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左右监门卫(汉、魏曰城门校尉,始置左右监门府,省将军、郎将等官,国家因之。龙朔二年,去府字为卫。)
大将军各一员,(正三品。)将军各二员,(从三品。)中郎将四人。(正四品下。)监门将军之职,掌宫禁门籍之法。凡京司应入宫殿门者,皆有籍。左将军判入,右将军判出。若大驾行幸,即依卤簿法,率其属于牙门之下,以为监守。中郎将,掌监诸门,检校出入。
长史、录事参军、兵曹胄曹二曹参军。(品秩如诸卫。)
监门校尉,各三百二十人,立长各六百八十人,长人长上二十人,立长长上各二十人。
左右千牛卫(宋谢绰《拾遣》有千牛刀,即人主防身刀也。后魏有千牛备身,取《庄子》庖刀解牛之义,后代因之。隋置左右千牛备身二十人,掌供御弓箭,备身六十人,掌宿卫侍从。炀帝置备身府,皇家改为千牛府。龙朔为左右奉宸卫,神龙复为千牛卫。)
大将军各一员,(正三品。)将军各二员,(从三品。)中郎将各二人。(正四品下。)千牛将军之职,掌宫殿侍卫及供御之仪仗,而统其曹务。凡千牛备身左右,执弓箭以宿卫,主仗守戎服器物。凡受朝之日,则领备身左右升殿,而侍列于御坐之左右。凡亲射于射宫,则将军率其属以从。凡千牛备身之考课、赐会及禄秩之升降,同京职事官之制。中郎将升殿侍奉。凡侍奉,禁横过座前者,禁对语及倾身与阶下人语者,禁摇头举手以相招召者。若有口敕,通事舍人承受传声阶下而不闻者,中郎将宣之。
长史、录事参军、兵胄二曹参军、(人数、品秩同诸卫。)司阶各二人,(正六品上。)中候各三人,司戈各五人,执戟各五人,品秩同诸卫。千牛备身十二人,备身左右各二人。
左右羽林军(汉置南北军,掌卫京师。南军,若今诸卫也;北军,若今羽林军也。汉武置羽林,名曰建章营骑,属光禄勋,后更名羽林骑,取六郡良家子,及死事之孤为之。后汉置左右羽林监,南朝因之,后魏、周曰羽林率,随左右屯卫,所领兵名曰羽林。龙朔二年,置左右羽林军。)
大将军各一员,(正三品下。)将军各二员。(从三品下。)羽林将军统领北卫禁兵之法令,而督摄左右厢飞骑之仪仗,以统诸曹之职。若大朝会,率其仪仗以周卫阶陛。大驾行幸,则夹道驰而为内仗。凡飞骑每月番上者,皆据其名历而配于所职。其飞骑仗或有敕上南衙者,则大将军承墨敕白移于金吾引驾仗,引驾仗官与监门覆奏,又降墨敕,然后得入。
长史、录事参军、仓兵胄三曹参军、(品秩如诸卫。)司阶、中候、司戈、执戟,(如千卫品秩、人数。)翊府中郎将、左右郎将、录事、兵曹、校尉、旅帅、队正、副队正。(人数、品秩如诸卫。)
左右龙武军(初,太宗选飞骑之尤骁健者,别署百骑,以为翊卫之备。天后初,加置千骑,中宗加置万骑,分为左右营,置使以领之。自开元以来,与左右羽林军名曰北门四军。开元二十七年,改为左右龙武军,官员同羽林军也。)
大将军一员,(正三品。)将军二员。(从三品。)
长史一人,录事参军事一人,录事一人,史二人,仓兵胄三曹参军事各一人。(随曹有府、史、掌固人数。)司阶二人,中候三人,司戈、执戟各五人,长上各十人。(右件官员阶品、人数、职掌,如羽林军也。)
左右神武军(至德二年,肃宗在凤翔置。初,贞观中置北卫七营,后改为左右羽林军。皆选才力骁勇者充,每月一营十人为番当上。又置左右龙武军,皆唐元功臣子弟并外州人。如宿卫兵,分日上下。肃宗在凤翔,方收京城,以羽林军减耗,寇难未息,乃别置神武军,同羽林制度官吏,谓之北衙六军。又置衙前射生手千余人,谓之左右英武军。非六军之例也。乾元二年十月敕,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官员并升同金吾四卫,置大将军二人,将军二人也。)
左右神策军(上元中,以北衙军使卫伯玉为神策军节度使,镇陕州,以拒东寇,以中使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监伯玉军。及伯玉入为羽林帅,出为荆南节度使,朝恩专统神策军,镇陕。广德元年,吐蕃犯京师,代宗避狄幸陕,朝恩以神策军迎扈。及永泰元年,吐蕃犯京畿,朝恩以神策兵屯于苑中。自是,神策军恒以中官为帅。建中末,盗发京师,窦文场以神策军扈跸山南。及还京师,赏劳无比。贞元中,特置神策军护军中尉,以中官为之,时号两军中尉。贞元已后,中尉之权倾于天下,人主废立,皆出其可否,事见《宦者传》也。)
大将军各二员,(正三品。贞元二年九月敕,改神策左右厢为左右军,置大将军各二人,正三品。)将军各二员。(从三品。至贞元三年五月,敕左、右神策将军各加二员,左、右神武将军各加一员也。)
神威军(本号殿前射生左右厢,贞元二年九月改殿前左右射生军,三年四月改为左右神威军,非六军之例也。)
大将军二员,(正三品。)将军二员。(从三品。)职田、俸钱、手力、粮料等,同六军诸卫。
六军统军(兴元元年正月二十九日敕,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各置统军一人,秩从二品。)
十六卫上将军(旧无此官。贞元二年九月一日敕:"六军先有敕,各置统军一人,十六卫宜各置上将军一员,秩从二品。其左右卫及左右金吾卫上将军俸料、随军人马等,并同六军统军。其诸卫上将军,次统军例支给。"贞元二年九月十三日,六军十二卫上将军,并放入宿,已后为例也。)
诸府(隋置骠骑、鹰扬等府,凡天下守戍兵,不成军曰牙,府有上中下也。)
折冲都尉各一人,(上府,都尉正四品上。中府,从四品下。下府,正五品下。武德中,采隋折冲、果毅郎将之名,改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都尉。)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上府,果毅从五品下。中府,正六品上。下府从六品下。隋炀帝置果毅郎将,国家置折冲都尉。)别将各一人,(上府,别将正七品下。中府,从七品上。下府,从七品下。)
长史一人,(上府,正七品下。中府,从七品上。下府,从七品下。)兵曹参军一人,(上府,从八品下。中府,正九品上。下府,从九品下也。)录事一人,校尉五人。每校尉,旅帅二人,每旅帅,队正、副队正各二人。诸府折冲都尉掌领五校之属,以备宿卫,以从师役,总其戎具、资粮、差点、教习之法令。凡卫士,三百人为一团,以校尉领之,以便习骑射者为越骑,余为步兵。其团,十人为火,火备六驮之马。每岁十一月,以卫士帐上尚书省天下兵马之数以闻。凡兵马在府,每岁季冬,折冲都尉率五校之属以教其军阵、战斗之法也。(具有教习簿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