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第38章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也;上仁為之而无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相关章句】
第38章的“无为”、“无以为”、“攘臂而扔之”、“愚”与以下几个章有关联,解释时直接套用,不再推导。因为这几章是关联章句,不完整释句。
-
一、第48章:为学者日益,闻(王弼本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1、“为道”,即为政。从“为学者日益”及章尾“取天下”,这章“道”属于具体事宜。
-
2、“损”,减少与民争利。
-
3、“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邦政肯定要“为”,也有“不为”,如对百姓“不为”不与民争利。从周朝“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天命观,可知周天子在思想和邦政(行动)上都有“为”和“不为”的双重含义。
-
①温铁军:农民是百业生产者!在古代,社会的价值主要由农民创造。这也就是历朝历代都重农抑商的原因。从句义中得知,老子文中提到的“无为”的概念,最重要的是不与民争利,农民自然发挥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创造价值。
-
②以农民为主体,站在周天子的角度思考“无为”的含义:政治上实施德政;经济上不与民争利;王德峰说过“农民杂念少,比较容易天人合一”思想上不禁锢,充分发挥农民思想纯净的优势,使其在手工业上发挥灵感和创造价值;军事上兵农合一。
-
③周天子“无为”,利大于弊,农业根基得到巩固,邦国赋税有保障,百业得以传承,符合“以德配天”的天命观,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
4、“无以为”,“无为”是天子不与民争利,这里应是省略了“为”和“民”字,完整句式是“(天子)无(为)(民)以为”。故“无以为”是讲农民没被上层夺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创造财富。
-
二、第71章“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字义解释:
1、“襄”的甲骨文是手拿農具在地裏挖一個個小洞,放進種子,再蓋土。《说文解字》:襄,汉令,解衣耕謂之襄。“襄”古同“攘”,指播种粮食。
-
2、“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排除“行”“兵”是粮草的可能性,由此可推断“攘无臂”是指粮草相关内容。
-
3、从“襄”本义出发,“攘臂”是播种粮食,“攘臂而扔之”不要粮食,可以理解为减免赋税。“攘无臂”可解释为不携带粮草或少量粮草。有版本的“扔”作“仍”,我认为用“扔”较妥。
-
4、因此“行无行(战术布局),攘无臂,执无兵(谋略),乃无敌矣”解释为:出奇制胜能达到无敌状态。正如《孙子兵法》兵势篇所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所向披靡,容易骄傲,骄兵必败,不符合老子“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所以“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以正合”,“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
5、推论:① “攘臂”可能是春秋或更早之前时期的俗语,亦或是老子故意为之。
②第五十七章“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与第七十一章的军事战略一致,第七十一章增加了注意事项。
-
三、第65章: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治邦,邦之贼也,以不知治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
字义解释:
愚,从“与民争利”角度出发,“愚”应该是减少其为政不廉的情况,释成“愚民”的目的是为己谋私,那么老子讲的应该是纠正这种不好的做法,减少与民争利,愚的是自己,杜绝与民争利的念头。“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也表述了老子为官清廉,他人“财货有余”。再者,古代教育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一般百姓绝大部分都没受过教育,大字都不识几个,已经没有“愚民”的下限了。
【推导过程】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此两句是一个逻辑闭环,根据两句的结论,释作“历法”,不进行推导,可以从第三句开始看。
-
2、“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①上,指周天子,后两句的“上”亦然。
-
②上德,《尚书·盘庚》上篇:“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商朝“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周朝引入了“德”的理念和规范,形成了天命与德治、天命与民意相结合的辩证统一。因此,“上德”表述为“周天子以德配天、敬德保民”。
-
③上仁,承接“上德”,君王践行天命,实行德治,必须要有仁慈之心。
-
④句中的“无为”与“为之”,周天子内在“以德配天”,行动上施于仁政,敬天事人,思想和行动相结合。
-
⑤无以为,“上德”与“上仁”表达的意思一致,须达到“无以为”的效果,就是不邦国和百姓争利。
-
3、“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①义,指天子授时,诸侯对天子的岁贡之义,故称“有以为”(《周礼·天官·大宰·九贡》)。
-
②礼,指礼制,周朝制定“礼乐制度”,礼相当于法律,故曰“为之”。
-
③莫之应,邦国收成不好,经济乏力。
-
④攘臂而扔之,减免赋税即岁贡。
-
⑤两句释为:
周天子对同姓、异姓都进行分封,天子授时(为之),邦国对周天子有“岁贡”(有以为)的义务,因此称作“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诸侯国虽与周天子有礼制制度的约束(为之),但也有收成不好的时候(莫之应),因此,周天子必须“攘臂而扔之”相应减免岁贡。
-
4、“失道而后德”
①联系上文,周天子“以德配天,天授君权,以之事邦”,故“道”不是虚指,应指邦政内的具体事务。所以此句的“道”字释为“政事”即“邦政”,也指“历法”,这属于邦政核心。
-
②中国古代,天文学都由皇家垄断。《唐律疏议》中明文规定:“ 私习天文者谓自有书,转相习学者,亦得二年徒坐”。《春秋》记录了公元前613年出现的彗星:“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及战国时期齐国《甘石星经》的出现,说明了邦国私学天文的兴起,周天子“失道”就意味着失去邦国管控,邦国不再依赖于周天子授时。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失道”也指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不理朝政。
-
5、“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三句指“失道”后,周天子再谈以德配天,再讲仁政,及礼制下,与诸侯之间的臣属关系,都已无关紧要。
-
6、“夫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这句仍承接“失道”四句,是西周末年的历史写照。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所以“薄”指的是诸侯对周天子的忠诚和信任度,薄如纸,礼制成了周天子约束诸侯的最后一道屏障。换言之,平王东迁开始,诸侯国谁掌握历法,谁就可以成为天下之主。于是乎,问鼎中原、群雄逐鹿,在周天子眼皮底下轮番上演。
7、前识者,指礼制。
-
8、道之华
“道”释作历法、德政之道;《说文》华,荣也,《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华”指礼制。“华”字形象描述了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像树枝与叶的关系。“前识者,道之华”表述为:周天子与诸侯之间,以历法为核心,通过礼制,建立起来的君臣关系。
-
9、“道之华”是讲“以历法为核心的邦政之道”。“万物尊道而贵德”,周天子上承天命,下事邦民,老子不可能反对礼制,不能说是“愚蠢的开始”。
-
10、“愚之首”
愚,指廉政。结合《史记周本纪》记载,西周末年,王室内部矛盾重重,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更是不廉洁奉公的表现。周天子要想处理好与邦国、百姓之间的关系,“廉政”是先决条件。
-
11、大丈夫,指各邦国君王。“君王”“圣人”都是文本特有的、单一的称谓,全文出现较多的是“邦”,“邦”指多数邦国,《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也指多数人,联系上文,故“大丈夫”是指各邦国君王。
-
12、“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薄”是失去对周天子的信任,那么“厚”指遵循礼法制度。周朝实行分封制(华),各邦国虽臣属周天子,在货币制造、车轨宽度、文字有自主权(实)。所以整句释为:各邦国忠于周王且不违背礼制的前提下,按本邦宗族的实际,制定一些法则。
【释文】
第38章是逻辑非常慎密的一章,句与句之间互为因果。
-
整章释文:
施政的核心内容是历法。周天子思想上必须以德配天、敬德保民,行动上施于仁政,不与邦国和百姓争利,虽然邦国为得天子授时有岁贡之义,有礼制下的臣属关系,当邦国收成不好的时候,周天子应相应减免岁贡。
-
所以,朝纲废弛,邦国天文学的兴起,周天子再谈以德配天,再讲仁政, 及礼制下与诸侯之间的臣属关系,都已无关紧要。
-
西周末年,周幽王到昏庸无道,礼制纲常尽失,诸侯国对其忠诚和信任感,薄如蝉翼,后因申侯与犬戎联合进攻镐京,又自然灾害严重,致使平王东迁,皇室元气大伤,诸侯并起。
-
回顾历史,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犹如树木的枝与叶,廉政才是关键,树枝都病变了,树叶哪有不谢的道理。
-
因此,周天子廉政爱民,授时无误,邦国君王才会遵守礼制,才不会对天子失去信任,只要邦国遵循礼制,让他们按自身实际,制订一些规则,也未尝不可。
-
所以摒弃邦政之昏庸,取天命与德治、天命与民意相结合。
【参考文献】
王震中:商周之变与从帝向天帝同一性转变的缘由[J];历史研究;2017年05期
【特此声明】本人所有作品均为原创,未经本人许可不能转载、摘编。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也;上仁為之而无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相关章句】
第38章的“无为”、“无以为”、“攘臂而扔之”、“愚”与以下几个章有关联,解释时直接套用,不再推导。因为这几章是关联章句,不完整释句。
-
一、第48章:为学者日益,闻(王弼本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1、“为道”,即为政。从“为学者日益”及章尾“取天下”,这章“道”属于具体事宜。
-
2、“损”,减少与民争利。
-
3、“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邦政肯定要“为”,也有“不为”,如对百姓“不为”不与民争利。从周朝“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天命观,可知周天子在思想和邦政(行动)上都有“为”和“不为”的双重含义。
-
①温铁军:农民是百业生产者!在古代,社会的价值主要由农民创造。这也就是历朝历代都重农抑商的原因。从句义中得知,老子文中提到的“无为”的概念,最重要的是不与民争利,农民自然发挥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创造价值。
-
②以农民为主体,站在周天子的角度思考“无为”的含义:政治上实施德政;经济上不与民争利;王德峰说过“农民杂念少,比较容易天人合一”思想上不禁锢,充分发挥农民思想纯净的优势,使其在手工业上发挥灵感和创造价值;军事上兵农合一。
-
③周天子“无为”,利大于弊,农业根基得到巩固,邦国赋税有保障,百业得以传承,符合“以德配天”的天命观,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
4、“无以为”,“无为”是天子不与民争利,这里应是省略了“为”和“民”字,完整句式是“(天子)无(为)(民)以为”。故“无以为”是讲农民没被上层夺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创造财富。
-
二、第71章“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字义解释:
1、“襄”的甲骨文是手拿農具在地裏挖一個個小洞,放進種子,再蓋土。《说文解字》:襄,汉令,解衣耕謂之襄。“襄”古同“攘”,指播种粮食。
-
2、“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排除“行”“兵”是粮草的可能性,由此可推断“攘无臂”是指粮草相关内容。
-
3、从“襄”本义出发,“攘臂”是播种粮食,“攘臂而扔之”不要粮食,可以理解为减免赋税。“攘无臂”可解释为不携带粮草或少量粮草。有版本的“扔”作“仍”,我认为用“扔”较妥。
-
4、因此“行无行(战术布局),攘无臂,执无兵(谋略),乃无敌矣”解释为:出奇制胜能达到无敌状态。正如《孙子兵法》兵势篇所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所向披靡,容易骄傲,骄兵必败,不符合老子“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所以“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以正合”,“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
5、推论:① “攘臂”可能是春秋或更早之前时期的俗语,亦或是老子故意为之。
②第五十七章“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与第七十一章的军事战略一致,第七十一章增加了注意事项。
-
三、第65章: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治邦,邦之贼也,以不知治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
字义解释:
愚,从“与民争利”角度出发,“愚”应该是减少其为政不廉的情况,释成“愚民”的目的是为己谋私,那么老子讲的应该是纠正这种不好的做法,减少与民争利,愚的是自己,杜绝与民争利的念头。“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也表述了老子为官清廉,他人“财货有余”。再者,古代教育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一般百姓绝大部分都没受过教育,大字都不识几个,已经没有“愚民”的下限了。
【推导过程】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此两句是一个逻辑闭环,根据两句的结论,释作“历法”,不进行推导,可以从第三句开始看。
-
2、“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①上,指周天子,后两句的“上”亦然。
-
②上德,《尚书·盘庚》上篇:“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商朝“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周朝引入了“德”的理念和规范,形成了天命与德治、天命与民意相结合的辩证统一。因此,“上德”表述为“周天子以德配天、敬德保民”。
-
③上仁,承接“上德”,君王践行天命,实行德治,必须要有仁慈之心。
-
④句中的“无为”与“为之”,周天子内在“以德配天”,行动上施于仁政,敬天事人,思想和行动相结合。
-
⑤无以为,“上德”与“上仁”表达的意思一致,须达到“无以为”的效果,就是不邦国和百姓争利。
-
3、“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①义,指天子授时,诸侯对天子的岁贡之义,故称“有以为”(《周礼·天官·大宰·九贡》)。
-
②礼,指礼制,周朝制定“礼乐制度”,礼相当于法律,故曰“为之”。
-
③莫之应,邦国收成不好,经济乏力。
-
④攘臂而扔之,减免赋税即岁贡。
-
⑤两句释为:
周天子对同姓、异姓都进行分封,天子授时(为之),邦国对周天子有“岁贡”(有以为)的义务,因此称作“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诸侯国虽与周天子有礼制制度的约束(为之),但也有收成不好的时候(莫之应),因此,周天子必须“攘臂而扔之”相应减免岁贡。
-
4、“失道而后德”
①联系上文,周天子“以德配天,天授君权,以之事邦”,故“道”不是虚指,应指邦政内的具体事务。所以此句的“道”字释为“政事”即“邦政”,也指“历法”,这属于邦政核心。
-
②中国古代,天文学都由皇家垄断。《唐律疏议》中明文规定:“ 私习天文者谓自有书,转相习学者,亦得二年徒坐”。《春秋》记录了公元前613年出现的彗星:“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及战国时期齐国《甘石星经》的出现,说明了邦国私学天文的兴起,周天子“失道”就意味着失去邦国管控,邦国不再依赖于周天子授时。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失道”也指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不理朝政。
-
5、“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三句指“失道”后,周天子再谈以德配天,再讲仁政,及礼制下,与诸侯之间的臣属关系,都已无关紧要。
-
6、“夫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这句仍承接“失道”四句,是西周末年的历史写照。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所以“薄”指的是诸侯对周天子的忠诚和信任度,薄如纸,礼制成了周天子约束诸侯的最后一道屏障。换言之,平王东迁开始,诸侯国谁掌握历法,谁就可以成为天下之主。于是乎,问鼎中原、群雄逐鹿,在周天子眼皮底下轮番上演。
7、前识者,指礼制。
-
8、道之华
“道”释作历法、德政之道;《说文》华,荣也,《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华”指礼制。“华”字形象描述了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像树枝与叶的关系。“前识者,道之华”表述为:周天子与诸侯之间,以历法为核心,通过礼制,建立起来的君臣关系。
-
9、“道之华”是讲“以历法为核心的邦政之道”。“万物尊道而贵德”,周天子上承天命,下事邦民,老子不可能反对礼制,不能说是“愚蠢的开始”。
-
10、“愚之首”
愚,指廉政。结合《史记周本纪》记载,西周末年,王室内部矛盾重重,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更是不廉洁奉公的表现。周天子要想处理好与邦国、百姓之间的关系,“廉政”是先决条件。
-
11、大丈夫,指各邦国君王。“君王”“圣人”都是文本特有的、单一的称谓,全文出现较多的是“邦”,“邦”指多数邦国,《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也指多数人,联系上文,故“大丈夫”是指各邦国君王。
-
12、“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薄”是失去对周天子的信任,那么“厚”指遵循礼法制度。周朝实行分封制(华),各邦国虽臣属周天子,在货币制造、车轨宽度、文字有自主权(实)。所以整句释为:各邦国忠于周王且不违背礼制的前提下,按本邦宗族的实际,制定一些法则。
【释文】
第38章是逻辑非常慎密的一章,句与句之间互为因果。
-
整章释文:
施政的核心内容是历法。周天子思想上必须以德配天、敬德保民,行动上施于仁政,不与邦国和百姓争利,虽然邦国为得天子授时有岁贡之义,有礼制下的臣属关系,当邦国收成不好的时候,周天子应相应减免岁贡。
-
所以,朝纲废弛,邦国天文学的兴起,周天子再谈以德配天,再讲仁政, 及礼制下与诸侯之间的臣属关系,都已无关紧要。
-
西周末年,周幽王到昏庸无道,礼制纲常尽失,诸侯国对其忠诚和信任感,薄如蝉翼,后因申侯与犬戎联合进攻镐京,又自然灾害严重,致使平王东迁,皇室元气大伤,诸侯并起。
-
回顾历史,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犹如树木的枝与叶,廉政才是关键,树枝都病变了,树叶哪有不谢的道理。
-
因此,周天子廉政爱民,授时无误,邦国君王才会遵守礼制,才不会对天子失去信任,只要邦国遵循礼制,让他们按自身实际,制订一些规则,也未尝不可。
-
所以摒弃邦政之昏庸,取天命与德治、天命与民意相结合。
【参考文献】
王震中:商周之变与从帝向天帝同一性转变的缘由[J];历史研究;2017年05期
【特此声明】本人所有作品均为原创,未经本人许可不能转载、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