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库古城(Thyekwe Ancient Cities)向南十几公里,大约30分钟车程,就会抵达著名的云山(Megha Mountain)。
从山顶眺望,第瓦谒河(Diwathye River)的景色一览无余。
云山上最出名的便是贡提讲经院(Guntik Temple),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进入讲经院是不能穿鞋的,必须将鞋子存放在门口。
这是因为,谒库人认为鞋子是不净之物。穿着鞋子参神拜佛,会让圣地沾染上世间的污秽。另一方面,谒库人大多信奉欢喜宗,只有光脚走路,才能展现自己的诚意,脚下得到法宗的指引踏行正道,所以就连袜子都是不必要的东西。
时值四月,加之云山的海拔并不低,行至山上还是颇有些寒冷。
好在贡提讲经院就修筑在云山远近闻名的温泉水脉之上,寺院内大大小小数十口泉眼蒸腾热气,把石板铺就的道路蒸的温热宜人,一尘不染。因此,我们也就乐得做上一回“赤脚大仙”了。
光脚走进门口,便能看见一口温泉。
据说,云山之所以叫做云山,就是取自山上一年四季不间断冒出热气的温泉,远远看去好似云雾缭绕,故此得名。
寺院内的学僧来来往往,劳累之时便会将双脚伸入温泉之中冲洗——倒是令我想到了在日本所见的“足汤”。
偶有小沙弥路过。我们偷瞄了一眼别人的脚底板,果然光洁红卝润,细腻可爱,证明了这温泉水保养的功效确实非同寻常。
当然,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体验温泉,也就没有在此久留。
走上数十层台阶,便能看见一座古朴的藏经塔。
据为我们导游的本地人说,这座藏经塔至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乃是谒库王朝第十一世国王玬世喀下令修建,用以收录法宗经典。然而,经由连年战乱,原本的藏经塔早已损毁倒塌,如今是在原址上重建的仿古品,令人稍感遗憾。
藏经塔旁是学僧们日常诵经礼佛的正殿。
我们错过了戒悲节的仪典,因此不能见到千人一同念诵经书,焚香祈福的盛景。不过,在正殿旁的偏殿里看着零零散散前来念经的学僧,也别有一番风味。
正如之前所说,大多数人都光着脚。
有些人会穿着谒库本地的传统足具,叫做穆由(Muthyo),是一种只包裹住脚心,露出脚掌与脚后跟的袜子。
相传此物乃是诸葛亮所命名。当年,蜀汉大军南下征服了谒库王国,将制鞋之法带入,然而谒库一年四季炎热潮卝湿,于是本地人便将前掌、后跟剪去,方便透气散热,其实便与赤脚别无两样。诸葛亮见此滑稽情景,摇着扇子直呼“无用、无用”,几经流传就变成了“穆由”。
这只是则轶闻罢了——倒是能从中一窥谒库人对中国文化的憧憬之心。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偏殿中见到了一群穿着穆由,光着脚丫子啪嗒、啪嗒走来的小沙弥。在谒库,所有男子年满16岁都必须出家修行,其中不乏虔心者把尚年幼的孩子送来讲经院抚养长大,于是便成了少年学僧。
那群小沙弥里,有一个孩子格外调皮,趁同伴不注意,偷偷伸手便搔了搔对方露在外面的脚掌心,害得对方笑出声,被一旁的大学僧呵斥。
只可惜讲经院内不允许拍照,不能将这充满童趣的一幕拍下来,留作纪卝念。
再向里走,就来到了第二座藏经塔。
从这里的岔路出发,左边是纺纱院、抄写院,右边则是学僧们居住的地方。
穿过几个小宗堂,就能来到传说中由国王玬世喀亲手种下的千年柚木。站在树荫下,欣赏这叶脉粗犷,树干盘虬好似龙爪的古树,体会其雄伟的生命力,令人不禁感叹谒库王国千年历史的悠久与厚重。
古树一旁,是学僧们吃饭的斋堂。
时间正好来到正午,我们在这里草草解决了一餐。
用餐时,正巧有一名沙弥向我们索求布施。于是我们便趁此机会,征得同意后,请对方抬起脚给我们看看。
谒库人的信仰中讲究「戒悲正行,自生大欢喜」,德高望重的学僧脚底会现出大欢喜轮,轻轻触之即可增长功德。所以,这里的学僧并不排斥被陌生人摸脚心。
当然,给我们展示脚的学僧大抵是还没修行到功德圆满吧,脚底板上看不见大欢喜轮,倒是摸起来又柔软,又细腻,透露出一股淡淡的硫磺味。脚掌白卝皙透亮,连一处硬茧也找不到,真不像是常年打赤脚的人。
我们轮流摸卝他的脚心,只见他没一会儿就开始脸红,一会儿咬咬嘴唇,一会儿又假装咳嗽,应该是脚丫子太怕痒了。要是挠他的脚心,让他开怀大笑,不知道算不算得上一种另类的“大欢喜轮”呢?
导游说,过去有人惹是生非,就造谣说讲经院里淘米洗菜都是学僧们在水缸里光着脚踩出来的。
看着眼前这双光洁红卝润又怕痒的脚丫子,我倒是觉得,要能真吃到用这样的光脚丫子踩出来的饭菜,或许也别有风味。最好还能用脚心当碗碟盛上来,一边品尝,一边看叉子在脚底板上划动时他们本人脸上拼命忍笑的表情,一定颇有意思。
用过午餐,休息片刻,我们便前往了此行最重要的一站——戒持院(Kyethi Hall)。
所谓戒持,指的便是欢喜宗里的修行方法。分为初持、手足持和真正的「戒持」。
刚到戒持院,我们就听见一阵阵笑声传来。那就是正在修手足持的学僧们了。
我们的运气很好,正巧碰上一些犯错的沙弥正在接受惩罚。
原本,修手足持的学僧是可以自行选择修行地点的。修行艰苦,过程中难免失态,因此近来大多学僧都选择在自己的房间里修行,秘不见人。但是犯错受罚的学僧则没有选择余地,一律会被安排在戒持院门口摆设的木台上当众修行。这么做,一来是为表惩戒,二来则是为表教化众生。
修手足持的学僧首先需要赤脚跏趺坐于台上,左脚搭于右腿之上,右脚搭于左腿之上,脚底向上自然摊开。若是穿着穆由也要脱去。
接下来,由一名助持握住他的双腕举起,直至受持人无法动弹。
之后,另一名助持取来温泉水,泼洒在受持人的脚板上,揉搓、洗净,再擦干,这样一来就可以正式开始修行了。
修手足持讲究循序渐进。首先,要用轻柔之物,例如水鸟的长羽毛,或是流苏,缓慢地反复撩卝拨过整只脚底板。等到受持人的脚趾忍不住扭动,脸上呈现似笑非笑之相,再用指尖在脚心画圈,描摹足底的轮廓,从脚掌处描至足弓中心,再描至脚后跟,最后回到脚掌处,周而复始。
在这个过程中,受持人必须保持不动,否则便会前功尽弃,只能重头再来。
待受持人的双脚开始微微发红,呈现血色,便可以进行下一步。助持会挑选不同的法器,为受持人加持。比如用鬃毛制成的小刷子,便是用来蘸取些许油料,涂刷在受持人的脚底板上与脚趾缝之间;模仿蒲公英制作的小刺轮,则是专门用来在足心中滚动,制造刺痒;再比如大木刷,往脚底板上一刷,上下滑动,整只脚都能照顾到。
到了这个阶段,受持人就很难再以自己的意志力对抗痒感了。此时,制止受持人乱动,便成了握住他手腕的那位助持的职责。
若是进一步修行,还可以选用戒尺,自上而下仔细地把受持人的脚丫子抽打一遍,直到略显鲜红,变得更加敏感怕痒。抽打后,往往还会用戒尺的一端在受持人的脚底板上快速地划几下,观察对方的反应是否更加激烈,笑意是否更加难以抑制。
最后,对于那些因顽皮而受罚的学僧,助持还会拿来金笔,在其脚底板上誊写经文,并要求他们背诵。直至将七、八部经文全都背诵完毕,才会放他们自卝由。
若是受罚的学僧因为脚底写字的痒感而背不出经文,那这修行便不会结束。
在谒库人的信仰中,只有无法以外力抑制的笑声才能算得上大欢喜,故此受持人应该拼命忍耐,助持则要尽全力照料受持人的双脚,彼此成就,才能抵达圆满之境。
显然,当着我们的面受罚的那几个年轻沙弥已经完全放弃忍耐了,自始至终都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助持们在他们那一双双油光发亮的脚丫子上不停写着经文,结果直到年轻沙弥们的笑声里带上了哭腔,都没有一人能完整背诵出来,看着叫人心生怜悯。我看见其中几人两腿卝间的衣物已经微微卝隆卝起,顶部似乎还渗出来一点水痕。不知道在修行时被痒得尿裤子,会不会又要接受别的惩罚呢?
只可惜,行程时间太紧,我们没能够看到最后,便匆匆离开了。
回去的路上,导游为我们远远地指出了一排平房,那里所修的才是真正的「戒持」。
据说,修戒持时,不仅是脚上穿的穆由,就连身上的衣服也要脱掉,彼此坦诚相见,不能心怀一丝羞赧。除去抓着受持人手腕防止乱动,以及使用法器为受持人全身上修的助持外,还会有一位助持,负责紧握受持人的「欢喜根」,待到受持人进入绝顶之境后,为其舒缓压力,好迎接后续进一步的修行。
通常,这样的戒持都要持续至少半天。
历史上曾有一位学僧,传闻说他修戒持足有十天之久,期间滴水未进,大欢喜的笑声一直传至十几公里外的谒库王宫,令国王惊讶不已,立刻便备下万石粮米蔬果,亲自赤脚前来布施给讲经院。国王卝还下诏,用金银打造出一把特别的坐轿,让那位学僧坐于其上,从洞中露出「欢喜根」,由王室侍卫抬着巡游各地,供人们抚顶赞叹。
让我想象一下被人挠上整整十天的痒痒——还真是毛卝骨卝悚卝然。
为第二天的行程着想,我们必须今晚就抵达苏佩古城(Sut Phew)。因此,尽管讲经院内还有不少值得欣赏之处,我们也只能忍痛割爱,返回大门,穿好鞋袜,准备赶赴下一个景点。
离开之际,我看见那位曾把脚心让给我们摸了摸的年轻学僧,此刻正不紧不慢地坐在温泉边,把脚丫子泡进冒热气的水里。
也许,这就是属于谒库人的生活智慧吧。
脚踏实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便能满足于最朴素的欢喜里,无愧于心。
从山顶眺望,第瓦谒河(Diwathye River)的景色一览无余。
云山上最出名的便是贡提讲经院(Guntik Temple),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进入讲经院是不能穿鞋的,必须将鞋子存放在门口。
这是因为,谒库人认为鞋子是不净之物。穿着鞋子参神拜佛,会让圣地沾染上世间的污秽。另一方面,谒库人大多信奉欢喜宗,只有光脚走路,才能展现自己的诚意,脚下得到法宗的指引踏行正道,所以就连袜子都是不必要的东西。
时值四月,加之云山的海拔并不低,行至山上还是颇有些寒冷。
好在贡提讲经院就修筑在云山远近闻名的温泉水脉之上,寺院内大大小小数十口泉眼蒸腾热气,把石板铺就的道路蒸的温热宜人,一尘不染。因此,我们也就乐得做上一回“赤脚大仙”了。
光脚走进门口,便能看见一口温泉。
据说,云山之所以叫做云山,就是取自山上一年四季不间断冒出热气的温泉,远远看去好似云雾缭绕,故此得名。
寺院内的学僧来来往往,劳累之时便会将双脚伸入温泉之中冲洗——倒是令我想到了在日本所见的“足汤”。
偶有小沙弥路过。我们偷瞄了一眼别人的脚底板,果然光洁红卝润,细腻可爱,证明了这温泉水保养的功效确实非同寻常。
当然,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体验温泉,也就没有在此久留。
走上数十层台阶,便能看见一座古朴的藏经塔。
据为我们导游的本地人说,这座藏经塔至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乃是谒库王朝第十一世国王玬世喀下令修建,用以收录法宗经典。然而,经由连年战乱,原本的藏经塔早已损毁倒塌,如今是在原址上重建的仿古品,令人稍感遗憾。
藏经塔旁是学僧们日常诵经礼佛的正殿。
我们错过了戒悲节的仪典,因此不能见到千人一同念诵经书,焚香祈福的盛景。不过,在正殿旁的偏殿里看着零零散散前来念经的学僧,也别有一番风味。
正如之前所说,大多数人都光着脚。
有些人会穿着谒库本地的传统足具,叫做穆由(Muthyo),是一种只包裹住脚心,露出脚掌与脚后跟的袜子。
相传此物乃是诸葛亮所命名。当年,蜀汉大军南下征服了谒库王国,将制鞋之法带入,然而谒库一年四季炎热潮卝湿,于是本地人便将前掌、后跟剪去,方便透气散热,其实便与赤脚别无两样。诸葛亮见此滑稽情景,摇着扇子直呼“无用、无用”,几经流传就变成了“穆由”。
这只是则轶闻罢了——倒是能从中一窥谒库人对中国文化的憧憬之心。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偏殿中见到了一群穿着穆由,光着脚丫子啪嗒、啪嗒走来的小沙弥。在谒库,所有男子年满16岁都必须出家修行,其中不乏虔心者把尚年幼的孩子送来讲经院抚养长大,于是便成了少年学僧。
那群小沙弥里,有一个孩子格外调皮,趁同伴不注意,偷偷伸手便搔了搔对方露在外面的脚掌心,害得对方笑出声,被一旁的大学僧呵斥。
只可惜讲经院内不允许拍照,不能将这充满童趣的一幕拍下来,留作纪卝念。
再向里走,就来到了第二座藏经塔。
从这里的岔路出发,左边是纺纱院、抄写院,右边则是学僧们居住的地方。
穿过几个小宗堂,就能来到传说中由国王玬世喀亲手种下的千年柚木。站在树荫下,欣赏这叶脉粗犷,树干盘虬好似龙爪的古树,体会其雄伟的生命力,令人不禁感叹谒库王国千年历史的悠久与厚重。
古树一旁,是学僧们吃饭的斋堂。
时间正好来到正午,我们在这里草草解决了一餐。
用餐时,正巧有一名沙弥向我们索求布施。于是我们便趁此机会,征得同意后,请对方抬起脚给我们看看。
谒库人的信仰中讲究「戒悲正行,自生大欢喜」,德高望重的学僧脚底会现出大欢喜轮,轻轻触之即可增长功德。所以,这里的学僧并不排斥被陌生人摸脚心。
当然,给我们展示脚的学僧大抵是还没修行到功德圆满吧,脚底板上看不见大欢喜轮,倒是摸起来又柔软,又细腻,透露出一股淡淡的硫磺味。脚掌白卝皙透亮,连一处硬茧也找不到,真不像是常年打赤脚的人。
我们轮流摸卝他的脚心,只见他没一会儿就开始脸红,一会儿咬咬嘴唇,一会儿又假装咳嗽,应该是脚丫子太怕痒了。要是挠他的脚心,让他开怀大笑,不知道算不算得上一种另类的“大欢喜轮”呢?
导游说,过去有人惹是生非,就造谣说讲经院里淘米洗菜都是学僧们在水缸里光着脚踩出来的。
看着眼前这双光洁红卝润又怕痒的脚丫子,我倒是觉得,要能真吃到用这样的光脚丫子踩出来的饭菜,或许也别有风味。最好还能用脚心当碗碟盛上来,一边品尝,一边看叉子在脚底板上划动时他们本人脸上拼命忍笑的表情,一定颇有意思。
用过午餐,休息片刻,我们便前往了此行最重要的一站——戒持院(Kyethi Hall)。
所谓戒持,指的便是欢喜宗里的修行方法。分为初持、手足持和真正的「戒持」。
刚到戒持院,我们就听见一阵阵笑声传来。那就是正在修手足持的学僧们了。
我们的运气很好,正巧碰上一些犯错的沙弥正在接受惩罚。
原本,修手足持的学僧是可以自行选择修行地点的。修行艰苦,过程中难免失态,因此近来大多学僧都选择在自己的房间里修行,秘不见人。但是犯错受罚的学僧则没有选择余地,一律会被安排在戒持院门口摆设的木台上当众修行。这么做,一来是为表惩戒,二来则是为表教化众生。
修手足持的学僧首先需要赤脚跏趺坐于台上,左脚搭于右腿之上,右脚搭于左腿之上,脚底向上自然摊开。若是穿着穆由也要脱去。
接下来,由一名助持握住他的双腕举起,直至受持人无法动弹。
之后,另一名助持取来温泉水,泼洒在受持人的脚板上,揉搓、洗净,再擦干,这样一来就可以正式开始修行了。
修手足持讲究循序渐进。首先,要用轻柔之物,例如水鸟的长羽毛,或是流苏,缓慢地反复撩卝拨过整只脚底板。等到受持人的脚趾忍不住扭动,脸上呈现似笑非笑之相,再用指尖在脚心画圈,描摹足底的轮廓,从脚掌处描至足弓中心,再描至脚后跟,最后回到脚掌处,周而复始。
在这个过程中,受持人必须保持不动,否则便会前功尽弃,只能重头再来。
待受持人的双脚开始微微发红,呈现血色,便可以进行下一步。助持会挑选不同的法器,为受持人加持。比如用鬃毛制成的小刷子,便是用来蘸取些许油料,涂刷在受持人的脚底板上与脚趾缝之间;模仿蒲公英制作的小刺轮,则是专门用来在足心中滚动,制造刺痒;再比如大木刷,往脚底板上一刷,上下滑动,整只脚都能照顾到。
到了这个阶段,受持人就很难再以自己的意志力对抗痒感了。此时,制止受持人乱动,便成了握住他手腕的那位助持的职责。
若是进一步修行,还可以选用戒尺,自上而下仔细地把受持人的脚丫子抽打一遍,直到略显鲜红,变得更加敏感怕痒。抽打后,往往还会用戒尺的一端在受持人的脚底板上快速地划几下,观察对方的反应是否更加激烈,笑意是否更加难以抑制。
最后,对于那些因顽皮而受罚的学僧,助持还会拿来金笔,在其脚底板上誊写经文,并要求他们背诵。直至将七、八部经文全都背诵完毕,才会放他们自卝由。
若是受罚的学僧因为脚底写字的痒感而背不出经文,那这修行便不会结束。
在谒库人的信仰中,只有无法以外力抑制的笑声才能算得上大欢喜,故此受持人应该拼命忍耐,助持则要尽全力照料受持人的双脚,彼此成就,才能抵达圆满之境。
显然,当着我们的面受罚的那几个年轻沙弥已经完全放弃忍耐了,自始至终都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助持们在他们那一双双油光发亮的脚丫子上不停写着经文,结果直到年轻沙弥们的笑声里带上了哭腔,都没有一人能完整背诵出来,看着叫人心生怜悯。我看见其中几人两腿卝间的衣物已经微微卝隆卝起,顶部似乎还渗出来一点水痕。不知道在修行时被痒得尿裤子,会不会又要接受别的惩罚呢?
只可惜,行程时间太紧,我们没能够看到最后,便匆匆离开了。
回去的路上,导游为我们远远地指出了一排平房,那里所修的才是真正的「戒持」。
据说,修戒持时,不仅是脚上穿的穆由,就连身上的衣服也要脱掉,彼此坦诚相见,不能心怀一丝羞赧。除去抓着受持人手腕防止乱动,以及使用法器为受持人全身上修的助持外,还会有一位助持,负责紧握受持人的「欢喜根」,待到受持人进入绝顶之境后,为其舒缓压力,好迎接后续进一步的修行。
通常,这样的戒持都要持续至少半天。
历史上曾有一位学僧,传闻说他修戒持足有十天之久,期间滴水未进,大欢喜的笑声一直传至十几公里外的谒库王宫,令国王惊讶不已,立刻便备下万石粮米蔬果,亲自赤脚前来布施给讲经院。国王卝还下诏,用金银打造出一把特别的坐轿,让那位学僧坐于其上,从洞中露出「欢喜根」,由王室侍卫抬着巡游各地,供人们抚顶赞叹。
让我想象一下被人挠上整整十天的痒痒——还真是毛卝骨卝悚卝然。
为第二天的行程着想,我们必须今晚就抵达苏佩古城(Sut Phew)。因此,尽管讲经院内还有不少值得欣赏之处,我们也只能忍痛割爱,返回大门,穿好鞋袜,准备赶赴下一个景点。
离开之际,我看见那位曾把脚心让给我们摸了摸的年轻学僧,此刻正不紧不慢地坐在温泉边,把脚丫子泡进冒热气的水里。
也许,这就是属于谒库人的生活智慧吧。
脚踏实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便能满足于最朴素的欢喜里,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