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本性自私”论是把资产阶级的自私本性抽象化为所有人的本性
马克思、恩格斯一开始他们的理论生涯,就非常关注人、研究人。他们曾经接受过多种人学理论,如宗教学说、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中的人学思想。但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期的思想是一个转变过程,伴随着他们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在人学问题上也从宗教神学中的人向自我意识的人、自然意义上的人、现实的人的转化。1845年春天,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不仅提出和深入阐发了科学的实践观,而且从实践观出发,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最重要的特征、特性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但人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人在劳动实践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家庭、伦理、道德、政治、宗教等多种关系。人在劳动中结成关系,又在关系中进行劳动,人的劳动是发展变化的,人的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多种社会关系也是变化的。马克思把这一思想概括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也就是说,当我们讲到“人”这个对包括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人的整体概括时,人的本质、本性就是人的劳动本性、人的社会性。但由于人的劳动能力的可变性和社会关系的可变性,因而人的具体本质、具体本性是可变的。在存在阶级的社会中,人的本质、本性主要就表现为人的阶级性。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以这种科学的人的本质观、人性理论分析批判了亚当·斯密的人性理论。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的利己主义人本性观实际上是从人的经济利益角度说明人的本质、人性理论。人在各项活动都要追求利益。但问题是利益决定人的一切活动,还是人的活动决定利益?人是否只追求物质经济利益?是否只追求个人利益?亚当·斯密的错误一是不懂得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的物质因素不是利益而是人们的物质劳动及其物质生产方式,利益也是受物质劳动和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二是不懂得人们的利益是多方面的,他只把利益单纯归结为个人的物质利益。三是不懂得人与人之间不仅有经济利益关系,也有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西方经济学家把亚当·斯密的利益观概括为“经济人”,本身就说明亚当·斯密人的本质、人性理论的片面性。如果说,亚当·斯密的人本性“自爱论”、“自私论”也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的话,也只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人的社会关系,但它不是主要关系、本质关系、全部关系。人的最主要关系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人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受物质劳动所制约,因而是变化的,人的伦理道德关系也是发展变化的,根本不存在适合于所有时代、所有国家、所有阶级的共同的伦理道德关系。而且亚当·斯密的这种“自爱论”、“自私论”观点根本不符合历史和现实的事实。马克思否定了亚当·斯密的人本性自私论观点,但并不否定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同时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社会组织逐步形成。于是,人们开始把个人的、家庭的利益与他人、社会的利益区别、对立开来。随着私有制度的最终确立,首先从个人利益出发的私有观念逐步取代原始社会的公有观念。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尽管其生产关系并不完全相同,但生产资料的私有性质没有改变,在私有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私有观念本质上也没有改变。封建社会中的宗教神学竭力掩盖这种统治阶级的私有观念,鼓吹禁欲主义思想,实质也是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私利服务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赤裸裸地鼓吹个人的物质欲望,但是他们又不敢把自私的本质说成是本阶级的本质,而把自私宣称为整个人类的本质、是人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资产阶级思想家“把所有各式各样的人类的相互关系都归结为惟一的功利关系。看起来是很愚蠢的。这种看起来是形而上学的抽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一切关系实际上仅仅服从于一种抽象的金钱盘剥关系。”(《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79页)
恩格斯1876年在《反杜林论》中谈到亚当·斯密的这种人性论观点时说:“仔细观察一下,这个人就是当时正在向资产者转变的中等市民,而他的本性就是在当时的历史地规定的关系中从事工业和贸易。”(《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3-494页)
马克思、恩格斯一开始他们的理论生涯,就非常关注人、研究人。他们曾经接受过多种人学理论,如宗教学说、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中的人学思想。但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期的思想是一个转变过程,伴随着他们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在人学问题上也从宗教神学中的人向自我意识的人、自然意义上的人、现实的人的转化。1845年春天,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不仅提出和深入阐发了科学的实践观,而且从实践观出发,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最重要的特征、特性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但人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人在劳动实践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家庭、伦理、道德、政治、宗教等多种关系。人在劳动中结成关系,又在关系中进行劳动,人的劳动是发展变化的,人的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多种社会关系也是变化的。马克思把这一思想概括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也就是说,当我们讲到“人”这个对包括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人的整体概括时,人的本质、本性就是人的劳动本性、人的社会性。但由于人的劳动能力的可变性和社会关系的可变性,因而人的具体本质、具体本性是可变的。在存在阶级的社会中,人的本质、本性主要就表现为人的阶级性。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以这种科学的人的本质观、人性理论分析批判了亚当·斯密的人性理论。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的利己主义人本性观实际上是从人的经济利益角度说明人的本质、人性理论。人在各项活动都要追求利益。但问题是利益决定人的一切活动,还是人的活动决定利益?人是否只追求物质经济利益?是否只追求个人利益?亚当·斯密的错误一是不懂得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的物质因素不是利益而是人们的物质劳动及其物质生产方式,利益也是受物质劳动和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二是不懂得人们的利益是多方面的,他只把利益单纯归结为个人的物质利益。三是不懂得人与人之间不仅有经济利益关系,也有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西方经济学家把亚当·斯密的利益观概括为“经济人”,本身就说明亚当·斯密人的本质、人性理论的片面性。如果说,亚当·斯密的人本性“自爱论”、“自私论”也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的话,也只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人的社会关系,但它不是主要关系、本质关系、全部关系。人的最主要关系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人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受物质劳动所制约,因而是变化的,人的伦理道德关系也是发展变化的,根本不存在适合于所有时代、所有国家、所有阶级的共同的伦理道德关系。而且亚当·斯密的这种“自爱论”、“自私论”观点根本不符合历史和现实的事实。马克思否定了亚当·斯密的人本性自私论观点,但并不否定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同时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社会组织逐步形成。于是,人们开始把个人的、家庭的利益与他人、社会的利益区别、对立开来。随着私有制度的最终确立,首先从个人利益出发的私有观念逐步取代原始社会的公有观念。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尽管其生产关系并不完全相同,但生产资料的私有性质没有改变,在私有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私有观念本质上也没有改变。封建社会中的宗教神学竭力掩盖这种统治阶级的私有观念,鼓吹禁欲主义思想,实质也是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私利服务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赤裸裸地鼓吹个人的物质欲望,但是他们又不敢把自私的本质说成是本阶级的本质,而把自私宣称为整个人类的本质、是人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资产阶级思想家“把所有各式各样的人类的相互关系都归结为惟一的功利关系。看起来是很愚蠢的。这种看起来是形而上学的抽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一切关系实际上仅仅服从于一种抽象的金钱盘剥关系。”(《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79页)
恩格斯1876年在《反杜林论》中谈到亚当·斯密的这种人性论观点时说:“仔细观察一下,这个人就是当时正在向资产者转变的中等市民,而他的本性就是在当时的历史地规定的关系中从事工业和贸易。”(《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3-4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