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宣布,“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下称“综改区”)正式获批。
12月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我国设立的第9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全国第1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至此,国家从上海浦东新区开始,陆续批复的国家综改区已经达到9个,其他7个分别是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重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深圳和沈阳经济区。
与其他8个地方先主动提出申请后获中央认可批复路径不同,本次对山西“综改区”的批复,首先源于中央的试点意图。而此前,与最早的南方5个特区时代相对照,被称为“新特区”的综改区更多的被认为是国家审批政策空间下的自主改革。
覆盖全省的“综改区”
从2010年4月山西申请方案上报中央后,历时半年审批即获得国务院批复,山西成为获得批准最快的综改区之一。
这是国务院在批复直辖市重庆之后,首次批复一个省的全部地区为综改区,同时也是地域面积最大的综改区。与之前的其他8地相比,山西综改区更多体现了中央的指令改革意图。
新闻发布会上,彭森表示,山西省未来将紧紧围绕 “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个改革主题,探索地区产业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资源型经济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和能源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存在着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问题,所以改革首先是要重点处理好传统产业转型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彭森说。
彭森表示,发改委期望山西省能够通过此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处理好资源型经济转型和整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我们希望山西省这个试验区能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对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示范。”
作为中国煤炭资源大省,2009年山西原煤产量6.15亿吨,占全国的20%以上,首次居内蒙古之后,位于全国第二。
目前,山西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四大传统产业占到省内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煤炭更是占到其中的60%,形成了 “一煤独大”、“四柱擎天”的产业格局。如何摆脱对煤炭资源的过分依赖,一直是山西地方政府的目标。
山西煤炭采空区占全省面积1/8
发布会上,山西省副省长牛仁亮称,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采煤总量超120亿吨,其中约有3/4贡献给了全国。“用满载煤炭的火车一列接一列,可以绕地球三圈”。
“然而,山西省万元GDP耗能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生态破坏相当严重。到目前为止,山西采煤形成的采空区达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西国土面积的1/8。安全事故频发也使山西资源型经济面临重大压力。”牛仁亮表示。
“一煤独大”的山西经济难以抵御外部经济变动带来的冲击。因此,无论是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还是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山西的经济都出现了巨大的困难,2009年,山西经济的增长速度甚至在全国垫底。
正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山西省“壮士断腕”,在当地实行了煤改,此举在全国引发了关注。数据显示,山西的煤炭资源整合初见成效,全省矿井数量由2008年前的约2600个,整合至目前的1000个左右,矿井平均产能也由30万吨/年提升至90万吨/年。
另一个问题同样值得关注,作为国内最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之一,山西省境内约有11座资源型城市,119个县(市、区)中94个有煤炭资源分布,经过长期开采,这些县市已经接近或几乎接近 “资源枯竭城市”。
在2008年实施煤改的同时,山西同时也对大同、朔州等7个城市实施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建设转产园区、发展非煤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措施,试图扭转这些城市过度依赖煤炭资源的现状。
12月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我国设立的第9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全国第1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至此,国家从上海浦东新区开始,陆续批复的国家综改区已经达到9个,其他7个分别是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重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深圳和沈阳经济区。
与其他8个地方先主动提出申请后获中央认可批复路径不同,本次对山西“综改区”的批复,首先源于中央的试点意图。而此前,与最早的南方5个特区时代相对照,被称为“新特区”的综改区更多的被认为是国家审批政策空间下的自主改革。
覆盖全省的“综改区”
从2010年4月山西申请方案上报中央后,历时半年审批即获得国务院批复,山西成为获得批准最快的综改区之一。
这是国务院在批复直辖市重庆之后,首次批复一个省的全部地区为综改区,同时也是地域面积最大的综改区。与之前的其他8地相比,山西综改区更多体现了中央的指令改革意图。
新闻发布会上,彭森表示,山西省未来将紧紧围绕 “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个改革主题,探索地区产业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资源型经济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和能源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存在着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问题,所以改革首先是要重点处理好传统产业转型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彭森说。
彭森表示,发改委期望山西省能够通过此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处理好资源型经济转型和整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我们希望山西省这个试验区能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对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示范。”
作为中国煤炭资源大省,2009年山西原煤产量6.15亿吨,占全国的20%以上,首次居内蒙古之后,位于全国第二。
目前,山西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四大传统产业占到省内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煤炭更是占到其中的60%,形成了 “一煤独大”、“四柱擎天”的产业格局。如何摆脱对煤炭资源的过分依赖,一直是山西地方政府的目标。
山西煤炭采空区占全省面积1/8
发布会上,山西省副省长牛仁亮称,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采煤总量超120亿吨,其中约有3/4贡献给了全国。“用满载煤炭的火车一列接一列,可以绕地球三圈”。
“然而,山西省万元GDP耗能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生态破坏相当严重。到目前为止,山西采煤形成的采空区达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西国土面积的1/8。安全事故频发也使山西资源型经济面临重大压力。”牛仁亮表示。
“一煤独大”的山西经济难以抵御外部经济变动带来的冲击。因此,无论是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还是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山西的经济都出现了巨大的困难,2009年,山西经济的增长速度甚至在全国垫底。
正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山西省“壮士断腕”,在当地实行了煤改,此举在全国引发了关注。数据显示,山西的煤炭资源整合初见成效,全省矿井数量由2008年前的约2600个,整合至目前的1000个左右,矿井平均产能也由30万吨/年提升至90万吨/年。
另一个问题同样值得关注,作为国内最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之一,山西省境内约有11座资源型城市,119个县(市、区)中94个有煤炭资源分布,经过长期开采,这些县市已经接近或几乎接近 “资源枯竭城市”。
在2008年实施煤改的同时,山西同时也对大同、朔州等7个城市实施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建设转产园区、发展非煤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措施,试图扭转这些城市过度依赖煤炭资源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