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也许书里面写得比较隐晦,反正我一直觉得萧别离最后自杀了。关于书里面有些情节我不同时候的看法也会不同,比如我乐观的时候会觉得路小佳没有死,我悲观的时候会觉得朱八其实已经死了。我经常再看《边城浪子》的时候觉得路小佳没死,但是翻到《九月鹰飞》就抑制不住那种悲观的情绪。书友们“萧别离的死”怎么怎么样,叶开把萧别离怎么怎么了(其实是叶开对萧别离不作为),使我这种感觉直接就记忆成“萧别离已死”了。
萧别离保护马空群的目的不是为了马空群,而是为了杀死那个来杀马空群的人,只要保护着马空群,白天羽的儿子就会出现。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他要杀叶开。所以并不是白天羽死了就结束了,否则当年也不会刺杀白家满门。
这是“仇恨的担子”,并不是“惩治凶手”而已,血缘的分量是很重的,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依附和从属关系,家族间的冲突等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事实的真相与成因,罪责的分配承担反而不在考虑的主要范围内。在执行复仇的时候,讨论的焦点并不在“谁的罪过有多大,是否具备免除或减轻责任的情节,这么做的是非对错”,而是“自己有没有亲缘关系,有没有这个复仇的资格,是不是有这样一副担子,对方是不是有这个资格,有没有这个关系”。有谁在清算恩怨吗?《大旗英雄传》就更突出,连仇是怎么结下的都不知道。
所以,我所指的相同点并不在于其利益冲突是政治利益还是其他利益,而是另一方面,也就是家族利益,无论是家族的权、名、利还是家族成员的死。无论是血亲复仇还是家族争斗,春秋都比古龙书中要来得激烈,书中在情感上表现得更多(我国的文化比较淡化这一点),冲突也单纯了很多。同样地,人物关系的相似性(如叶开与傅红雪,与路小佳),仇恨的相似性(叶开与萧别离,下半部书中出现的许多家族义务承担者等等),都使得冲突集中。这种单纯和集中使得文学表现在一方面更典型,是艺术的升华。根据书中所提,白家和马家以及其他家族间的关系不那么简单,也许白天羽自己可能比较简单,但家族里就不同了,就像也许卫青很简单,但是卫氏家族就很不一样,这显然也不能用友情、爱情来解释和简单地衡量。只不过这些并不是矛盾的焦点,而文学更富于情感。
当然,如果交到金庸手里就有可能变成帮派和正邪之间的故事了,说不定不但有家恨还有国仇。再换个角度,看狸猫换太子案就不会觉得有这样的关系,后宫争斗集中了家族争斗,包括了整个家族的地位、权力,血统等等政治利益,但是政治立场代表的政治利益更明显,家族成员与关系反而不是中心,利益集团的纽带也不仅仅是家族而已。包拯是局外人,赵孤不是,叶开不是,路小佳也不是。
另,《边城浪子》的这种既简单又复杂的人物关系,一直都使我觉得这本书的地位和文学价值远比普遍认识中的要高。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种深度,却纠结在一些不必要的地方,比如拿《多情剑客无情剑》的人物套,叶开阴谋论、大侠不大侠什么的,这根本就不是个大侠的故事。其实唯一的不足在于最后的部分,叶开的表现虽然还能勉强接受,毕竟是弘扬一下飞刀精神,结尾也要升华嘛,作为小李飞刀系列可以理解,但荆无命的那段表扬就俗气地让人不能容忍了。我甚至觉得荆无命应该发扬一下《多情剑客无情剑》里面的冷傲作风,说几句严厉的话。现在只能当作另一种“蛇足”看看了,毕竟古龙就是这样有点爱说教,咱也喜欢,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