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伤心帝吧 关注:1,364贴子:4,754
  • 9回复贴,共1

陈年普洱茶的仓储,传统港仓or现代干仓的正本清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仓储,是普洱茶中很有意思的东西,也是后期转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根据存储环境的不同,普洱茶在存放过程中会转化出风格各异的品饮感受。无论湿度是低还是高,多年以后转出来的感觉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决定一款茶后期的状态,原料工艺是一方面,仓储也是重要性非常高的一环。
早年间普洱茶的消费市场主要围绕于东南沿海,在当地的湿热气候和饮食习惯,以及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背景下,传统普洱茶是没人喝新茶的,更多习惯品饮有年份发酵,汤色红亮,温润醇和,喝起来有老茶韵的茶汤,甚至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入仓”手艺(通过人为提高仓库湿度来加速转化,也是早期熟茶的雏形),通过十几二十年的入仓+退仓,褪去普洱茶的青涩,呈现出人们喝起来不刺激的汤感。以至于70年代熟茶的出世,也是借鉴了早期传统入仓的普洱生茶的产物。
步入21世纪,以古树为原料制作的普洱茶陆续呈现在世人面前,古树料的流行大幅度降低了传统茶园茶的苦涩青涩,做出的新茶也能被人们接受,加之内地喝茶群体不断增加,在适口新茶的推动下,干仓的仓储概念逐步被追捧甚至极端癫狂。
无论干仓也好,传统入仓也罢,分别代表了两条风格的转化路线,前者多年后最大化的保留了茶香茶气,入口鲜活有滋味。传统入仓更多是从肠胃耐受,喝完的体感温润方面去呈现优势,而且能在短时间(20年左右)就能有适口的滋味。针对不同的喝茶群体,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和特色,也是体现陈年普洱茶丰富多彩的魅力方式。
本应是百花齐放的发展路线,这二十年来却逐步的被引导统一成喝茶只喝纯干,甚至要密封无转化,经常喝到存放二十年还有一股青味的所谓“纯干仓”不禁摇头连声叹气,怎么这股鸟味。 “纯干仓”本应是指的仓储存放干净,环境适度,保留了茶韵鲜活之余又不失发酵转化,这才应该是存茶喝茶的追求,也是陈年普洱茶最吸引人的特色。
反之传统入仓茶退仓时间太久(前后二十年-三十年起步),从资金回报而言不利于快速周转,加之市场又有很多存放不佳,发霉、闷杂味等各种问题茶品被宣传美化成传统仓来鱼目混珠,慢慢的在新进喝茶群体的心里就打上了垃圾茶的标签,闻之变色,避之不及。
市场就这么被慢慢的引导走向了极端,纯干仓储下的普洱茶,对于新喝茶或者从绿茶铁观音转移过来的茶友或许会觉得就应该如此,但是对于二十年以上茶龄的群体而言,总会觉得欠缺了些东西,少了那股普洱茶应有的转化和气韵,身体也无法承受那股青涩带来的刺激。
当我们接触到2000年之前老茶,会发现入仓是避不开的一道门槛,源自于历史背景下的喝茶习惯,那个时期的绝大部分茶品的存放环境湿度都是比较高的,03年开始八八青的出名也是人们最早接触到的仓储干净又不失转化的普洱生茶产品,也由此带动了人们对陈年干仓普洱茶的收藏期待。
陈年的干仓生茶(1990年左右),我们以几款经典唛号产品来看,下关的8653浓烈霸道,滋味横冲直撞;勐海的8582厚酽馥郁,厚润沉稳有力,层次十足,7542的果韵优雅,滋味浓郁饱满,蜜甜甘润,每一款产品都有着鲜明的特色。
如果是同期有入仓的生茶(入仓环境由于轻重的不同,我们以中间线为标准对比),更多体现以一种温润醇和之美, 初入口似熟茶,细品无发酵的堆感,又带有一定的生茶滋味和力度,它没了纯干仓的果香鲜活,但是多了陈年发酵的厚重沉稳,可以让人们空腹一杯接一杯的拿起,又不用担心茶醉和身体的紧绷。 虽说没有了干仓存储的鲜明特色,不过从身体的角度而言,喝起来更舒服。我们要明确几个概念,一是早期的普洱茶入仓是有技术难度的,要么让茶叶不起霉,要么让起白的茶叶退的好,喝起来无异味。前后需要十几年市场才能拿出售卖。而不是现如今一些做旧的湿仓,丢在防空洞一两年便拿出来售卖,仅仅是汤色显红,无转化,无老韵,又多了闷杂味,谈不上丝毫品饮感受。
八八青为何能干仓保存至今?主要还是源自当年的香港陈姓茶商不懂入仓技术,加之需要很长的时间等待,资金无法周转,90年代初将青bb的新茶给传统茶庄又无人要货,因此才需要通过“茶艺乐园”授课推广,让人们一点点的去接受适应新茶的浓烈滋味。各种有意无意的历史背景下才一直存放下来,砸在仓库直至03年左右经过十多年的自然干仓转化,有了稍微好一些的适口表现才陆续被人们接受和认可。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5-03-11 15:07回复
    因此,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入仓茶≠湿仓茶,湿仓也不能叫入仓。他们的意义和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只不过在08、09年左右在一些群体有意无意的引导下,将两者抹黑捆绑,让新接触普洱茶的群体给传统干仓打上了“发霉”“不健康”的标签。早期的入仓茶是熟茶的雏形,如果说入仓是湿仓,那么熟茶是什么, 岂不是湿度更高的“大湿仓”产物? 为何对人为发酵红熟的熟茶能接受,而发酵浅保留有生茶韵的“入仓茶”就认为是发霉呢? 所以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客观的,也没有遵循普洱茶的历史发展角度去看待。
    当我们经常喝到陈年的普洱熟茶,会发现它和生茶对仓储的要求恰恰相反。湿度过低的环境下,熟茶会显得清淡很多,香气弱,特色弱,过干的甚至喝起来泛酸、寡淡。 恰恰喝到传统仓的熟茶,会发现在微生物的带动作用下,熟茶会转化出迷人的药香、参香等岁月气息,这种感觉是另一种诱人的感觉,也是喝起来感觉更像“普洱茶”应该有的气息。
    市场行情方面,大概06年之前,老的港仓茶价是高于干仓茶的,因为它的适口性更符合那个时期消费群体的喜好,由于有技术门槛,加之时间成本、技术成本、仓储成本,在那个大家认为只有发酵过的“红汤普洱”才是普洱茶的时期,纯喝茶的消费市场为了身体的温润不刺激,也更愿意为这些成本买单。 随后08年左右,市场流行风气的改变,干仓生茶的行情一骑绝尘,慢慢成了今天的模样。
    反倒是出厂就发酵过熟茶的价格区别不大,甚至传统仓的还略贵一些。只有干仓的老生售价变得遥遥领先,相比传统入仓要贵上5-10倍不等,这个差距并不是来自于品质差异,主要还是因为它的特色和存世量稀少占了很大比例,加之市场资金的推动操作下,数倍的溢价就这么拉开了。对于荷包鼓厚,有资金实力的大哥们不需要考虑价格,奔着贵就好了,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如果消费有压力,同时又想喝老茶的绝大部分爱好者们,在仓储方面退一步来选择传统仓储,会发现一大片蓝海可供我们选择,便宜大碗又好饮。
    朋友间经常开玩笑说:这不是茶的问题,这是我们的问题。
    对于喜欢普洱茶的爱好群体,更多的希望大家能够正视历史,熟悉了解普洱茶的历史背景,正确看待、接受不同仓储的陈年普洱老茶, 学会去欣赏它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下的特点,去找寻适合自己口感和荷包的对应茶品。
    与身边的同好们分享交流,共同在普洱茶的世界找到乐趣, 这才应该是我们喝茶的最终追求。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5-03-11 15:07
    回复
      2025-08-01 14:19: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适口为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5-03-12 04:50
      回复
        同一批入仓的茶,退仓时也有品质高的和品质一般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3-12 13:31
        收起回复
          这茶当时收货茶香是樟香浓厚,现在没有了,回复到下关茶香路数,反而有点失落。
          不同的仓储存放,湿度环境转化有分歧。
          粗枝大叶料存放环境,非调控仓才有可能出另类的茶香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5-03-12 14:42
          收起回复
            对新茶友而言看起来会觉得有争议的文章,接触普洱茶时间越久越会往这方面去发展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5-04-20 14: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