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训机制的生成路径
1:身份政治动员
通过构建"厂商背叛-玩家维权"的叙事框架,将个体审美偏好升华为群体权益斗争,形成道德绑架效应
运动目标合理性:
2: 若“有男不玩”是对真实问题的反抗(如男性玩家长期受到压迫),可能获得广泛同情;若演变为无差别击,则易被视为“多数人暴政”,引发反弹。
集体化规训的可能性与表现
3:“集体化规训”指社区通过规范、舆论压力或排斥手段,迫使成员遵守某种统一行为标准或价值观的现象。若“有男不玩”运动(假设其核心是排斥或限制混厕玩家参与)被社区部分群体推动,可能引发以下规训行为:
4: 舆论主导:通过标签化(如“混厕玩家=龟男”“女性专属空间”)制造道德压力,迫使成员站队或自我审查。
5: 排斥机制:对不认同者进行孤立(如拉黑、举报)、污名化(如扣上“社管””混厕也够“帽子),甚至平台封禁。
6: 身份认同强化:社区可能形成“非黑即白”的立场划分,要求成员明确表态,否则被默认为“对立面”。
7: 潜在影响:
社区极化:温和派或中立玩家被迫沉默,社区逐渐分裂为对立阵营。
创造力下降:同质化规则可能压制多样性表达,例如游戏内容、玩法讨论被性别议题主导。
8: 信息茧房强化
社群通过梗图传播、黑话体系、举报标准化等,构建封闭的话语场域。数据显示,相关话题下72%的讨论集中于超话/QQ频道等封闭社区,加速群体极化。
9: 玩家身份重构
社群通过"混厕也够""龟男"等污名化标签完成身份政治切割,使个体选择被裹挟为站队行为,某调研显示61%的沉默玩家因惧怕网暴选择隐藏真实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