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仍是蓝的,但那已不是和平的蓝。
夏威夷珍珠港——被历史多次铭刻的海军要塞,如今却被时间与中立的沉默包裹得如同一具漂浮在海面上的战舰遗骸。自第二次美国内战全面爆发以来,这片岛屿便化为一块矗立于风暴中心的孤石。它既不向左倾,也不向右倒。它既不伸手,也不退避。但它有一颗心,一颗早已千疮百孔、却依旧跳动着“合众国”信仰的心脏。
美国海军司令部,曾是联邦武力的象征,如今则成为海上最后的沉默裁判者。
这一切,终于在“那一天”迎来了终结。
那是一个晦暗的清晨,珍珠港的晨雾仿佛连灵魂也在其中迷失。福特级超级航空母舰——“福特号”,静卧于港中,宛如沉思的巨人。舰体外壳经过全舰修复,搭载次世代电磁弹射系统与多层拦截系统,在沉寂中维持一丝威严。它不是一艘单纯的舰船,它是国家意志的最后载体,是一枚未曾坠落的星辰。
身着笔挺制服的迈克尔·马丁·吉尔迪站在战略沙盘前,他是USN的最高指挥官,六十一岁,曾服务于五位总统,忠诚早已写入骨髓。如今,这位老将的脸庞被风霜与失望刻画得如同一块斑驳的铜碑。他的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美利坚或许已经死了。但海军还活着。”
地图上,那片城市的名牌下压着一份报告。红墨书写:“控制方:APLA”。
没有人回应他,但所有人的目光都抬起了头。他们都明白,这不再是一场讨论。
这是一道死令。
“佛罗里达核尘已起,爱国者联盟将宪政政府与联邦残军尽数摧毁,APLA控制太平洋沿岸,合众国的最后火种,只剩我们。”他顿了顿,“这是背叛者、恐怖分子与暴政者共同吞食联邦的时代。”
他看向窗外,战舰静静伫立如列阵士兵。
“所以我们出发,为联邦之名,为死者与后人——执行联合打击行动‘落日审判’。”
数小时后,整个港口进入戒备状态。三艘伯克级驱逐舰列阵出港,巡洋舰“邦克山号”与“安提塔姆号”完成补给交接,“罗纳德·里根号”与“艾森豪威尔号”整装待命作为第二波打击梯队。
而“福特号”的甲板上,一场冷冽的仪式正无声展开。
机械技师里奥·奥唐纳蹲在F-35C战斗机起落架下,手中扳手像是雕刻匠的凿子。他的女儿三年前死于旧金山的难民暴乱,自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回家。“这是最后一次,”他对自己喃喃,“也是我唯一还在这里的理由。”
港口另一侧,“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邦克山号正进行雷达系统校准,舰桥上,作战长艾伦·霍克上校正在检查作战数据链。他原是电子战专家,却早已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对自己的副官说:
“我们不是在打仗,我们是在埋葬这个国家最后一丝尊严。”
航空补给舰卡尔文森号完成了最后一批“智能战储集装箱”的装填——其中包括战术核燃料、钛合金弹药外壳、冷战时期储存的JDAM模块。远在后方,智库小组还在争论是否使用高空电磁脉冲(EMP)以清除APLA的通信基站,但吉尔迪已做出决定:
“不毁城市,不杀平民。我们是海军,不是他们。”
与此同时,舰内机库内的弹药装填正在进行。一位年长的水兵——托马斯·佩恩,曾服役于伊拉克战区,如今负责弹药编程。他一边安装一枚“战斧”巡航导弹,一边小声对身边的年轻人说:
“你知道吗?我老婆带着孩子去了澳洲避难,十个月前。她说,‘我们没得救了,托马斯。’”年轻人沉默。“但我想告诉她,哪怕只剩我们几个疯子,我们也得把星条旗插回天使之城。”“你知道我们可能会死在那儿。”“所以我们才得去。”
吉尔迪站在“福特号”舰桥之上,望着西方的暮色。天边一缕残阳如血,映照在航母涂漆的舰舷上。
他回忆起三十年前,他还只是个年轻的中尉,那时的美国仍在海外维稳、参加北约峰会、与中国对峙。他曾相信过很多东西,后来,那些信仰一个接一个地崩塌。但他始终未曾动摇的一件事,是他那本褪色的军人誓言书——
“我将支持及捍卫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和法律、对抗国内和国外所有的敌人”
他轻声对自己重复:“这是我们最后一场战争,不为胜利,只为正义。”
“通信官,”他命令道,“发报,‘联合打击行动“落日审判”将在四十八小时后展开。目标:将APLA赶出洛杉矶。联合部队代号——“合众之剑”。’”
当晚,夏威夷群岛上空传来沉重的螺旋桨与喷气引擎混响。水兵们将补给箱一箱箱搬上甲板,祈祷与离别信随风而去。水面上的舰队如同钢铁浮雕,一点点脱离码头、排布成战列。
全舰战备完毕。
“福特号”缓缓转舵,迎向夕阳西下的海平线。那道残阳,就像那座已陷入红色之中的城市——洛杉矶,如今被列为代号“地狱之城”。
舰桥内,吉尔迪闭上眼,低声呢喃。
整个舰队不为胜利,不为扩张,只为最后一次,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子孙,把秩序带回祖国。
“愿联邦原谅我们的迟到。”
夏威夷珍珠港——被历史多次铭刻的海军要塞,如今却被时间与中立的沉默包裹得如同一具漂浮在海面上的战舰遗骸。自第二次美国内战全面爆发以来,这片岛屿便化为一块矗立于风暴中心的孤石。它既不向左倾,也不向右倒。它既不伸手,也不退避。但它有一颗心,一颗早已千疮百孔、却依旧跳动着“合众国”信仰的心脏。
美国海军司令部,曾是联邦武力的象征,如今则成为海上最后的沉默裁判者。
这一切,终于在“那一天”迎来了终结。
那是一个晦暗的清晨,珍珠港的晨雾仿佛连灵魂也在其中迷失。福特级超级航空母舰——“福特号”,静卧于港中,宛如沉思的巨人。舰体外壳经过全舰修复,搭载次世代电磁弹射系统与多层拦截系统,在沉寂中维持一丝威严。它不是一艘单纯的舰船,它是国家意志的最后载体,是一枚未曾坠落的星辰。
身着笔挺制服的迈克尔·马丁·吉尔迪站在战略沙盘前,他是USN的最高指挥官,六十一岁,曾服务于五位总统,忠诚早已写入骨髓。如今,这位老将的脸庞被风霜与失望刻画得如同一块斑驳的铜碑。他的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美利坚或许已经死了。但海军还活着。”
地图上,那片城市的名牌下压着一份报告。红墨书写:“控制方:APLA”。
没有人回应他,但所有人的目光都抬起了头。他们都明白,这不再是一场讨论。
这是一道死令。
“佛罗里达核尘已起,爱国者联盟将宪政政府与联邦残军尽数摧毁,APLA控制太平洋沿岸,合众国的最后火种,只剩我们。”他顿了顿,“这是背叛者、恐怖分子与暴政者共同吞食联邦的时代。”
他看向窗外,战舰静静伫立如列阵士兵。
“所以我们出发,为联邦之名,为死者与后人——执行联合打击行动‘落日审判’。”
数小时后,整个港口进入戒备状态。三艘伯克级驱逐舰列阵出港,巡洋舰“邦克山号”与“安提塔姆号”完成补给交接,“罗纳德·里根号”与“艾森豪威尔号”整装待命作为第二波打击梯队。
而“福特号”的甲板上,一场冷冽的仪式正无声展开。
机械技师里奥·奥唐纳蹲在F-35C战斗机起落架下,手中扳手像是雕刻匠的凿子。他的女儿三年前死于旧金山的难民暴乱,自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回家。“这是最后一次,”他对自己喃喃,“也是我唯一还在这里的理由。”
港口另一侧,“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邦克山号正进行雷达系统校准,舰桥上,作战长艾伦·霍克上校正在检查作战数据链。他原是电子战专家,却早已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对自己的副官说:
“我们不是在打仗,我们是在埋葬这个国家最后一丝尊严。”
航空补给舰卡尔文森号完成了最后一批“智能战储集装箱”的装填——其中包括战术核燃料、钛合金弹药外壳、冷战时期储存的JDAM模块。远在后方,智库小组还在争论是否使用高空电磁脉冲(EMP)以清除APLA的通信基站,但吉尔迪已做出决定:
“不毁城市,不杀平民。我们是海军,不是他们。”
与此同时,舰内机库内的弹药装填正在进行。一位年长的水兵——托马斯·佩恩,曾服役于伊拉克战区,如今负责弹药编程。他一边安装一枚“战斧”巡航导弹,一边小声对身边的年轻人说:
“你知道吗?我老婆带着孩子去了澳洲避难,十个月前。她说,‘我们没得救了,托马斯。’”年轻人沉默。“但我想告诉她,哪怕只剩我们几个疯子,我们也得把星条旗插回天使之城。”“你知道我们可能会死在那儿。”“所以我们才得去。”
吉尔迪站在“福特号”舰桥之上,望着西方的暮色。天边一缕残阳如血,映照在航母涂漆的舰舷上。
他回忆起三十年前,他还只是个年轻的中尉,那时的美国仍在海外维稳、参加北约峰会、与中国对峙。他曾相信过很多东西,后来,那些信仰一个接一个地崩塌。但他始终未曾动摇的一件事,是他那本褪色的军人誓言书——
“我将支持及捍卫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和法律、对抗国内和国外所有的敌人”
他轻声对自己重复:“这是我们最后一场战争,不为胜利,只为正义。”
“通信官,”他命令道,“发报,‘联合打击行动“落日审判”将在四十八小时后展开。目标:将APLA赶出洛杉矶。联合部队代号——“合众之剑”。’”
当晚,夏威夷群岛上空传来沉重的螺旋桨与喷气引擎混响。水兵们将补给箱一箱箱搬上甲板,祈祷与离别信随风而去。水面上的舰队如同钢铁浮雕,一点点脱离码头、排布成战列。
全舰战备完毕。
“福特号”缓缓转舵,迎向夕阳西下的海平线。那道残阳,就像那座已陷入红色之中的城市——洛杉矶,如今被列为代号“地狱之城”。
舰桥内,吉尔迪闭上眼,低声呢喃。
整个舰队不为胜利,不为扩张,只为最后一次,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子孙,把秩序带回祖国。
“愿联邦原谅我们的迟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