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是我在读西塞罗的《图论》时候注意到的。
首先关于系动词,上学学英语时对英语中的系动词to be的理解基本就是“是”的意思,当然也知道不能完全划等号,但并没有深入理解,毕竟那时候就不爱学外语。后来在“To be, or not to be”这句中,意识到系动词具有“存在”的意思。
后来开始自学拉丁语后,也很快意识到sum除了简单的“系”的作用外,也有“存在”的意思,比如“Cogito ergo sum.”。
在《图论》的开头,西塞罗反驳"Malum mihi videtur esse mors."的过程中,他的思路大致是:死亡是恶 -> 对已死和将死的人都是恶 -> 因为它是悲惨的 -> 已死之人是悲惨的 -> 已死之人在(sunt)在哪里? -> 这个问题不成立。
这里,首先我觉得西塞罗在论证过程中转移了讨论对象,将问题变得必要不充分,不过这个帖子的疑问主要聚焦于语言内容,也就是上面论证思路的后半段:
当西塞罗指出(原文截取融合了一下):" Is, qui mortui sunt, est miserus igitur, quoniam malum."后,便开始问学生:"Ubi sunt ergo i, quos miseros dicis..."。
在这里,似乎因为拉丁语est 作为系词、同时又具有实际意义“存在”,所以句子"Is miserus est."在罗马人认知中除了有“他是悲惨的”这个意思外,还有一个字面上的前提:“他存在、(同时/其次才)是悲惨的。”
于是西塞罗运用这一点,反驳了“已死之人是悲惨的”,因为“已死之人”不存在(Igitur ne esse quidem),让这个命题本身变得没有了意义。
随后,学生提出"posthac non ita dicam, miseros esse, sed tantum miseros, ob id ipsum, quia non sint."(不说“miseros esse 是悲惨的”,而只说“miseros 悲惨的”),他也意识到了被西塞罗用言辞压制了。但这个转换仍然被西塞罗以辩证法的“命题或为真或为假”反驳,即"miser Crassus" 等同于 "miser est Crassus"。
通过上面的材料,我的疑问在于,这里西塞罗是单纯地因为正在和学生运用辩证法论辩问题,才想尽一切方法去反驳,包括运用上面对系词的理解的技巧;还是说系词的含义确实影响了罗马人对句子"Is miserus est."的理解,才导致了有“他首先得存在,其次才是悲惨的。”这样的含义。
当时读到这里时我就想到了以前看电影里的台词,追忆故人时候英语会说“I loved him.”。第一次听到这句台词的时候,我对这个过去式有些诧异。但后来觉得这也是印欧语和中文的一个区别:印欧语动词对于人称时态等的限定性很强,导致你说话时需要用准确的动词形式来描述你想要描述的场景。这里的“him”已经不在了,所以用“loved”,就和上面的"mortui" 已经没了,那么他们"ubi sunt"呢。虽然这个解释说得通,但总觉得怪怪的,那岂不是我们完全没法描述那些“不存在”的东西了吗?再者,句子“Is mortuus est.”好像恰恰就是个反例,我要描述“他已经死了”,那总不能这里陷入了悖论“他首先要存在 est,其次他才已经死了 mortuus”,不是吗?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和疑问,欢迎大家讨论。
首先关于系动词,上学学英语时对英语中的系动词to be的理解基本就是“是”的意思,当然也知道不能完全划等号,但并没有深入理解,毕竟那时候就不爱学外语。后来在“To be, or not to be”这句中,意识到系动词具有“存在”的意思。
后来开始自学拉丁语后,也很快意识到sum除了简单的“系”的作用外,也有“存在”的意思,比如“Cogito ergo sum.”。
在《图论》的开头,西塞罗反驳"Malum mihi videtur esse mors."的过程中,他的思路大致是:死亡是恶 -> 对已死和将死的人都是恶 -> 因为它是悲惨的 -> 已死之人是悲惨的 -> 已死之人在(sunt)在哪里? -> 这个问题不成立。
这里,首先我觉得西塞罗在论证过程中转移了讨论对象,将问题变得必要不充分,不过这个帖子的疑问主要聚焦于语言内容,也就是上面论证思路的后半段:
当西塞罗指出(原文截取融合了一下):" Is, qui mortui sunt, est miserus igitur, quoniam malum."后,便开始问学生:"Ubi sunt ergo i, quos miseros dicis..."。
在这里,似乎因为拉丁语est 作为系词、同时又具有实际意义“存在”,所以句子"Is miserus est."在罗马人认知中除了有“他是悲惨的”这个意思外,还有一个字面上的前提:“他存在、(同时/其次才)是悲惨的。”
于是西塞罗运用这一点,反驳了“已死之人是悲惨的”,因为“已死之人”不存在(Igitur ne esse quidem),让这个命题本身变得没有了意义。
随后,学生提出"posthac non ita dicam, miseros esse, sed tantum miseros, ob id ipsum, quia non sint."(不说“miseros esse 是悲惨的”,而只说“miseros 悲惨的”),他也意识到了被西塞罗用言辞压制了。但这个转换仍然被西塞罗以辩证法的“命题或为真或为假”反驳,即"miser Crassus" 等同于 "miser est Crassus"。
通过上面的材料,我的疑问在于,这里西塞罗是单纯地因为正在和学生运用辩证法论辩问题,才想尽一切方法去反驳,包括运用上面对系词的理解的技巧;还是说系词的含义确实影响了罗马人对句子"Is miserus est."的理解,才导致了有“他首先得存在,其次才是悲惨的。”这样的含义。
当时读到这里时我就想到了以前看电影里的台词,追忆故人时候英语会说“I loved him.”。第一次听到这句台词的时候,我对这个过去式有些诧异。但后来觉得这也是印欧语和中文的一个区别:印欧语动词对于人称时态等的限定性很强,导致你说话时需要用准确的动词形式来描述你想要描述的场景。这里的“him”已经不在了,所以用“loved”,就和上面的"mortui" 已经没了,那么他们"ubi sunt"呢。虽然这个解释说得通,但总觉得怪怪的,那岂不是我们完全没法描述那些“不存在”的东西了吗?再者,句子“Is mortuus est.”好像恰恰就是个反例,我要描述“他已经死了”,那总不能这里陷入了悖论“他首先要存在 est,其次他才已经死了 mortuus”,不是吗?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和疑问,欢迎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