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131,316贴子:74,628,333

明朝南北榜案几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在史吧刷到了几篇关于南北榜案的帖子,发现许多吧友还是更愿意相信文官阴谋论,但是基于文官阴谋论,我有几个问题想问一下这些吧友∶
1.科举舞弊是大案,而这些录取学子他们虽然与考官来自同一个地方,甚至可能有部分血缘关系,但是古代家族之间内斗,同姓相欺,地方大族欺压百姓的例子很少吗?为了些许利益,他们都能抛弃血缘,同乡关系,何况是科举舞弊!考官们真的愿意为了几个与自己带着点血缘甚至可能只是同乡关系的学子去参与科举舞弊大案吗?我请问在坐吧友,你们是考官,你们愿意吗?
2.浙闽赣三省是如何在锦衣卫眼皮子底下勾结操纵科举舞弊的?
3.除浙闽赣三省外的官员在面对这种事情时,难道一点风声都没察觉吗?他们为何不敢举报呢?要知道这种事情可是断绝其他省份后路的大事啊!三省之外的官员不可能坐视不理,尤其是江苏安徽两地的官员,他们的进士数量可不少,科举舞弊影响最大的地方就是这两个地方了。
4.三省舞弊的领头人是谁?
5.朱元璋为何不杀主考官?
6.浙闽赣三省官员依据什么东西划分名额?分蛋糕这种事情可是难题,能做到让大家都满意的就是人才了,何况这次分的可是科举名额,三省不得吵破天?
7.事件发酵后,朱元璋又组织了文官复查,可是也没有查出什么证据来,难道朱元璋被文官架空了?连朱元璋派去复查的人也跟舞弊文官合谋了?
暂时先列这些问题吧,有不支持阴谋论的吧友也可以在下方列出你对于文官阴谋论的问题,让支持阴谋论的吧友们来解释一下。
说到底,明初那起科举舞弊事件是文官所操控的这个结论本身就是部分支持文官阴谋论的吧友依据结局倒推过程得出的结果,采用的是谁得利,谁就是凶手的逻辑。
可是你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本帖第一问,即文官们本身并没有得利,得利的是后进学子,但哪怕是同族同乡都会因为利益相互欺压,有哪些人会愿意为了所谓亲戚跟同乡去冒杀头的险呢?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3-15 09:24回复
    当然没有阴谋。阴谋论只是一个名义。
    查不出领头人,查不出证据,
    没理由,没道理,除了结果,一切合理,
    甚至不点出结果不合理来,结果也能很合理。
    大家就该从来如此,相忍为国,直到大厦崩塌。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3-15 10:10
    收起回复
      2025-08-05 20:28: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吹牛逼吧!现在江苏娃在大学的表现也是一堆狗屎!除非你没上过大学。


      IP属地:西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3-15 11:25
      收起回复
        我完全相信文官阴谋论,士大夫阴谋论。个体有阴谋,阶层无需阴谋。
        有许多事参见美韩政坛。
        家族之间内斗,同姓相欺是要讲道义的,赵老太爷是不承认阿Q姓赵的。断刀客中的师父你可以理解为族长带着一群精神光棍随时准备械斗,打的当然是光宗耀祖的名义。族长睡寡妇,也是为了维护纲常。甚至他们本人也相信,例如南明官员,包括那批思想家,路漫漫而上下求索。
        那么直接回到问题一,当然乐意。发现人才,提拔后进,有巨大的长远的名利的,有爱才的官声美誉,传到京城等士子清流们会替你宣传,利于你现时升官,后世美名,宗族长久的受当地和官员照 顾。
        本地人也会因为免税等实利和荣光而自发维护你家族。
        你知道某十一县谈论最多的是,某人要是没出事,当地就会好了,但当时也是有木匠的。还有袁宗焕扒了李自成袓坟,见金藤缠棺。棺中有长明灯一盏,见风即灭。又有小蛇,棺开后即欲飞,三振而落。的故事。
        明清一个县令赴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走访大族,提携青年才俊。在秀才这一级,县令是有极大的作用的,会主动向学政夸赞一些人。
        就是现代,一批人也愿意从学术出发,道义出发,提拨一批人。至于宗族亲人,很大意义上是牵绊,不上道的麻烦。何况古代,有了道义,便粉身碎骨也不怕,可以拼一个流名千古。
        另外。书院,私熟等也有有巨大的长远的名利的。本吧所言学阀之类。依本人愚见,学阀当然得有门生捧着——至少上百年的学说,千古不易之理。曹雪芹梵高饿死,不妨碍一批学术家饭碗。
        至于理工科,10,30年就有一批新的理论,至少普通人是看不出你的学说门派和师承的。本吧竟然大批将包shen工说成门徒,本人深感困惑。
        在明清小说中多次提到,考秀才与考举人是不同的。许多少年聪慧者就可以中秀才,而中举的人得讲体例,文体,书法流行类型,时政时论,包括现在朝堂上谁正红。这产生了大量书籍评卷时报的需要,这除了花费钱,也是有人引指的更强。今年你用此文体和书法考优等,明年某官落败,你就会考劣等挨板子。
        落实在名额考卷上,当然没有串通和阴谋,大部分时候从考卷是看不出的。
        仅凭当时当地的书院学术资源,就可以区分出巨大的差异了。还有宗族经济供养力等。南方上万人宗族供一人,北方同一个村子都凑不齐。


        IP属地:江苏5楼2025-03-15 12:04
        收起回复
          1、因为合作有更大的利益。同乡+提携之恩,天然是师生关系,乡党的雏形。官场上,多一个朋友好于多一个敌人
          2、不同地区文风不一样。浙闽赣三省崇尚程朱理学,文风不同于其他地方。
          3、这件事最大的问题是,考官们拒绝补录。


          IP属地:湖北6楼2025-03-15 13:19
          收起回复
            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统计,朱元璋时期,南方籍进士占总数的72%
            以前几次科举,北方还有3成,这次突然剃光头?
            此外,洪武三十年春榜,比起以往科举,大大缩水,湖广,两广,四川要么剃光头要么只有一两个,难道湖广两广四川也战乱?
            说白了就是故意搞事,老朱给他们台阶都不下,硬想骑脸。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3-15 14:00
            收起回复
              又不是没查,查了,就朱八时期锦衣卫的力度,有这样的事会查不到证据?最后办案的那几个是站着死的,阴谋什么?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3-15 16:02
              收起回复
                科举取士除非文章确实一眼比别人强几个档次,不然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文官自然怎么扯都有道理,我倾向于他们确实是想用这事拿捏一下老年老朱试试他成色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3-15 20:18
                收起回复
                  2025-08-05 20:22: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其实就是阴谋论的人想把朱元璋摘出去,给他上无敌,导致阴谋论的缺陷太大,把朱元璋这个杀功臣狂热者入局你就会发现朱元璋才有可能是最大的主谋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3-15 20:48
                  收起回复
                    真相其实没那么重要。我倾向于这是文官集团对老年朱元璋的一次挑衅和试探,本来老朱年纪大了,也不想折腾了,于是表态我认可本科的结果,出于政治考量打算额外录取几个北方的学子,也算是双方各退一步。但是这帮人硬是一个不录,表示北方学子都是垃圾,这就是骑在老朱头上拉屎了,觉得老朱年纪大了提不动刀了,这才是老朱发毛的真正原因。既然给脸不要脸,那就不要怪老朱我翻脸不认人了。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3-15 21:30
                    收起回复
                      以南北榜案结果来推更多是因为官员敢顶撞朱元璋,2个按朱元璋意思办的人免罪,没按朱元璋办的流放,死的哪个更可能是勾结韩王被杀的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5-03-16 04:37
                      收起回复
                        大明朝的事别问,问就是文官阴谋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5-03-16 17:21
                        收起回复
                          天下人口1/6,还是帝都所在只出一个实在幽默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5-03-16 18:27
                          回复
                            可不要把现在高考和科举当成一回事好吧,科举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全国性的处级以上公务员考试,考上的就是处级干部,高考在这面前算个屁,从皇帝角度出发一个国家中高级官员都集中在某一地区肯定是弊大于利,连赵匡胤当年都说过南人不可为相,一个国家政治势力必然要考虑到地域平衡,像唐代那种关中和河北激烈对抗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反面案例


                            IP属地:江苏21楼2025-03-16 20:53
                            回复
                              2025-08-05 20:16: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科举是选官方式,选官是为了治理天下,如果因为科举导致天下不稳,那就是本末倒置,小屁孩子还在纠结什么文风不文风的,达不到统治阶级的目标,就是最大的原罪。


                              IP属地:北京22楼2025-03-17 18: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