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三国里吕布死后“人人皆有吕布之勇”,但是经查三国志里提及类似的话仅一处:
“杨阜说曹公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军还,不严为其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马超传)
按此处“布”应该也不是指吕布,因为前面和“布”并列的是“信”,而汉末应该是没有叫“X信”的勇将,此处的“布”未必就是同时期的吕布。最关键的是“信、布”并提的例子并不是只有杨阜这句话,在班彪《王命论》里有“勇如信、布”,同为三国志里有“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周瑜传),因此此处的“布”是汉初的英布而不是吕布。
三国演义里类似的话则有两处,且确实是指吕布:
“曹操在门旗下,回顾众将曰:“马超不减吕布之勇。””(五十九回)
“杨阜曰:“马超有吕布之勇,深得羌人之心。今丞相若不乘势剿绝,他日养成气力,陇上诸郡非复国家之有也。望丞相且休回兵。””(五十九回)
其中第二句明显化用自三国志的“信、布之勇”,并把韩信英布改成了吕布(貌似罗贯中参考的主要是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可看作青少版资治通鉴],经查,纲目里也是这句话[即资治通鉴沿用三国志内容,纲目并未修改此句],所以不是纲目写错演义沿用,而是演义有意改写此句)。
由此可见,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不存在“吕布死后人人皆有吕布之勇”这种现象,此句或者源于其他三国作品,或者源自当代网络常见的“造梗贴标签式史学”,或者源自两晋南北朝时代的类似表述(如李庠有“时论方之文鸯”“李玄序盖亦一时之关、张也。”的说法)。
“杨阜说曹公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军还,不严为其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马超传)
按此处“布”应该也不是指吕布,因为前面和“布”并列的是“信”,而汉末应该是没有叫“X信”的勇将,此处的“布”未必就是同时期的吕布。最关键的是“信、布”并提的例子并不是只有杨阜这句话,在班彪《王命论》里有“勇如信、布”,同为三国志里有“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周瑜传),因此此处的“布”是汉初的英布而不是吕布。
三国演义里类似的话则有两处,且确实是指吕布:
“曹操在门旗下,回顾众将曰:“马超不减吕布之勇。””(五十九回)
“杨阜曰:“马超有吕布之勇,深得羌人之心。今丞相若不乘势剿绝,他日养成气力,陇上诸郡非复国家之有也。望丞相且休回兵。””(五十九回)
其中第二句明显化用自三国志的“信、布之勇”,并把韩信英布改成了吕布(貌似罗贯中参考的主要是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可看作青少版资治通鉴],经查,纲目里也是这句话[即资治通鉴沿用三国志内容,纲目并未修改此句],所以不是纲目写错演义沿用,而是演义有意改写此句)。
由此可见,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不存在“吕布死后人人皆有吕布之勇”这种现象,此句或者源于其他三国作品,或者源自当代网络常见的“造梗贴标签式史学”,或者源自两晋南北朝时代的类似表述(如李庠有“时论方之文鸯”“李玄序盖亦一时之关、张也。”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