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犀吧 关注:1,346贴子:18,604
  • 11回复贴,共1

回归正途,通犀,花犀,斑犀,骇鸡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前面多个文章中着重描述了通天犀角玄学文化,涉及了许多道家的知识,由于的缺乏对这方面的认知,和文献的内容是否属实的追溯能力不足,给大家道歉,前面文章大部分出处,我都没有找到出处的明确记载,也体现了ai模型对古文献内容的不确定性,但是我认为内容却附带出了不少我认为有用的观点,通天犀角是文化属性的衍生体系,其中通天通灵或法器的概念无法考证,所以回归正常历史比较没那么玄幻且文献记载出处属实的内容,犀带是历史上记载明确的使用方法,其中通犀,花犀,斑犀的纹理命名是有诸多记载的。
明末清初思想家方以智《物理小識》卷八
器用類
犀角器,黑中黄花曰「正透」;黄中黑花曰「倒透」;黄中又黄、黑中又黑曰「重透」。分水犀能分水。駭雞犀白縷如絲。通天犀具物形,真宗賜寇準者。犀因玩月形生角,象被雷驚紋入牙,信矣。骨咄犀,碧色蛇角也。暹羅犀皆有粟紋,角腦後有高起阜,其鼻角亦佳,有全黄者。交趾有山牛角,曰毛犀,無粟紋,有花斑。凡製犀角器,初白久黄,有以礬入鳳仙根糟黄者,或以馬蹄僞之。宇文懋昭金志言:秀州周通直家有正透犀帶,其中一點白,以紙燈近之,即時滅,有濕氣,疑是水犀。贊寧曰:此獸夜有光通天。駭雞犀置屋上,百鳥不敢集。大霧露夜,終不沾濡。角爲釵導辟塵。若行蠱毒鄉食,以角攪之,無患。箭中欲死,以刺瘡中,即沫出而愈。温嶠燃之見水怪,燃水犀也。薄片夾腋下,碾之如粉,所謂人氣粉犀也。
附带原文出处图片,这里有个知识点,凡製犀角器,初白久黄,这也是我开始比较纠结的点,颜色的变化让我猝不及防,现在有明确记载出处也比较好解释。其中可以明确犀以黑色和黄色代表了主色调。
御定淵鑑類函
張英 纂、 王士禛 纂 附带图片出处
卷三百七十一
星像,月影。續夷堅志曰:韓魏公犀帶一片,乃鹿衘花,已爲奇絶。至孝宗壽光中,以萬緍賂海商,得犀一片,乃南極老人星像,尤爲至寶。龍江夢餘錄曰:張九成蓄一犀帶,中有月影,遥望則見,其貴重在通天犀之上也。
许多文献不同名字却内容差不多的谁先后就不去分了。
夜航船
張岱 撰夜航船卷十一
日用部
月影犀帶
張九成有犀帶,文理縝密,中有一月影,遇望則見,貴重在通天犀之上。蓋犀牛望月之久,故感其影於角也。
包括前面文章提到的通犀带赋也找到原文
李文饒别集卷第一
賦上十三首
李德裕 撰
再至江南四首
通犀帶賦并序
客有以通犀帶示余者,嘉其珍物。古人未有詞賦,因杼此作,蓋盡其美焉。
君子以良玉比德,豈不以温潤而近人?惟駭雞之至實,亦含章而可珍。包黄中之粹色,發奇彩之彬彬。芝草繞葩而獵葉,烟霞異狀而輪囷。雖復孕玄兔於月魄,隱青鸞於鏡塵,顧霄漢之悠遠,悵工人之弗真。匠者以其靈可禦邪,光能遠燭,剪截本末,發揮藻縟。砥若礪金,剸如切玉。析以爲帶,加之盛服。御之則祔身,禠之則韞櫝。似逹人之卷舒,不專玩乎掌握。矧乎白璧雖美,尚不掩瑕。何兹物之無玷,豈待瑩而增華?溫兮如玉氣舒虹,粲兮若晨光爍霞。彼廓落之繁飾,諒無足以偁嗟。若乃名山岑寂,珍圖譎詭。柳谷則麟馬粲然,扶風則魚龍隱起。徒有象而無施,故雖奇而莫擬。然則美服珍玩,近於禍機。虞公㓕而垂棘,莊武殘而龍劍飛。先哲所以聞象則服,防患則微。經俠委珮而去,宣子辭環以歸。
许多文献记载通犀的现实存在,不同于通天犀角的玄幻了,其纹理色泽有比较明显的描述,现代博物馆犀角杯一言难尽,讲解员对应骇鸡之犀的说法,古籍上记载駭雞犀白縷如絲,抱朴子明确记载骇鸡犀是地方叫法,通天犀即骇鸡犀,白居易集,馴犀馴犀通天犀,軀貌駭人角駭雞,通天犀,骇鸡犀,通犀,花犀,斑犀,都是根据纹理特征,等级分类的象征命名,博物馆犀角杯连纹理色泽都对应不上,如果说现代最多能追溯到明以前犀角杯,属于那个朝代的工艺不假,但追溯到骇鸡犀,通天犀,通犀,花犀,斑犀。有些牵强附会,包括文献解读,纹如鱼子的概念,现代的鉴定特征只适合明以后的工艺特征。认知的断层已经比较深。人云亦云,少有人较真,亚犀不亚犀不说,起码到秦了,張儀爲秦破從連横,説楚王遺車百乘,獻駭鷄之犀、夜光之璧於秦王。通不通天不说,起码星象月形纹理黄黑色泽是对应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4-06 23:37回复
    首先,AI的搜集整理能力是不用怀疑,搜集的描述理解与大道至理相互印证并不像凭空捏造,细究所论述并无不妥,或许与ai提取文字和直接解读图文的区别有关以至于无从查起,没有一定的古文与深度的道家思想理解并融会贯通很难写出,通体无金丹以上的实证认知难以引经据典类比论述,莫非ai有了思维?这点倒是让人匪夷所思。
    总总迹象表明,各个种类古犀由明初中期开始一直到明末清初逐渐陆续绝迹到清中以后的绝种,而认知的断触是由清初开始,也是由于清初开始到清中以后,广角量大价低容易寻觅,同时商人以次充好,逐渐演变成狸猫换太子,想来与明清社会变革有关,因此,清初以前的古籍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如白缕如丝就是白细丝。
    而初白久黄,除了指皮色泽的演变外还指肉,有的制成品起初是白色或浅色,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盘玩会逐渐向黄红褐色演变。
    而清初这篇文中说的疑似水犀,恰好说明清初水犀已经极为少见,压根难觅真容,所以才用疑似一词
    同时也指出,暹罗、交趾的犀角外部特征,说明,那时古人并非不懂,而是随着时间推移带来的认知断层还有近代西方人有意无意的推导下产生的认知偏差与认知误区!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4-07 20:02
    收起回复
      2025-07-31 18:06: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苏轼《答李端叔书》原文如下(据《苏轼文集》卷四十九节选):
      ---
      原文
      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犹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口,又大不可也。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譊譊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搀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己,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必喻此意。岁行尽,寒苦,惟万万节哀强食。不次。
      此信写于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对象是友人李之仪(字端叔)。信中苏轼以自嘲口吻反思人生,借“木瘿、石晕、犀通”等自然意象,暗喻自身因直言获罪的“缺陷”反成精神特质,展现了其超脱荣辱的豁达心境与对世俗价值的深刻反思。文中“齐虏以口舌得官”用《史记·刘敬传》典故,自嘲因言论招祸;“昌歜、羊枣”喻小众偏好,呼应黄庭坚(鲁直)、秦观(太虚)对他的非常态欣赏。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苏轼通过自然物的“病态美”隐喻自身遭遇,揭示缺陷与价值的辩证关系,成为宋代文人“审丑”美学的重要思想源头。
      抛开道教的文化属性理解,就是变异了,和另一篇文章一样,开篇一句,犀有异角,其名通天
      通犀赋(以温润而泽厥文自然为韵) 唐末 · 王损
      犀有异角。其名通天,外径挺以孤耸。内清明而自全。匪刻匪雕。既含章而无隐。如追如琢。亦通理于未然。当其远徵搜。备琛赆。得自乌鸢之野。断以龙泉之刃。瑟兮素理。如线之状既呈。灼尔清光。似玉之形方润。丰下锐上。势圆质峻。傥成象以表奇。必骇鸡而取信。明徵以验。分剸是资。美胜截肪之日。珍逾剖蚌之时。素光的的而中贯。元彩规规而外滋。良玉无瑕。既呈奇而异矣。白圭有玷。将配美兮远而。故其分坚贞。比金石。光通上下。色润膏泽。透掌而纤粟必分。窥天而秋毫不隔。况本精粹。蓄絪缊。依稀象物。皎洁成文。或似双鱼。映绿水而鬐鬣皆见。偶成孤鹤。翔碧霄而羽翮斯分。则知变态不恒。众美难越。契人情之用矣。岂天意之贻厥。故能贞而不变。明而不昏。粲奇文之炯炯。畅美质之温温。则贝有文兮不必为异。羲列卦兮何足而论。究其所然。徵其所自。虽常情难得之货。盖造物偶然之意。何异夫笔误点而状蝇。虫食叶而成字。若然者。则文犀之美。故不足为瑰异。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4-07 20:57
      回复
        《易经·坤卦》:“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玄(深黑色)象征天,黄(土黄色)象征地,二者交融代表天地初分时的混沌之气。 在道教思想中,“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玄黄之气被视作阴阳未分时的“先天一炁的概念
        纹理三才:天地人交感之象
        1. 纹理分层与三才对应
        通天犀角的天然纹理常被划分为三重结构,古人附会为“天地人三才”的具象化:
        - 天纹:角尖细密纹路如云气缭绕,象征天道高远,清阳之气下降;
        - 地纹:角根粗犷纹路似山川脉络,象征地道厚重,浊阴之气升腾;
        - 人纹:中部交错纹路若血脉经络,象征人道居中,调和天地之气。
        2. 地气升腾与天气下降的动态
        - 地气升腾:纹理中自下而上的流动感,对应《周易》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之象,地气(阴)上升以达天。
        - 天气下降:自上而下的纹理走势,象征天气(阳)下降以泽被大地,形成阴阳交泰、生生不息的循环。
        修士观想犀角纹理,以自身为“小宇宙”模拟其象:
        - 丹田为地:地气(精气)自下丹田升腾,沿任脉上行;
        - 泥丸为天:天气(神意)自泥丸宫下降,沿督脉下沉;
        - 黄庭为人:中丹田调和二气,凝结金丹。
        此过程与犀角纹理的“通天之象”同构,故被视为修炼的天然法诀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4-07 22:40
        回复
          通有两个解释,一指空,二指导通,通犀和通天犀是两个概念,前者指山犀,山犀分正插通,倒插通,腰鼓插通,这里的通就是前面所指空的意思,古籍中还有个后缀,这个后缀就是指空心状态的深浅度,根据这个特征称通犀,而后者特指水犀中犀角中间部位有一条或者两三条腔心的犀角,这种特征称之为通天纹,因为也有个后缀,长且锐,因此符合这个特征与外形的犀称通天犀,而山犀中的通天纹也就是髓腔结构是独立的个体,也同样称之为通天纹,不明所以就容易把通犀与通天犀混为一谈,云里雾里!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4-08 00:35
          收起回复
            楼主辛苦了。赞一个,专业


            IP属地:浙江6楼2025-04-19 07:0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