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伙计最近在网上或多或少都听说过某私募大佬在美股已经盈利卖出7成仓位再次杀回美股结果被套的消息吧,槽点太多,想与各位吧友一起探讨。
说说我的理解:
私募基金投资门槛百万起步,靠盈利分成吃饭,在股市这么多年能够存活下来的私募一定有一套严格的风控管理体系,一个在私募圈混了21年的基金经理,不可能连起码的风控都不懂。高位杠杆接盘的操作也不可能走完公司敲入本金的流程。
去年英伟达6.20日出现见顶的情况,某皮衣刀客精准套现,而英伟达又是这次AI炒作的总龙头,龙头走弱机构出货,震荡驻顶(后面特斯拉、meta等又走了最后一波鱼尾行情),直到今年开始共振下杀。所谓怕错过人工智能行情等因素基本是胡扯,当事人心里应该也清楚。
人工智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产业链下游如何长期盈利,大把烧钱却无法变现使美股有着大量的估值泡沫。后期DS的出现也只是解决了轻量化本地化的问题,为其它软件应用端实现锦上添花。
私募也是机构,震荡期间出货没什么问题,但重新做多的理由未免太过牵强,并且是重仓杀回,这很明显不符合一般机构的做风,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过于业余。
所以我猜测,前期靠做多美股盈利的老板已经撤出,至于后来做多美股的资金来源肯定也不是同一批人,什么目的什么理由也不得而知。




说说我的理解:
私募基金投资门槛百万起步,靠盈利分成吃饭,在股市这么多年能够存活下来的私募一定有一套严格的风控管理体系,一个在私募圈混了21年的基金经理,不可能连起码的风控都不懂。高位杠杆接盘的操作也不可能走完公司敲入本金的流程。
去年英伟达6.20日出现见顶的情况,某皮衣刀客精准套现,而英伟达又是这次AI炒作的总龙头,龙头走弱机构出货,震荡驻顶(后面特斯拉、meta等又走了最后一波鱼尾行情),直到今年开始共振下杀。所谓怕错过人工智能行情等因素基本是胡扯,当事人心里应该也清楚。
人工智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产业链下游如何长期盈利,大把烧钱却无法变现使美股有着大量的估值泡沫。后期DS的出现也只是解决了轻量化本地化的问题,为其它软件应用端实现锦上添花。
私募也是机构,震荡期间出货没什么问题,但重新做多的理由未免太过牵强,并且是重仓杀回,这很明显不符合一般机构的做风,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过于业余。
所以我猜测,前期靠做多美股盈利的老板已经撤出,至于后来做多美股的资金来源肯定也不是同一批人,什么目的什么理由也不得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