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后才发现,原来那时候我已经明白了。
——————————————
学校雪景镇楼。昨天的雪真大呀,自行车直接被埋了(
将近六年没有水帖了,今天突然有了兴致。可能是因为某些事情有了进展,又或许只是单纯心血来潮。说来有趣,在上其他论坛的时候,总是会想着“自己已经老了,估计回复我的人都比我年轻好几岁”,但跑到这里来,一想都是之前就认识的老家伙,当时比我大现在还是比我大,有一种时间完全没有流逝的感觉,你说是吧!DIO!
曾几何时,超过一个月没被回复的帖子被称作“坟帖”,而挖坟是严重违反吧规的行为。而现在绝大多数贴吧一个月内新发的帖子甚至占不到一页(除了那些热门的事物,贴吧只是那些大热IP的附庸)。在十年前,我们仍无法想象贴吧的衰落是何种光景,一切都在生长,一切都欣欣向荣;但在有生之年,我们已经能够见证那些在十几年前刚刚兴起的事物的兴衰。贴吧如此,A岛如此,在未来,或许微信、微博亦如此。没有不落的帝国,也没有不散的千金。
在贴吧如日中天的年代,它依靠的不仅仅是优秀的内容产出,还有对于用户个人属性的推崇。贴吧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等级制度,发言的权威性一度与贴吧等级挂钩,管理层的存在感往往是所有用户中最显赫的。这样中心化特色明显的社区其实与现实中的社会较为类似——你有一个固定的身份,你需要为你的发言负责,你通过固定身份与贴吧的其他人交往。那时,三次元社会仍然没有完全原子化——人们依旧崇尚社会沟通,渴望建立友谊,希望有人陪伴。我正是在那个时代进入了贴吧,并以“13”这一身份在Clannad吧中结识了许多可爱的朋友。当时居然还专门发了帖昭告天下自己的花名(。尽管我在贴吧的时代结束前就离开了贴吧,这并不影响我把这段经历当成人生中很重要的回忆。彼时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贴吧,看看昨天的水帖有多少回复。那时,人们会用心经营与每一位网友的关系,并且倾向于将其中发展良好的关系延展到线下。参加听雨阁活动收到AB的明信片告知我俩是校友,还收到狂风和过希喵的(地址长度被狠狠吐槽),没能回礼现在想想有些可惜。当年端午节是CP13,我和崩叔等吧友一起在上海面基(在我妈的监督下,她怕我被人拐走橄榄菊花),吃烤鱼逛漫展,是有趣而难忘的一段经历。
时代会构建其中的产物:社会趋势会影响人际关系,进而影响表现人际关系的场所的样貌。贴吧没能跟上社会原子化的趋势,也就没能在人与人的连接逐渐固化的进程中继续蓬勃发展。信息化使得恶性事件、令人心塞的新闻和负面谣言在网络上铺天盖地,人们甚至无法从那些负面的讯息中脱身。即便想要视而不见,天生的正义感也无法容忍自己做出在他人苦难面前背过脸去的选择。但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这些事情就算没有在网上公布,也会继续在现实中发生,而且是以一种更加无法无天、不受公众舆论监督的形式。所以,受到坏影响的其实只有公众的集体意识:人们倾向于觉得世界上发生了更多的坏事,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进一步降低。诈骗使人对他人的求助变得无动于衷,伤害使得人人自危,对女性的犯罪使得“正常的男性”(如果存在的话)无法被社会正当地评价。而国际政治更进一步告诉了大家:世界上没有恒久的道德,只有恒久的人民的利益,而这利益正是由国家通过争夺为每一个人抢过来的。在这样一个道德标准只剩下自由主义、人际关系准则只剩下“莫问他人事”的时代,贴吧那种凭借人际关系维系热度的模式根本无法存续。这也是为什么各种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逐渐兴起,微博不再是大V的单人秀场,意见领袖也只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提供信息,早就丧失了领导他人意见的功能。其他的事物不管怎么变,我都觉得无所谓。但象征着我青春岁月的贴吧,如今已死水微澜,着实令人扼腕。我想一直勤恳进行管理的吧务和一直呆在贴吧亲眼见证它没落的吧友比我感触只会更深。
今日突发奇想,翻看从前的发帖记录,当时的语言风格着实鲜明到令现在的自己不忍直视。这些颜文字现在在青少年中还会流行吗?我甚至无法强迫自己打出一个……>_<这是我的极限了(。以及为什么要使用那么多感叹号啊???哈六声难道不是已经足够表达快乐的心情了吗三行有什么意义啊???看的时候我只想穿越回去削自己两个大耳刮……但那就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我呀,愚蠢而奔放,又有些自卑,想像别人一样受欢迎,却又没有别人的元气和奉献精神。那些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正是当时的经历和表达塑造了今天的我。

——————————————
学校雪景镇楼。昨天的雪真大呀,自行车直接被埋了(
将近六年没有水帖了,今天突然有了兴致。可能是因为某些事情有了进展,又或许只是单纯心血来潮。说来有趣,在上其他论坛的时候,总是会想着“自己已经老了,估计回复我的人都比我年轻好几岁”,但跑到这里来,一想都是之前就认识的老家伙,当时比我大现在还是比我大,有一种时间完全没有流逝的感觉,你说是吧!DIO!
曾几何时,超过一个月没被回复的帖子被称作“坟帖”,而挖坟是严重违反吧规的行为。而现在绝大多数贴吧一个月内新发的帖子甚至占不到一页(除了那些热门的事物,贴吧只是那些大热IP的附庸)。在十年前,我们仍无法想象贴吧的衰落是何种光景,一切都在生长,一切都欣欣向荣;但在有生之年,我们已经能够见证那些在十几年前刚刚兴起的事物的兴衰。贴吧如此,A岛如此,在未来,或许微信、微博亦如此。没有不落的帝国,也没有不散的千金。
在贴吧如日中天的年代,它依靠的不仅仅是优秀的内容产出,还有对于用户个人属性的推崇。贴吧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等级制度,发言的权威性一度与贴吧等级挂钩,管理层的存在感往往是所有用户中最显赫的。这样中心化特色明显的社区其实与现实中的社会较为类似——你有一个固定的身份,你需要为你的发言负责,你通过固定身份与贴吧的其他人交往。那时,三次元社会仍然没有完全原子化——人们依旧崇尚社会沟通,渴望建立友谊,希望有人陪伴。我正是在那个时代进入了贴吧,并以“13”这一身份在Clannad吧中结识了许多可爱的朋友。当时居然还专门发了帖昭告天下自己的花名(。尽管我在贴吧的时代结束前就离开了贴吧,这并不影响我把这段经历当成人生中很重要的回忆。彼时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贴吧,看看昨天的水帖有多少回复。那时,人们会用心经营与每一位网友的关系,并且倾向于将其中发展良好的关系延展到线下。参加听雨阁活动收到AB的明信片告知我俩是校友,还收到狂风和过希喵的(地址长度被狠狠吐槽),没能回礼现在想想有些可惜。当年端午节是CP13,我和崩叔等吧友一起在上海面基(在我妈的监督下,她怕我被人拐走橄榄菊花),吃烤鱼逛漫展,是有趣而难忘的一段经历。
时代会构建其中的产物:社会趋势会影响人际关系,进而影响表现人际关系的场所的样貌。贴吧没能跟上社会原子化的趋势,也就没能在人与人的连接逐渐固化的进程中继续蓬勃发展。信息化使得恶性事件、令人心塞的新闻和负面谣言在网络上铺天盖地,人们甚至无法从那些负面的讯息中脱身。即便想要视而不见,天生的正义感也无法容忍自己做出在他人苦难面前背过脸去的选择。但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这些事情就算没有在网上公布,也会继续在现实中发生,而且是以一种更加无法无天、不受公众舆论监督的形式。所以,受到坏影响的其实只有公众的集体意识:人们倾向于觉得世界上发生了更多的坏事,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进一步降低。诈骗使人对他人的求助变得无动于衷,伤害使得人人自危,对女性的犯罪使得“正常的男性”(如果存在的话)无法被社会正当地评价。而国际政治更进一步告诉了大家:世界上没有恒久的道德,只有恒久的人民的利益,而这利益正是由国家通过争夺为每一个人抢过来的。在这样一个道德标准只剩下自由主义、人际关系准则只剩下“莫问他人事”的时代,贴吧那种凭借人际关系维系热度的模式根本无法存续。这也是为什么各种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逐渐兴起,微博不再是大V的单人秀场,意见领袖也只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提供信息,早就丧失了领导他人意见的功能。其他的事物不管怎么变,我都觉得无所谓。但象征着我青春岁月的贴吧,如今已死水微澜,着实令人扼腕。我想一直勤恳进行管理的吧务和一直呆在贴吧亲眼见证它没落的吧友比我感触只会更深。
今日突发奇想,翻看从前的发帖记录,当时的语言风格着实鲜明到令现在的自己不忍直视。这些颜文字现在在青少年中还会流行吗?我甚至无法强迫自己打出一个……>_<这是我的极限了(。以及为什么要使用那么多感叹号啊???哈六声难道不是已经足够表达快乐的心情了吗三行有什么意义啊???看的时候我只想穿越回去削自己两个大耳刮……但那就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我呀,愚蠢而奔放,又有些自卑,想像别人一样受欢迎,却又没有别人的元气和奉献精神。那些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正是当时的经历和表达塑造了今天的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