗活动保留至今。端午节起源于楚地,屈原投江传说衍生出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成为国家级非遗。
八、未来发展
湖北正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聚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打造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一、地理与生态
湖北地势呈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的盆地格局,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大巴山、秦岭、大别山和幕阜山,中部为江汉平原。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省,流程1041公里,汉江为最大支流,形成“鱼米之乡”的肥沃平原。全省湖泊众多,现有755个湖泊纳入保护名录,洪湖、梁子湖等水域面积超百平方公里,享有“千湖之省”美誉。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5-17℃,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境内生态资源丰富,拥有神农架原始森林、长江三峡等自然奇观,水杉、珙桐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以及金丝猴、麋鹿、中华鲟等珍稀动物。
二、历史与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崛起,创造了以屈原、老子为代表的哲学与文学高峰。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刘备“三顾茅庐”等历史事件在此发生。明清时期,汉口成为“天下四聚”之一,近代更因武昌起义(1911年)成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
文化遗产方面,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唐崖土司遗址和神农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全省拥有17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屈家岭遗址、铜录山古铜矿等,以及10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屈原传说、湖北大鼓、黄梅戏等。
三、经济与产业
2024年全省GDP达60012.97亿元,同比增长5.8%,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七。第二产业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高端装备为主导,武汉光谷(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东风汽车集团年产销超300万辆。第三产业中,旅游业贡献显著,黄鹤楼、三峡大坝、恩施大峡谷等12家5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超亿人次。
农业方面,湖北是全国重要的粮棉产区,水稻、棉花产量位居前列,潜江龙虾、恩施玉露茶、秭归脐橙等地理标志产品享誉全国。2023年启动粮油单产提升行动,目标到2030年水稻亩产达580公斤。
四、交通与区位
湖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长江黄金水道与南北交通大动脉的枢纽。2024年实现“市市通高铁”,高铁网络覆盖所有市州,武汉天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鄂州花湖机场成为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年货邮吞吐量增速全国第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近8000公里,形成“九纵五横四环”骨架网,武汉阳逻港集装箱吞吐量居长江中上游首位。
五、社会与民生
教育资源雄厚,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武汉在校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医疗体系完善,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武汉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创造“中国速度”。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87元,农村居民22580元。
六、旅游与美食
自然景观:
• 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以原始森林、野人传说闻名,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5米。
• 恩施大峡谷:喀斯特地貌奇观,绝壁栈道、地缝瀑布令人称奇。
• 三峡大坝:世界最大水利工程,兼具防洪、发电、航运功能。
人文景观:
•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因崔颢、李白等诗人的题咏闻名。
• 武当山:道教圣地,古建筑群融合明清皇家规制与道教文化。
• 荆州古城:楚国故都,现存明清城墙与关公文化遗迹。
特色美食:
• 热干面:武汉早餐代表,芝麻酱拌碱水面,香韧爽口。
• 武昌鱼:源自梁子湖,清蒸做法凸显鲜嫩。
• 潜江小龙虾:麻辣、蒜蓉等多种口味,年产超100万吨。
• 三鲜豆皮:糯米、肉丁、鸡蛋煎制而成,外脆里糯。
七、民族与民俗
湖北是多民族省份,汉族占95%以上,土家族、苗族主要分布在恩施州。土家族摆手舞、苗族鼓舞等民俗活动保留至今。端午节起源于楚地,屈原投江传说衍生出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成为国家级非遗。
八、未来发展
湖北正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聚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打造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