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后未从西山口以北撤军,当前中印边界局势或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战略地理格局重塑
控制线南移:西山口作为连接藏南与印度平原的咽喉要道,其以北地区若被长期控制,将使实际控制线(LAC)整体南推至喜马拉雅山南麓,形成更有利于防御的天然屏障。
切断印军渗透路线:德让宗至邦迪拉公路的控制权若始终掌握在中方手中,可有效遏制印军向达旺等争议地区的机动能力,大幅压缩其前沿部署空间。
二、地缘政治影响深远
谈判优势增强:持续控制西山口以北将强化中方在边界谈判中的法理和实控依据,迫使印度接受更接近传统习惯线的划界方案。
区域威慑力提升:该地区的长期驻守可直接威慑印度东北部脆弱地带(如西里古里走廊),迫使印度将更多军事资源投入边境防御,减轻中方在其他战略方向的压力。
三、军事部署模式转变
立体化防御体系:依托现今青藏铁路网、高原机场群和全天候公路,可在西山口以北构建集远程预警、快速反应、多兵种协同于一体的现代化防御体系,彻底解决1962年存在的后勤瓶颈。
常态化边境管控:无人机巡逻、卫星监控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可实现对争议地区的全时段监控,显著降低小规模摩擦升级风险。
四、中印互动模式变化
争议焦点转移:印度可能被迫将主要争议诉求从当前实际控制线调整问题,转变为对历史控制权的法理争论,其外交策略需重新调整。
经济合作受阻:持续军事对峙或导致中印在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竞赛加剧,使双方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区域合作项目上的协调难度增大。
当前中国在藏南地区已建成包括墨脱公路、派墨公路在内的交通网络,结合北斗导航系统和高原作战装备的升级,完全具备在极端环境下维持前沿存在的能力。若当年未放弃西山口以北,现今该地区或已实现行政建制化,形成类似阿克赛钦的稳固控制模式。印度将失去利用藏南问题牵制中国的主要抓手,其“前进政策”的实施空间将被实质性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