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四分之一远离儿童肺炎球菌疾病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婴幼儿家长加强对于肺炎球菌疾病的认知和关注,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儿童肺炎球菌疾病防治基金”的全力支持下,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一分钟关注——儿童肺炎球菌疾病知识学堂全国巡讲团”日前正式成立,该巡讲团将由国内来自预防和治疗领域的权威专家与“一分钟关注”公益教育项目宣传使者、著名演员陶虹携手加入到该活动中来。
肺炎球菌知识应被“新”妈妈必修
肺炎球菌则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最主要致病菌之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顾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陆权教授告诉记者:“肺炎球菌广泛存在于健康成人和儿童的鼻咽腔中,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约1/4的健康儿童携带肺炎球菌。肺炎链球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肺炎球菌携带者可以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从口部或鼻部排出飞沫,而将病菌传染给健康人;也可以通过带菌者的污染物传播。它的传播途径十分广泛,空气不流通、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车站,幼儿园、托儿所等都可能成为传染场所。因此,肺炎球菌是一种易被传播的细菌;面对肺炎球菌疾病的严峻威胁,我们号召广大婴幼儿家长加强对疾病的重视,全面提升家长们对于肺炎球菌防治的认知已刻不容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介绍说,所谓肺炎球菌疾病是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一组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感染性疾病,亟需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肺炎球菌是人体上呼吸道正常定植菌,一旦潜入人体,所引发的疾病将会呈现多样性。它不仅可以由鼻咽部直接入侵中耳、鼻窦、气管支气管、肺部等,引起黏膜性疾病;还可能经血流播散入侵原本无菌的、与外环境无直接相通的器官组织,引起菌血症、脓毒症、脑膜炎、菌血症性肺炎以及脓胸、心内膜炎、心包炎、腹膜炎、骨关节炎等所谓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研究表明肺炎球菌肺炎在重症肺炎中其比例达50%左右,在致死性肺炎中的比例可能更高。而肺炎已成为造成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一大疾病,比艾滋病、麻疹和疟疾导致的死亡总数还要多,这一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峻。
陆权教授亦特别强调指出,肺炎球菌疾病的发病率和年龄有明显的关系,5岁以下儿童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很高,其中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主要是由于2岁以下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该病的抵抗力比较弱。
疫苗防护可能是最主动的防御手段
谈及肺炎球菌疾病,陆权教授表示:“目前肺炎球菌疾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使用抗生素,但肺炎球菌的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现象日益明显,这可能导致临床经验性抗生素常规剂量治疗的失败,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死亡,治愈后往往也会造成很多后遗症。”
除了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外,早期症状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也是肺炎球菌疾病的危险性之一。从目前国内临床角度看,在其初期症状通常为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烧、发寒、呕吐、耳痛、咳嗽等,较难识别。一旦延误治疗,肺炎球菌疾病对儿童健康造成的损害有时是不可逆转的。
陆权教授还强调:“我们在对抗肺炎球菌疾病上,一直强调预防重于治疗的理念。对于广大婴幼儿家长进行疾病教育就是一种积极的预防手段,而接种疫苗则是一种更重要的预防手段。疫苗的出现使人类在与病原微生物的斗争中取得了相对主动的地位,对肺炎球菌疾病也不例外。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国内外儿科专家均认为,及早给孩子进行预防接种,是对抗儿童肺炎球菌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因此美国儿科协会和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均推荐:所有5岁以下儿童均接种肺炎球菌结合疫苗,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应该优先纳入国家儿童免疫规划。
据了解,针对2岁以下儿童的肺炎球菌结合疫苗自2000年在美国上市以来,已被全世界100多个国家采用,并被40多个国家和地区纳入国家免疫计划,其中既有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也有如墨西哥、乌拉圭、斯洛伐克、秘鲁等发展中国家。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在2009年将其纳入可免费进行接种的免疫接种计划。
一分钟关注号召预防重于治疗
“一分钟关注——儿童肺炎球菌疾病知识学堂全国巡讲团”是2009年11月29日启动的“一分钟关注预防儿童肺炎球菌疾病”公益教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巡讲团的成立将更有力的促进“预防重于治疗”理念在广大婴幼儿家长中的全面推广,并为广大婴幼儿家长带来多期儿童肺炎球菌疾病知识学堂,该学堂于今年5月启动后,计划于下半年陆续走进更多城市,把全面的肺炎球菌知识介绍给更多的婴幼儿家长。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婴幼儿家长加强对于肺炎球菌疾病的认知和关注,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儿童肺炎球菌疾病防治基金”的全力支持下,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一分钟关注——儿童肺炎球菌疾病知识学堂全国巡讲团”日前正式成立,该巡讲团将由国内来自预防和治疗领域的权威专家与“一分钟关注”公益教育项目宣传使者、著名演员陶虹携手加入到该活动中来。
肺炎球菌知识应被“新”妈妈必修
肺炎球菌则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最主要致病菌之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顾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陆权教授告诉记者:“肺炎球菌广泛存在于健康成人和儿童的鼻咽腔中,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约1/4的健康儿童携带肺炎球菌。肺炎链球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肺炎球菌携带者可以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从口部或鼻部排出飞沫,而将病菌传染给健康人;也可以通过带菌者的污染物传播。它的传播途径十分广泛,空气不流通、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车站,幼儿园、托儿所等都可能成为传染场所。因此,肺炎球菌是一种易被传播的细菌;面对肺炎球菌疾病的严峻威胁,我们号召广大婴幼儿家长加强对疾病的重视,全面提升家长们对于肺炎球菌防治的认知已刻不容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介绍说,所谓肺炎球菌疾病是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一组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感染性疾病,亟需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肺炎球菌是人体上呼吸道正常定植菌,一旦潜入人体,所引发的疾病将会呈现多样性。它不仅可以由鼻咽部直接入侵中耳、鼻窦、气管支气管、肺部等,引起黏膜性疾病;还可能经血流播散入侵原本无菌的、与外环境无直接相通的器官组织,引起菌血症、脓毒症、脑膜炎、菌血症性肺炎以及脓胸、心内膜炎、心包炎、腹膜炎、骨关节炎等所谓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研究表明肺炎球菌肺炎在重症肺炎中其比例达50%左右,在致死性肺炎中的比例可能更高。而肺炎已成为造成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一大疾病,比艾滋病、麻疹和疟疾导致的死亡总数还要多,这一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峻。
陆权教授亦特别强调指出,肺炎球菌疾病的发病率和年龄有明显的关系,5岁以下儿童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很高,其中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主要是由于2岁以下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该病的抵抗力比较弱。
疫苗防护可能是最主动的防御手段
谈及肺炎球菌疾病,陆权教授表示:“目前肺炎球菌疾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使用抗生素,但肺炎球菌的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现象日益明显,这可能导致临床经验性抗生素常规剂量治疗的失败,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死亡,治愈后往往也会造成很多后遗症。”
除了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外,早期症状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也是肺炎球菌疾病的危险性之一。从目前国内临床角度看,在其初期症状通常为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烧、发寒、呕吐、耳痛、咳嗽等,较难识别。一旦延误治疗,肺炎球菌疾病对儿童健康造成的损害有时是不可逆转的。
陆权教授还强调:“我们在对抗肺炎球菌疾病上,一直强调预防重于治疗的理念。对于广大婴幼儿家长进行疾病教育就是一种积极的预防手段,而接种疫苗则是一种更重要的预防手段。疫苗的出现使人类在与病原微生物的斗争中取得了相对主动的地位,对肺炎球菌疾病也不例外。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国内外儿科专家均认为,及早给孩子进行预防接种,是对抗儿童肺炎球菌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因此美国儿科协会和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均推荐:所有5岁以下儿童均接种肺炎球菌结合疫苗,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应该优先纳入国家儿童免疫规划。
据了解,针对2岁以下儿童的肺炎球菌结合疫苗自2000年在美国上市以来,已被全世界100多个国家采用,并被40多个国家和地区纳入国家免疫计划,其中既有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也有如墨西哥、乌拉圭、斯洛伐克、秘鲁等发展中国家。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在2009年将其纳入可免费进行接种的免疫接种计划。
一分钟关注号召预防重于治疗
“一分钟关注——儿童肺炎球菌疾病知识学堂全国巡讲团”是2009年11月29日启动的“一分钟关注预防儿童肺炎球菌疾病”公益教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巡讲团的成立将更有力的促进“预防重于治疗”理念在广大婴幼儿家长中的全面推广,并为广大婴幼儿家长带来多期儿童肺炎球菌疾病知识学堂,该学堂于今年5月启动后,计划于下半年陆续走进更多城市,把全面的肺炎球菌知识介绍给更多的婴幼儿家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