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吧 关注:508,734贴子:20,275,476

伤逝之回忆奶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我爱和爱我的唐河吧。


1楼2010-12-23 13:11回复
    二楼给吧友,还有,
    我不能忘记的奶奶。


    2楼2010-12-23 13:11
    回复
      2025-08-29 23:10: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是在小学三年级时送到爷爷所在的小镇的卫生院的,也是在我跟着爷爷半年之后,宣告了奶奶她职业生涯的退休。
          奶奶是老家的一个接生员,她是解放后县里培养的一批赤脚医生接生员中,最早使用新法接生的。这点上,奶奶保留着永恒的骄傲。记得她曾对我说,当时在县里学习,她是领会最快的两个中的一个。旧时候的老法接生,弄点草灰止血,助产也基本上凭经验,卫生保障就更是谈不上了。生我父亲的时候,据说奶奶是痛了三天三夜,这切肤之感和家庭的氛围(奶奶的娘家就是当地名望的医生,她的父亲出过洋留过学,我舅爷、姨奶和我家,都是医生出身),还有她天分的聪明,使她成了我们老家远近闻名的妇科医生。可以说,她普及了我们老家的新法接生,从最初的不完全理解,到最后的充分信赖,我们老家的几辈人,很多,都是她亲生助产的,奶奶赢得了广泛的名声。那个时候,初生儿的死亡是很普遍的,奶奶的存在和影响,实在是可以大书特书。可是因为我要上学,因为长久的两地生活,在父亲兄妹几个的“强烈抗议”下,她离开老家,来到了爷爷工作的医院,开始了照顾我和爷爷的主内的生活。在我的印象中,奶奶是不甘心的,和脾气火暴的爷爷生活,长时间的远离,重新的磨合,她是包屈的。两个人常常的碰撞、吵架,奶奶也常常以回家相“威胁”,可最后,总是以我父亲和姑们回来劝解而告终。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那么的记恨我的父母,为什么把我从小就送出去,跟着爷奶,享受不到自己应得的父母之爱,在爷奶面前,早熟的我很懂事,但我的心也很脆弱,这小小的纠结,一直到我十七岁时父亲去世,整理他的日记,我才得以释怀。
          我的第一篇作文,是小学二年级的《我的家庭》,在班上是作为范文读的,我很为我们家是个为地方人们很尊重的医生之家而自豪。换了新环境的奶奶,过了很长时间的适应期。在我的记忆里,奶奶是固执的,她对依附于爷爷生活,别人看来天经地义的事,她却是敏感的很,由不得爷爷一点点的颜色,我在初一《中学生阅读》杂志组织的全国性大赛《XX,我想对你说》的获奖作文,写的就是《奶奶,我想对你说》。小小的年令最怕生气,两个老小孩蹩起来,受伤的,是我小小的心。那时候,是有点偏向爷爷的,认为奶奶太任性,爷爷说点什么,她就生起气来(现在想想,好多时候,是脾气不好的爷爷先挑起的)。她好面子,白天不说,晚上和爷爷较劲,爷爷生气出去了,她不放心,半夜里又叫醒了我去找。那时小,根本不理解奶奶,现在大了,知道过去特殊年代里的家庭内情,才明白奶奶的悠长的心事。
          其实,在我的人生里,也只有跟着爷奶时,才是我最自在的岁月。奶奶,你知道吗?我多么的想念过去,那些燥热的夏天,为了晚上赶上我吃饭后早点上晚自习,你总是盛好了几碗等着我,用扇子扇凉了让我先吃;还有那漫漫的夏夜,你总是让那唯一的电风扇对着我床对面的墙吹,又让我凉快,又不让我因为风扇的强风吹出个好呆。人家说,“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小叔那时在县里上卫校,回来时睡懒觉,赶不上吃饭,爷爷就说是奶奶惯坏了,两个人就吵,还得我这个小人儿劝。其实,现在想想,家里和睦的时候,还是很多的,我的外号是“快刀(叨)李”,是因为我爱吃菜;奶奶给爷爷起个外号叫“常吵吵”,爷爷以牙还牙,就给奶起个名字叫“罐罐满”,那时候医院只有一个水井,需要有电的时候抽到井里,再打出来,一到夏天,常停电,奶奶就唠叨爷爷半桶半桶的提回家,盆里碗里能着水的地方全弄满了(其实,她关心的是爷爷,怕没水了要到乡政府或者西学菜园里去挑。我左腿上有个伤疤,就是四年级时没水帮提水时挂伤的,奶奶担心得什么似的,还打了破伤风,我又敏感皮肤,硬打了四次,从此再不让我干这活)。奶奶真是啃(俗语,简朴之意),择韭菜是黄的一半掐掉青的她全留下,那时人们还不常吃芹菜叶,可她老是拣了嫩的,我们吃面条时下了吃。爷爷不叫,我就站在奶奶立场,说好吃。三个人的生活很多的时候,是快乐的回忆。丰集时在医院门口吃瓦锅子(一种杂烩汤),买两碗回来加点水、料,我们三个人吃得津津有味。买的供销社的豆豉,加点香油加点蒜苗,现在想起来还想吃。我上学的投资他们很支持,我是我们初中定报纸杂志最多的学生。那时爷爷的以我为骄傲,是挂在嘴上的,那时候我的成绩是出奇的好,爷爷总是对找他看病的我的同学说,“你们那个大班长啊,是我的孙子”,可奶奶却不,我的成绩优秀,她视作理所当然。更多的时候,她是鞭策,记得小学时,吃饭时,我总是叽叽咕咕的说这个老师今不对,那个老师这不好,爷爷是教训,“闭门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这大道理,我只是听听,但奶奶却是那么的尖锐,“老师不好还教你呀?你就是不虚心。”这些点点滴滴,涌上来,怎么都驱赶不去。奶奶,还记得,陪着你下你最爱的跳棋,你总是走得很慢,看一步算几步,可还是输给我,急得我一个劲的不停的催吗?还记不记得,街上有电影,我想去却又不敢说去,你总是迁就的让我去,又为了我,提前的回来一起睡吗?奶奶,还记不记得给我讲《红楼梦》的故事?还记不记得给我讲老师教学生一天一个白菜汤的顺口溜“瞎话”?一切的一切浮上来,让我心潮澎湃。奶奶有很多的优点,我没有的继承到,比如她遇事的睿智与沉静,比如她说话的内敛与分寸,这些,都是少年轻狂的我,不曾具备的。
      


      4楼2010-12-23 13:15
      回复

            对奶奶,她的几个儿女非常感恩。我不止一次听他们说,不是奶奶,我们家就不会有今天。提起这个话题,大姑说,五八年饿死人,大姑就走不动了。骑在门槛上,全身浮肿。可是在王集作医院院长的爷爷却是一点也不知情。我们老家的村庄,队长是外庄的,虚报大报更厉害,六零年,死绝了好几家。庄上一个人,去找爷爷周济,爷爷捎回来一块肉,虽然被他偷偷割去大半,只留一小块儿,却是传达了一个信息,奶奶让不到十岁的父亲,步行百十里,一路走一路问,去找爷爷,走一路,竟饿昏过三次。爷爷这才知道家里的苦。赶紧的回来。用自行车先把大姑托走,后来又把全家接走,才免去了吃大食堂的苦难。大姑说,我记得清,坐车都坐不稳,路上扳下来,脚拧住了,要不是带走,我是不会活了。大姑还说,“过去你奶就不让提这事,提起来就哭,说你爷不顾家。”我小的时候,有时浪费,奶总说,你们是没过过六零年呢,过过,就知道粮食金贵了。她讲过,说人们吃草根,草根挖静了,捡大雁屎。我恶心,她说她也尝过,面的,并不难吃。如今想来,这平静的话语,竟包含着多少的心酸!想象她生活中的勤俭,何尝不是生活的惯性?她总是舍不得点灯,摸黑干活,听姑们说,这是过去养成的,为省下来灯油给娘家捎回去,因为那时候我舅爷受斗,子女又多,他们更难过。在我的记忆里,我小的时候,家里吃西瓜,都是把瓜籽吐在锅拍子上,洗净了晒干了过年吃。门前有棵老树,可以长木耳,每到下个雨后,摘上几片,她急忙的藏起,待过年了用。但她待人却大发,自己舍不得,却在大礼上一分不少的。她常说,宁叫穷死,别叫耸死,要体面的活给人看。后来结了婚,我想起小时候她说的,宁娶大家奴,不娶小家女,可真是不简单。说这些的时候,有点儿泪花闪闪,这些,好象久违了许久,烦嚣的生活,真的湮灭了记忆。小叔说,过去奶总是说,常接生,在哪儿就是打荷包蛋,不喜欢吃鸡蛋,逼她吃,说能吃出来鸡屎味。一家子都觉得就是这样,习以为常不见她吃鸡蛋,及致她后来半身不遂,再加之高血压,她反而一次能吃两三个鸡蛋,而且明显的爱吃,才知道那时是不舍得,不爱吃仅仅是爱的托辞。
            搬到王集,是家庭艰难中快乐的时光。爷奶的医术在那个贫病交加的岁月里,愈见珍贵。后来,毛主席号召赤脚医生下乡,成份不好的爷爷主动放弃院长,到毕店张心一农村开联合诊所,走的时候,王集人哭着送,怎么也舍不得放他们走。我的小姑就生在王集。
        


        7楼2010-12-23 13:18
        回复

              这些过去,只是零星的提起,从没有听过奶奶表白过,只听她说起在哪哪人家的好。但她是个好强的人,爷爷主动下乡后,她带着子女回老家,继续到生产队,用她的医术接生,挣工分。大姑说,小的时候,最怕是晚上,她前头走,后头她们几个哭。奶的为人是很隐忍顾大局的,她低调作人,邻里之间相处得很好。那时候,因为成分的问题,虽是兄弟,爷爷的小弟外号叫老天爷,是很不懂事的,有大爷压扎着,别人不闹,他却是常找奶的气。可是奶很忍让,家庭从来没有生过气,吵过架。大姑说她嫁出去的时候,需要小爷送,可是这个爷放出话来,非要大姑亲自给他说才成。因为过去批斗时,他找我们家里的碴,一次两次,已经大了颇有点侠客气概的大姑在奶不知道的情况下,在小爷家大闹了一场(我妈告诉我说,在当时,我小爷这老天爷外号可不是虚喊的,没人敢扛,只有两次例外,一个就是大姑,不怕斗,敢碰硬;一个就是她本人,那时候住娘家,大姑娘当惯了,看不惯他那作派,天不怕地不怕,敢和老天爷去吵架,但也仅一次,就被奶赶紧的送回娘家了)。小爷记仇,让大姑去说。大姑不,奶劝她,让她看远点,只当他是个糊涂孩子。这点上,我和爷奶同住的时候,提起老家,奶是常向爷骄傲的表达的。爷老是调侃说,中,中,你就是中。奶确实可以算得个贤良人。我父亲大些,因成分原因,一个乡只允许两个地主子女上初中,他考第一,后来初中毕业,就没有了出路,他要求学医,找爷留下的书看,几成书痴,生产队里干活闲一点,就抱着书看,别的同龄人的玩,和他是绝缘的。他不入群,后来我问过他为什么,他说,“咱家成分不好,你大爷家大伯,你小大,都可以当兵,我是没有出路的”,他的努力是出了名的,晚上他悄悄的挑灯看书,奶不让,他就用一个升子遮住,把好好的一个挖粮食升子都烤黑了。为了学习邻村一个老中医的验方,他有一点空殷勤地去给人家帮忙,他的勤勉和专致感动了人家,认为他比他们的孩子还好学,毫无保留的把所知教给他,可惜父亲逝去多年,如今要报答,竟不知道那家人是哪儿的。看到了父亲的坚韧,奶从心底是支持的,可是生产队里是不放有生力量的,况且是黑五类?奶是个有策略的人,她找爷,让我爷带父亲走,初时爷不同意,奶就和他生气,至到他答应。那个“讲政治”的生产队长不同意,她给他送东送西,耐不住她左磨右缠,让她买一年的工分才可以,她一咬牙,卖了养了一年的一头大猪,硬是撑着让父亲去了。聪明而早熟的父亲,他的学医,彻底改变了这个家。
              在我的印象中,提起父亲,俩姑和叔都是亲昵的称“咱哥怎么怎么的”,父亲是个很有才气的人,记得初中时,我已经是学校很出名的演讲能手,经常得奖的,他教我,学习要学会晚上过电影,还教育我,只要常温习,就会牢牢记。记得他还即兴给我背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相隔若许年,他竟是一字不差,我真的很佩服他的天赋。我的作文那时很好,常有豆腐块发表,他有次告诉我,他写的几篇医学文章也在《赤脚医生》杂志上发表。他也很俭朴,钢笔没我的好,笔尖坏了自己修下,但他的字却比我的好。父亲仅一米六多些,白皙,微胖,这点很随奶奶。他为人谦和,但很幽默,我母亲老嘲笑他的手“白若葱白”,他笑言母亲是“西方一堆屎”,右名“西施”;下个雨,他会说些“蒙星细雨下得瓢泼一样”的高谈,这点上,我永远的不及他。他不仅懂西医,中医的底子也很厉害,我记得他给我说汤头歌,说十八反(医学中的中药间配伍禁忌),他的医术,在地方传说中,甚至比我爷还高。而且,药价很低,深受地方赞许。他去世那年过年,我真不知道为什么,烧火炸菜的时候,我这个洋学生,突然的说烧这些“木头”作什么,并不迷信的他,狠狠的打我的头三下,疼得我很生气,不料一语成乩,那年他竟郁郁因病去世,早知这样,他就是卸我一支胳膊,我也愿他好好活着。他是家中长子,好多地方,秉承了奶奶的长处。后来,在奶奶的努力下,大姑跟着她学接生,小姑跟着爷爷和父亲学医,后来恢复政策爷爷又平反,家庭一天天的好,奶奶也过得很自足,可谁承想,我父亲又英年早去,白发人送黑发人,又是自己最深爱的儿子,奶奶所承受的,又岂能外人能懂能感受得到的?
          


          8楼2010-12-23 13:19
          回复

                零零碎碎的,把这篇回忆文章作完,竟然发现,是想到哪儿写到哪,过去种种,在奶逝后,在心头交织,实在是难以嫁接取舍。
                那些过去,如风一样,在记忆中缭绕。往事不忘,后事之师,真的,奶,静静的想你,实在,是一份痛苦的享受。
            


            9楼2010-12-23 13:19
            回复
              回复:4楼
              就让时间冲淡你心中的悲伤吧,奶奶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10楼2010-12-23 13:22
              回复
                一份记忆一份真情一份思念一份感触


                11楼2010-12-23 13:55
                回复
                  2025-08-29 23:04: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明明知道抓不住亲人离去的手,明明知道是上天的注定,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每每回想起亲人活着时的一切,心里那份永远难以忘却的痛,还会撕扯着我们的心。也会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在缅怀亲人的同时,又在感叹世事的无奈和残酷,阴阳相隔,无论我们身边发生多大的灾难和幸福,他们都不会和我们一起承担一起分享了,其实我们活着的人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又何尝不在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呢。哎!也许这就是酸甜苦辣的人生吧!


                  IP属地:浙江12楼2010-12-23 13:56
                  回复
                    一字一句拜读,含着对逝去亲人无限的怀念拜读。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有时候贯穿了生活的全部。那种怀念是虔诚的和痛彻心肺的。向你们叩头!……


                    13楼2010-12-23 14:38
                    回复
                      上午看的一篇文章,说有了逝去的亲人,家中就永远地嵌入了一块痛~楼主多保重,祝福。


                      14楼2010-12-23 15:22
                      回复
                        认真拜读了,一位乱世中有胆略,有见识的一代女人展现脑海。


                        17楼2010-12-23 19:10
                        回复
                          很感动。让我同样想起了已逝去的奶奶。


                          18楼2010-12-23 19: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