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俄罗斯天然气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的首席执行官阿列克谢·米勒(Alexei Miller)站在圣彼得堡一座奢华的意大利宫殿式办公楼前,意气风发地宣告:“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在那时,Gazprom正处于巅峰,掌控着欧洲能源命脉,手握源源不断的财富,甚至一度被认为有望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之一。然而,历史的走向与米勒的预测背道而驰。乌克兰战争爆发后,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的大门几乎彻底关闭,Gazprom的命运急转直下。今天,这座曾象征着辉煌的办公楼,反倒成为了公司衰败的象征——人去楼空,仅剩零星职员还在处理与前欧洲客户的法律纠纷。而Gazprom,不再是那个支撑俄罗斯经济的庞然大物,而是一个苦苦挣扎、急需自救的能源企业。
欧洲市场崩溃,Gazprom成最大输家Gazprom无疑是俄乌战争后受创最深的俄罗斯企业之一。在西方严厉制裁下,公司昔日赖以生存的欧洲市场几近蒸发。五年前,这家能源巨头在欧洲市场的员工规模仍有600人,而今,仅剩几十名员工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为了填补巨额亏损,Gazprom不仅计划出售包括圣彼得堡总部在内的奢华地产,还在考虑进一步裁员。Gazprom的母公司总部亦难逃寒冬。管理层已经批准削减1500个工作岗位,裁员比例高达40%。知情人士透露,公司内部正经历一场“大清洗”,员工被要求提交“工作保留报告”,证明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这种焦虑弥漫在总部大楼——那座由英国建筑师设计的、欧洲最高的摩天大楼“拉赫塔中心”中。然而,这些削减措施不过是杯水车薪,相较于整个Gazprom超过50万人的庞大员工队伍,这些裁员无济于事。管理层原本寄希望于欧洲“回心转意”,以为高昂的能源成本会迫使欧盟国家重新向俄罗斯天然气敞开大门。然而现实却是,美国迅速填补了欧洲市场的空缺,液化天然气(LNG)出口量自2021年以来已翻了三倍。而欧洲自身的能源转型也在加速,逐步降低对天然气的依赖。数据显示,Gazprom在欧盟市场的份额已从35%跌至7%,并且欧盟计划在2027年彻底摆脱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这一切使Gazprom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2023年,Gazprom自1999年以来首次录得70亿美元亏损,并在2024年前九个月再次亏损。股价自2024年初以来跌幅超过三分之一,甚至一度跌至2009年以来最低点。面对这样的困境,公司不得不出售位于莫斯科、亚美尼亚等地的高端地产,以求短期回血。虚幻的复苏希望?俄乌冲突的未来仍充满变数,而美国政治动向也成为Gazprom命运的一个外部变量。随着特朗普在2025年重新入主白宫,Gazprom的股价一度反弹至180卢布。市场普遍认为,特朗普可能推动俄乌和平谈判,从而放松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甚至重启部分能源合作。但这一乐观预期很快遭到现实冷却。尽管有报道称俄罗斯方面正在游说美国恢复“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但德国政府已明确表示,不会重回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即便欧盟内部有国家愿意回购俄罗斯天然气,Gazprom也面临着设备受损、法律诉讼等诸多障碍。更何况,欧洲能源供应体系已经完成重组,美国、卡塔尔等LNG供应商早已填补了俄罗斯退出后的市场空白。在欧洲市场全面失利的情况下,俄罗斯政府试图以中国市场作为替代方案。普京曾承诺,Gazprom可以通过扩大对华出口来弥补欧洲的损失。然而,现实却远比想象中复杂。尽管Gazprom运营着一条通往中国的“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每年可输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但与欧洲市场高峰时期1800亿立方米的出口量相比,这个数字微不足道。曾经的帝国,今夕何夕?回顾过去,Gazprom曾是俄罗斯经济的支柱,公司一度占据俄罗斯GDP的5%,并计划冲击万亿美元市值。然而,在经历一系列战略误判、全球能源格局重塑以及战争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后,这一帝国正在迅速瓦解。曾经,Gazprom掌控着整个西伯利亚、北极地区的能源开发,甚至在某些城镇充当“国中之国”,是当地唯一的雇主。如今,这种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即便俄罗斯政府愿意继续扶持Gazprom,国内天然气市场的盈利能力远无法与国际市场相比,低廉的本土能源价格意味着Gazprom的利润将长期受到限制。在未来的能源版图中,Gazprom恐怕再难恢复往日荣光。无论是指望欧洲回头,还是试图依赖中国市场,公司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全球能源结构向可再生能源和多元化供应转型的大背景下,Gazprom曾经的辉煌或许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缕余晖,而非可再现的现实。
欧洲市场崩溃,Gazprom成最大输家Gazprom无疑是俄乌战争后受创最深的俄罗斯企业之一。在西方严厉制裁下,公司昔日赖以生存的欧洲市场几近蒸发。五年前,这家能源巨头在欧洲市场的员工规模仍有600人,而今,仅剩几十名员工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为了填补巨额亏损,Gazprom不仅计划出售包括圣彼得堡总部在内的奢华地产,还在考虑进一步裁员。Gazprom的母公司总部亦难逃寒冬。管理层已经批准削减1500个工作岗位,裁员比例高达40%。知情人士透露,公司内部正经历一场“大清洗”,员工被要求提交“工作保留报告”,证明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这种焦虑弥漫在总部大楼——那座由英国建筑师设计的、欧洲最高的摩天大楼“拉赫塔中心”中。然而,这些削减措施不过是杯水车薪,相较于整个Gazprom超过50万人的庞大员工队伍,这些裁员无济于事。管理层原本寄希望于欧洲“回心转意”,以为高昂的能源成本会迫使欧盟国家重新向俄罗斯天然气敞开大门。然而现实却是,美国迅速填补了欧洲市场的空缺,液化天然气(LNG)出口量自2021年以来已翻了三倍。而欧洲自身的能源转型也在加速,逐步降低对天然气的依赖。数据显示,Gazprom在欧盟市场的份额已从35%跌至7%,并且欧盟计划在2027年彻底摆脱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这一切使Gazprom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2023年,Gazprom自1999年以来首次录得70亿美元亏损,并在2024年前九个月再次亏损。股价自2024年初以来跌幅超过三分之一,甚至一度跌至2009年以来最低点。面对这样的困境,公司不得不出售位于莫斯科、亚美尼亚等地的高端地产,以求短期回血。虚幻的复苏希望?俄乌冲突的未来仍充满变数,而美国政治动向也成为Gazprom命运的一个外部变量。随着特朗普在2025年重新入主白宫,Gazprom的股价一度反弹至180卢布。市场普遍认为,特朗普可能推动俄乌和平谈判,从而放松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甚至重启部分能源合作。但这一乐观预期很快遭到现实冷却。尽管有报道称俄罗斯方面正在游说美国恢复“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但德国政府已明确表示,不会重回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即便欧盟内部有国家愿意回购俄罗斯天然气,Gazprom也面临着设备受损、法律诉讼等诸多障碍。更何况,欧洲能源供应体系已经完成重组,美国、卡塔尔等LNG供应商早已填补了俄罗斯退出后的市场空白。在欧洲市场全面失利的情况下,俄罗斯政府试图以中国市场作为替代方案。普京曾承诺,Gazprom可以通过扩大对华出口来弥补欧洲的损失。然而,现实却远比想象中复杂。尽管Gazprom运营着一条通往中国的“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每年可输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但与欧洲市场高峰时期1800亿立方米的出口量相比,这个数字微不足道。曾经的帝国,今夕何夕?回顾过去,Gazprom曾是俄罗斯经济的支柱,公司一度占据俄罗斯GDP的5%,并计划冲击万亿美元市值。然而,在经历一系列战略误判、全球能源格局重塑以及战争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后,这一帝国正在迅速瓦解。曾经,Gazprom掌控着整个西伯利亚、北极地区的能源开发,甚至在某些城镇充当“国中之国”,是当地唯一的雇主。如今,这种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即便俄罗斯政府愿意继续扶持Gazprom,国内天然气市场的盈利能力远无法与国际市场相比,低廉的本土能源价格意味着Gazprom的利润将长期受到限制。在未来的能源版图中,Gazprom恐怕再难恢复往日荣光。无论是指望欧洲回头,还是试图依赖中国市场,公司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全球能源结构向可再生能源和多元化供应转型的大背景下,Gazprom曾经的辉煌或许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缕余晖,而非可再现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