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唐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时以诗的形式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复信,诗中巴山又名缙云山,因山高岩陡,峭拔幽深,形势险要,其雄奇瑰丽之势,犹如长江三峡的缩影,故素有“嘉陵小三峡”之称,山中有一寺,名曰“缙云寺“,始建于南宋景平元年,后曾受到历代帝王封赐。唐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渊曾亲笔赐名“禅真宫”,相传禅宗过去七佛之第六佛“迦叶佛”,在此设立道场。因此缙云山与四川青城山、峨眉山并称为“蜀中三大宗教名山”,又有“川东小峨眉”之称。
山脚有一村名“金刚村”,村口有一块高2丈、宽8尺的天然巨石,有唐人在其上题刻“金刚”二字,此村因此而得名。一条石径通往村落,村落不大,约有几来户人家。
村口一座三进的竹舍,竹舍依山势搭建。
前院檐下悬着铜铃,湘妃竹编就的“天行门“高九尺,门楣嵌巴山石髓,篆刻"三阳开泰"卦象,其下悬五束艾草,地面铺纹青石板,每日子午二时,日影投射形成"离中虚"卦象,正对檐下铜铃。
中庭太极池引自山水,池底铺就六十四枚鹅卵石。池中假山栽了几株石斛兰,回廊立柱按太乙神数排列,柱内有孔,内填乳香。
东厢房是五间勾连结构。门前植有绿草,回廊沾着雉毫。正厅安放两把胡椅,狼皮铺至。暗室立柜里藏着一把单刀,机关匣中锁着十根金针,床案几只眉笔,一只木盒,半支珠花。后窗正对山涧,夜深常闻筚篥呜咽。
西厢房是三楹两进格局,外间设紫檀云纹佛龛,供奉灭绝师太灵位,香案积灰寸许。内室垂素纱帷幔,案头摊开《峨眉剑谱》与未写完的《九阴真经》注疏,旁边摆着两截断了的古剑。窗边古琴断弦两根,琴台刻"芷"字入木三分。庭院植七株晚香玉,夜间香气浓烈如怨。
后院采用"山泽通气"布局:正厅供着两神位,分别为“显考张公(翠山)之神位“和”显妣殷母孺人之神位“,油灯长明。东耳只一张书桌,一根胡凳。桌上摆放着一朵金花,一张三人份黄铜婚书,一条黑色的铁链。西耳门悬神农尝百草织锦,案几上摆放着一本医书,展开时散发艾草与沉香气味,屝页写着《子午流注针经》几个小楷。
出后院则是一片药园和灶房所在,竹舍整体布局宛若江南庭院,虽不如江南园林之豪富,但在这小小村落中,算得上是大户人家了。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唐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时以诗的形式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复信,诗中巴山又名缙云山,因山高岩陡,峭拔幽深,形势险要,其雄奇瑰丽之势,犹如长江三峡的缩影,故素有“嘉陵小三峡”之称,山中有一寺,名曰“缙云寺“,始建于南宋景平元年,后曾受到历代帝王封赐。唐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渊曾亲笔赐名“禅真宫”,相传禅宗过去七佛之第六佛“迦叶佛”,在此设立道场。因此缙云山与四川青城山、峨眉山并称为“蜀中三大宗教名山”,又有“川东小峨眉”之称。
山脚有一村名“金刚村”,村口有一块高2丈、宽8尺的天然巨石,有唐人在其上题刻“金刚”二字,此村因此而得名。一条石径通往村落,村落不大,约有几来户人家。
村口一座三进的竹舍,竹舍依山势搭建。
前院檐下悬着铜铃,湘妃竹编就的“天行门“高九尺,门楣嵌巴山石髓,篆刻"三阳开泰"卦象,其下悬五束艾草,地面铺纹青石板,每日子午二时,日影投射形成"离中虚"卦象,正对檐下铜铃。
中庭太极池引自山水,池底铺就六十四枚鹅卵石。池中假山栽了几株石斛兰,回廊立柱按太乙神数排列,柱内有孔,内填乳香。
东厢房是五间勾连结构。门前植有绿草,回廊沾着雉毫。正厅安放两把胡椅,狼皮铺至。暗室立柜里藏着一把单刀,机关匣中锁着十根金针,床案几只眉笔,一只木盒,半支珠花。后窗正对山涧,夜深常闻筚篥呜咽。
西厢房是三楹两进格局,外间设紫檀云纹佛龛,供奉灭绝师太灵位,香案积灰寸许。内室垂素纱帷幔,案头摊开《峨眉剑谱》与未写完的《九阴真经》注疏,旁边摆着两截断了的古剑。窗边古琴断弦两根,琴台刻"芷"字入木三分。庭院植七株晚香玉,夜间香气浓烈如怨。
后院采用"山泽通气"布局:正厅供着两神位,分别为“显考张公(翠山)之神位“和”显妣殷母孺人之神位“,油灯长明。东耳只一张书桌,一根胡凳。桌上摆放着一朵金花,一张三人份黄铜婚书,一条黑色的铁链。西耳门悬神农尝百草织锦,案几上摆放着一本医书,展开时散发艾草与沉香气味,屝页写着《子午流注针经》几个小楷。
出后院则是一片药园和灶房所在,竹舍整体布局宛若江南庭院,虽不如江南园林之豪富,但在这小小村落中,算得上是大户人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