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486页
第一章培根的唯物主义
第一节 培根所处时代、生平和著作
英国在近代成为欧洲唯物主义的摇篮,而培根正是这一思想潮流的奠基人。马克思曾评价培根为“英国唯物主义与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先驱”。培根生活的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正值英国社会剧烈变革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崛起,他们通过圈地运动等方式推动社会转型,逐渐与封建王权形成对抗。但此时资产阶级力量尚不足以推翻旧秩序,转而寻求在思想领域突破。培根作为新贵族家庭出身的学者,敏锐捕捉到时代需求,致力于批判束缚思想的经院哲学,为自然科学扫清障碍。
培根12岁入剑桥大学,便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产生质疑,青年时期游历法国拓宽视野,后长期活跃于政界,官至大法官。然而1621年因受贿指控终结仕途,反而促使他专注学术,留下《新工具》《学术的进步》等划时代著作。他提出的实验归纳法颠覆了传统思辨方法,主张通过系统观察和实验获取真知,这一方法论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石。
在《新工具》中,培根将经院哲学比作“蜘蛛结网”——仅凭头脑空想编织理论,强调真正的科学应像蜜蜂采蜜般从现实世界汲取养分。他的《新大西岛》描绘了科学主导的理想国,而《论说文集》则蕴含丰富的社会改革思想。尽管他构想的百科全书式巨著《伟大的复兴》仅部分完成,但其中提出的科学分类体系与实证研究框架,已为后世科学发展指明方向。
培根的思想突破不仅源于个人才智,更深植于英国资本主义勃兴的土壤。他既批判旧学术体系脱离实际,又为新兴阶级构建知识体系,这种双重性使其成为连接中世纪与近代的思想桥梁。
第二节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言人
培根所处的时代是欧洲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快速崛起的转型期。此时的资产阶级渴望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对自然科学发展的需求极为迫切。作为新兴阶层的代言人,培根大力倡导科学革命,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他认为人类最大的福祉在于发现新技术,强调掌握自然规律的知识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这一思想如惊雷般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对真理的垄断,将人们的关注点从虚无缥缈的宗教教条拉回现实世界,为科学挣脱教会枷锁提供了理论武器。
面对当时盛行的怀疑论(认为真理不可知)和不可知论(否定认识世界的可能),培根展现出新兴阶级的锐气。他驳斥这些思潮是"给人类智慧套上锁链",坚信"人的感知与理性足以揭示自然奥秘"。这种对认知能力的自信,折射出上升期资产阶级破除思想禁锢、开拓进取的精神面貌。
但培根的局限性同样鲜明。他一面批判旧贵族"坐享特权却阻碍生产",主张限制其势力;另一面却为殖民扩张辩护,将海外掠夺美化为"保持国家活力的运动"。这种双重标准暴露出资产阶级逐利本质——既反对封建束缚,又渴望通过暴力手段积累财富。
在政治改革上,培根的态度充满矛盾。他虽不满封建制度对经济的制约,却反对激进变革,主张"以时间为师,悄然改良"。这种渐进改良论既源于资产阶级尚未壮大的现实,也反映出其与旧势力的利益勾连。他甚至在著作中献策镇压民众反抗,显露出剥削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对立。
第三节对经院哲学的批判及其“四假相”说
培根对阻碍科学发展的传统思想发起挑战,认为当时知识界停滞不前的根源在于经院哲学。这种哲学如同不会生育的希腊女神,外表华丽却毫无实际作用,只会用宗教教条编织理论之网,压制人们对自然的探索。
他形象地指出四种蒙蔽人心的思维陷阱:
种族假相:人们习惯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比如硬给单独存在的事物配对,或选择性忽视反面证据。培根认为这是人性弱点,但过分强调先天缺陷可能陷入宿命论。
洞穴假相:个人如同困在洞穴,受教育背景或崇拜对象影响产生认知偏差。比如书呆子可能用书本理论生搬硬套现实问题。
市场假相:语言交流中的概念混乱最害人。既有虚构不存在的事物(如"燃素"),也有词义模糊引发的无谓争论,就像菜市场里各说各话的争吵。
剧场假相:盲目崇拜权威学说如同看戏入迷。培根犀利批评亚里士多德体系沦为教条,炼金术陷入玄虚,柏拉图哲学掺杂神学,呼吁"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非权威的奴仆"。
培根一方面为科学争取空间,提出"双重真理"论区分信仰与理性,甚至说科学研究能彰显上帝的伟大;另一方面又保留宗教地位,导致其批判不够彻底。这种矛盾反映了新旧时代交替的特征——他既想冲破思想牢笼,又不得不与旧势力妥协。
第四节英国近代唯物主义的始祖
1. 唯物主义的奠基与物质观的发展 培根作为近代哲学转型的关键人物,其思想形成于文艺复兴后期科学革命的萌芽期。他系统批判了中世纪经院哲学脱离实际的思辨传统,主张将哲学研究锚定在可感知的物质世界。在《新工具》中,他明确提出"物质是万物的本源",既否定柏拉图主义将理念视为本体的观点,也反对笛卡尔式的二元论。其物质观呈现动态发展:早期受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启发,认为不可分割的原子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元;但随着波义耳等同时代科学家的实验进展,他修正为"分子学说",强调不同形态的分子(如气态分子、液态分子)通过排列组合形成物质多样性,这种理论为后来的化学元素概念埋下伏笔。
2."形式"学说的实践转向 培根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进行革命性改造,尤其聚焦"形式因"的重新诠释。经院哲学将"形式"视为超验的本质(如"马性"决定马的存在),培根则将其具象化为物质的内在组织结构。他举例说明:黄金的黄色光泽、延展性等特性并非来自抽象概念,而是取决于金属分子特定的堆叠方式与运动规律。这种将事物本质归于物质结构的观点,直接推动实验科学的发展——正如他设想的"若能掌握物质重组规律,人类就能像字母拼词般创造新物质",这实际上预言了现代材料科学的可能性。其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正是强调:只有洞察自然的内在形式(规律),才能实现技术改造自然的目标。
3. 运动理论的突破性认知 培根在《论事物的本性》中系统论述了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批判当时盛行的"第一推动力"理论。他归纳的19种运动类型构成多层次认知框架:
机械运动(如物体位移)
生命运动(如植物光合、动物消化)
抵抗运动(物质维持自身形态的惯性)
同化运动(物质吸收转化外部能量的过程)
这种分类不仅突破伽利略单一力学视角,还将生物学现象纳入物质运动范畴,暗示了物质世界从无机到有机的连续性。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特别指出,培根唯物主义的"诗意光辉"体现在他既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又赋予物质自我运动的生命力,这与后来机械唯物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4. 历史局限与思想遗产 培根体系的局限性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机械还原论倾向:他将物质特性简化为"密度、温度、运动"等有限属性的排列组合,如同"自然字母表",这种思维虽促进实验分析,却忽视事物的整体性关联。
科学认知的阶段性:受17世纪化学发展水平限制,他未能区分物理混合与化学化合的本质差异,例如将金属融合视为分子重组而非原子反应。
神学妥协性:为规避宗教迫害,他在著作中保留"双重真理"说,承认神学与哲学各自领域,这种妥协削弱了唯物主义的彻底性。
尽管如此,培根开创的经验归纳法与实验哲学彻底改变了人类探索自然的方式。他设计的"三表法"(本质表、差异表、程度表)为科学归纳建立方法论模板,直接影响牛顿等科学家的研究范式。其思想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如狄德罗)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最终融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直至今天,培根强调的"观察-假设-验证"研究路径,仍是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支柱之一。
第五节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归纳法
培根作为近代哲学的重要人物,提出了以自然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他认为人类过去认知进步缓慢,是因为脱离了自然本身。培根强调,真正的知识必须扎根于自然,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材料,而不是依赖空泛的理论。
他主张人的认识起源于感官对世界的直接感受。就像眼睛看到、耳朵听到一样,所有知识最初都来自身体的感知。但培根并不停留在单纯收集感官数据上,他特别重视科学实验的作用——通过主动设计实验干扰自然,反而能更深入地揭示自然规律。比如加热水观察沸腾,比单纯看水在常温下的状态更能了解水的特性。
在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上,培根有个生动的比喻:经验主义者像蚂蚁只会搬运材料,理性主义者像蜘蛛只吐自己编的丝,而真正的学者应该像蜜蜂,既采集花粉又加工酿蜜。他主张把实验获得的感性材料,用归纳法加工提炼为理性认识。例如通过多次实验不同金属受热膨胀的现象,最终总结出热胀冷缩的普遍规律。
不过培根也有局限性。他反对科学假说和理论推测,认为认识必须像爬楼梯一样逐级而上,这忽略了合理想象在科研中的推动作用。就像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最初也是基于部分现象的大胆猜想。此外,他理解的“实践”主要指科学家在实验室的操作,没有关注到更广泛的生产劳动对认知的作用。
尽管如此,培根首创的“实验结合理性”方法论打破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他系统提出的归纳法为现代科研提供了工具,被马克思称为实验科学之父。他的核心思想——知识既要脚踏实地观察,又要动脑提炼升华——至今仍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原则。就像我们做菜,既要选好食材(收集数据),又要掌握火候(分析处理),才能做出美味佳肴(获得真知)。
培根的归纳法是一种基于实验观察的科学思维方法,旨在从具体经验中提炼普遍规律。他认为传统归纳法(如亚里士多德的简单枚举法)存在缺陷,仅凭少数例子就得出结论,容易因反例被推翻。因此,他提出了一种更系统、严谨的归纳流程。
核心步骤:三表法与排除法
收集例证:培根要求研究者先通过实验和观察积累材料,分三步整理成三张表:
本质表:列举具有所研究性质(如“热”)的全部正面案例(如火焰、摩擦生热)。
差异表:记录看似相似却缺乏该性质的案例(如月光、磷火不发热)。
程度表:观察同一性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强度变化(如凸透镜位置影响温度)。
排除干扰:通过对比三张表,剔除与目标性质无关的因素。例如:
发现太阳光和地球元素都能产生热,因此排除“地球元素是热源”的假设;
观察到热水和金属不发光也能发热,从而否定“光亮是热的原因”。
归纳本质:排除无关因素后,寻找所有正面案例的共同点。培根通过分析发现,无论火焰燃烧、摩擦生热还是阳光聚焦,本质都是“运动”——物体内部的微粒运动产生热量。
方法论的价值与局限
创新性:培根将实验数据与理性分析结合,强调科学需从经验出发,再用逻辑整理材料。这种方法为近代科学提供了工具,启发后来穆勒完善归纳法。
局限性:过度强调归纳而忽视演绎,未看到两种方法需互补。例如,实验中若无理论指导,可能陷入数据泥潭。恩格斯指出,归纳与演绎应结合使用,不可偏废。
第一章培根的唯物主义
第一节 培根所处时代、生平和著作
英国在近代成为欧洲唯物主义的摇篮,而培根正是这一思想潮流的奠基人。马克思曾评价培根为“英国唯物主义与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先驱”。培根生活的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正值英国社会剧烈变革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崛起,他们通过圈地运动等方式推动社会转型,逐渐与封建王权形成对抗。但此时资产阶级力量尚不足以推翻旧秩序,转而寻求在思想领域突破。培根作为新贵族家庭出身的学者,敏锐捕捉到时代需求,致力于批判束缚思想的经院哲学,为自然科学扫清障碍。
培根12岁入剑桥大学,便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产生质疑,青年时期游历法国拓宽视野,后长期活跃于政界,官至大法官。然而1621年因受贿指控终结仕途,反而促使他专注学术,留下《新工具》《学术的进步》等划时代著作。他提出的实验归纳法颠覆了传统思辨方法,主张通过系统观察和实验获取真知,这一方法论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石。
在《新工具》中,培根将经院哲学比作“蜘蛛结网”——仅凭头脑空想编织理论,强调真正的科学应像蜜蜂采蜜般从现实世界汲取养分。他的《新大西岛》描绘了科学主导的理想国,而《论说文集》则蕴含丰富的社会改革思想。尽管他构想的百科全书式巨著《伟大的复兴》仅部分完成,但其中提出的科学分类体系与实证研究框架,已为后世科学发展指明方向。
培根的思想突破不仅源于个人才智,更深植于英国资本主义勃兴的土壤。他既批判旧学术体系脱离实际,又为新兴阶级构建知识体系,这种双重性使其成为连接中世纪与近代的思想桥梁。
第二节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言人
培根所处的时代是欧洲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快速崛起的转型期。此时的资产阶级渴望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对自然科学发展的需求极为迫切。作为新兴阶层的代言人,培根大力倡导科学革命,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他认为人类最大的福祉在于发现新技术,强调掌握自然规律的知识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这一思想如惊雷般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对真理的垄断,将人们的关注点从虚无缥缈的宗教教条拉回现实世界,为科学挣脱教会枷锁提供了理论武器。
面对当时盛行的怀疑论(认为真理不可知)和不可知论(否定认识世界的可能),培根展现出新兴阶级的锐气。他驳斥这些思潮是"给人类智慧套上锁链",坚信"人的感知与理性足以揭示自然奥秘"。这种对认知能力的自信,折射出上升期资产阶级破除思想禁锢、开拓进取的精神面貌。
但培根的局限性同样鲜明。他一面批判旧贵族"坐享特权却阻碍生产",主张限制其势力;另一面却为殖民扩张辩护,将海外掠夺美化为"保持国家活力的运动"。这种双重标准暴露出资产阶级逐利本质——既反对封建束缚,又渴望通过暴力手段积累财富。
在政治改革上,培根的态度充满矛盾。他虽不满封建制度对经济的制约,却反对激进变革,主张"以时间为师,悄然改良"。这种渐进改良论既源于资产阶级尚未壮大的现实,也反映出其与旧势力的利益勾连。他甚至在著作中献策镇压民众反抗,显露出剥削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对立。
第三节对经院哲学的批判及其“四假相”说
培根对阻碍科学发展的传统思想发起挑战,认为当时知识界停滞不前的根源在于经院哲学。这种哲学如同不会生育的希腊女神,外表华丽却毫无实际作用,只会用宗教教条编织理论之网,压制人们对自然的探索。
他形象地指出四种蒙蔽人心的思维陷阱:
种族假相:人们习惯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比如硬给单独存在的事物配对,或选择性忽视反面证据。培根认为这是人性弱点,但过分强调先天缺陷可能陷入宿命论。
洞穴假相:个人如同困在洞穴,受教育背景或崇拜对象影响产生认知偏差。比如书呆子可能用书本理论生搬硬套现实问题。
市场假相:语言交流中的概念混乱最害人。既有虚构不存在的事物(如"燃素"),也有词义模糊引发的无谓争论,就像菜市场里各说各话的争吵。
剧场假相:盲目崇拜权威学说如同看戏入迷。培根犀利批评亚里士多德体系沦为教条,炼金术陷入玄虚,柏拉图哲学掺杂神学,呼吁"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非权威的奴仆"。
培根一方面为科学争取空间,提出"双重真理"论区分信仰与理性,甚至说科学研究能彰显上帝的伟大;另一方面又保留宗教地位,导致其批判不够彻底。这种矛盾反映了新旧时代交替的特征——他既想冲破思想牢笼,又不得不与旧势力妥协。
第四节英国近代唯物主义的始祖
1. 唯物主义的奠基与物质观的发展 培根作为近代哲学转型的关键人物,其思想形成于文艺复兴后期科学革命的萌芽期。他系统批判了中世纪经院哲学脱离实际的思辨传统,主张将哲学研究锚定在可感知的物质世界。在《新工具》中,他明确提出"物质是万物的本源",既否定柏拉图主义将理念视为本体的观点,也反对笛卡尔式的二元论。其物质观呈现动态发展:早期受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启发,认为不可分割的原子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元;但随着波义耳等同时代科学家的实验进展,他修正为"分子学说",强调不同形态的分子(如气态分子、液态分子)通过排列组合形成物质多样性,这种理论为后来的化学元素概念埋下伏笔。
2."形式"学说的实践转向 培根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进行革命性改造,尤其聚焦"形式因"的重新诠释。经院哲学将"形式"视为超验的本质(如"马性"决定马的存在),培根则将其具象化为物质的内在组织结构。他举例说明:黄金的黄色光泽、延展性等特性并非来自抽象概念,而是取决于金属分子特定的堆叠方式与运动规律。这种将事物本质归于物质结构的观点,直接推动实验科学的发展——正如他设想的"若能掌握物质重组规律,人类就能像字母拼词般创造新物质",这实际上预言了现代材料科学的可能性。其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正是强调:只有洞察自然的内在形式(规律),才能实现技术改造自然的目标。
3. 运动理论的突破性认知 培根在《论事物的本性》中系统论述了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批判当时盛行的"第一推动力"理论。他归纳的19种运动类型构成多层次认知框架:
机械运动(如物体位移)
生命运动(如植物光合、动物消化)
抵抗运动(物质维持自身形态的惯性)
同化运动(物质吸收转化外部能量的过程)
这种分类不仅突破伽利略单一力学视角,还将生物学现象纳入物质运动范畴,暗示了物质世界从无机到有机的连续性。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特别指出,培根唯物主义的"诗意光辉"体现在他既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又赋予物质自我运动的生命力,这与后来机械唯物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4. 历史局限与思想遗产 培根体系的局限性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机械还原论倾向:他将物质特性简化为"密度、温度、运动"等有限属性的排列组合,如同"自然字母表",这种思维虽促进实验分析,却忽视事物的整体性关联。
科学认知的阶段性:受17世纪化学发展水平限制,他未能区分物理混合与化学化合的本质差异,例如将金属融合视为分子重组而非原子反应。
神学妥协性:为规避宗教迫害,他在著作中保留"双重真理"说,承认神学与哲学各自领域,这种妥协削弱了唯物主义的彻底性。
尽管如此,培根开创的经验归纳法与实验哲学彻底改变了人类探索自然的方式。他设计的"三表法"(本质表、差异表、程度表)为科学归纳建立方法论模板,直接影响牛顿等科学家的研究范式。其思想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如狄德罗)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最终融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直至今天,培根强调的"观察-假设-验证"研究路径,仍是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支柱之一。
第五节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归纳法
培根作为近代哲学的重要人物,提出了以自然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他认为人类过去认知进步缓慢,是因为脱离了自然本身。培根强调,真正的知识必须扎根于自然,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材料,而不是依赖空泛的理论。
他主张人的认识起源于感官对世界的直接感受。就像眼睛看到、耳朵听到一样,所有知识最初都来自身体的感知。但培根并不停留在单纯收集感官数据上,他特别重视科学实验的作用——通过主动设计实验干扰自然,反而能更深入地揭示自然规律。比如加热水观察沸腾,比单纯看水在常温下的状态更能了解水的特性。
在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上,培根有个生动的比喻:经验主义者像蚂蚁只会搬运材料,理性主义者像蜘蛛只吐自己编的丝,而真正的学者应该像蜜蜂,既采集花粉又加工酿蜜。他主张把实验获得的感性材料,用归纳法加工提炼为理性认识。例如通过多次实验不同金属受热膨胀的现象,最终总结出热胀冷缩的普遍规律。
不过培根也有局限性。他反对科学假说和理论推测,认为认识必须像爬楼梯一样逐级而上,这忽略了合理想象在科研中的推动作用。就像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最初也是基于部分现象的大胆猜想。此外,他理解的“实践”主要指科学家在实验室的操作,没有关注到更广泛的生产劳动对认知的作用。
尽管如此,培根首创的“实验结合理性”方法论打破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他系统提出的归纳法为现代科研提供了工具,被马克思称为实验科学之父。他的核心思想——知识既要脚踏实地观察,又要动脑提炼升华——至今仍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原则。就像我们做菜,既要选好食材(收集数据),又要掌握火候(分析处理),才能做出美味佳肴(获得真知)。
培根的归纳法是一种基于实验观察的科学思维方法,旨在从具体经验中提炼普遍规律。他认为传统归纳法(如亚里士多德的简单枚举法)存在缺陷,仅凭少数例子就得出结论,容易因反例被推翻。因此,他提出了一种更系统、严谨的归纳流程。
核心步骤:三表法与排除法
收集例证:培根要求研究者先通过实验和观察积累材料,分三步整理成三张表:
本质表:列举具有所研究性质(如“热”)的全部正面案例(如火焰、摩擦生热)。
差异表:记录看似相似却缺乏该性质的案例(如月光、磷火不发热)。
程度表:观察同一性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强度变化(如凸透镜位置影响温度)。
排除干扰:通过对比三张表,剔除与目标性质无关的因素。例如:
发现太阳光和地球元素都能产生热,因此排除“地球元素是热源”的假设;
观察到热水和金属不发光也能发热,从而否定“光亮是热的原因”。
归纳本质:排除无关因素后,寻找所有正面案例的共同点。培根通过分析发现,无论火焰燃烧、摩擦生热还是阳光聚焦,本质都是“运动”——物体内部的微粒运动产生热量。
方法论的价值与局限
创新性:培根将实验数据与理性分析结合,强调科学需从经验出发,再用逻辑整理材料。这种方法为近代科学提供了工具,启发后来穆勒完善归纳法。
局限性:过度强调归纳而忽视演绎,未看到两种方法需互补。例如,实验中若无理论指导,可能陷入数据泥潭。恩格斯指出,归纳与演绎应结合使用,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