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我见
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两者都举出了论点来证明,我认为两人说的都对,却并不完整。要我说,人之初,善恶皆备。为什么,因为人类社会就是同时具备善的光明和恶的黑暗,而社会是所有人共同参实践形成的,光和暗是人心的显化,无论是出于一时虚假的附和,或是真诚的态度,我们都不可否认这个世界是由光和影组成的。光指引方向,暗催发力量。《理想国》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探讨让人热泪盈眶,二者的对决中,柏拉图始终认为非正义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正义在非正义面前不堪一击,甚至非正义的胜利最后也能变做“正义”的悲观事实摆在人们面前,诚然古今中外从未有人或宗教言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界限,仅仅是提醒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然而这并非本质,只是皮毛,立场的正义并非正义的立场。最终柏拉图仅指出“正义就在每个人心中,存在于良知,以理性掌管欲望和愤怒,使其为我所用”。
宗教的本质将本该属于人的属性割裂和异化。神性就立足于人性之中,倘若人心中不见慈悲,则有慈悲之事无慈悲之应,反觉得可悲,佛言众生皆苦,所以要众生普渡,于是有了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于是有了《心经》,最后却又叹造船万千,众生不自渡,徒呼奈何。我说:众生皆苦,众生皆可恶,皆可爱,人言“见天地,见众生,最后见自己”,见过天地,众生后才知道皆是自己,海子说“我死后,还有十个我存世”,大家众说纷纭,我认为这十个“我”是——人之七情,善恶,本我,为什么?因为海子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单独的人物个体,而是众生都具有的共同特性,或显或隐,或明或暗。见了天地众生后明了本我,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可恨可爱之处,从而爱自己,爱天地,爱众生,救苦救难观世音从来都不是某一个人或神,但凡人有了慈悲之心,观世音就在人心中,观世音就是你自己,渡人渡己,神性立足于人性之中,人们看不见,看见的将其归功于宗教之中,利为己用。
最后,人是可待超越之物——《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两者都举出了论点来证明,我认为两人说的都对,却并不完整。要我说,人之初,善恶皆备。为什么,因为人类社会就是同时具备善的光明和恶的黑暗,而社会是所有人共同参实践形成的,光和暗是人心的显化,无论是出于一时虚假的附和,或是真诚的态度,我们都不可否认这个世界是由光和影组成的。光指引方向,暗催发力量。《理想国》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探讨让人热泪盈眶,二者的对决中,柏拉图始终认为非正义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正义在非正义面前不堪一击,甚至非正义的胜利最后也能变做“正义”的悲观事实摆在人们面前,诚然古今中外从未有人或宗教言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界限,仅仅是提醒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然而这并非本质,只是皮毛,立场的正义并非正义的立场。最终柏拉图仅指出“正义就在每个人心中,存在于良知,以理性掌管欲望和愤怒,使其为我所用”。
宗教的本质将本该属于人的属性割裂和异化。神性就立足于人性之中,倘若人心中不见慈悲,则有慈悲之事无慈悲之应,反觉得可悲,佛言众生皆苦,所以要众生普渡,于是有了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于是有了《心经》,最后却又叹造船万千,众生不自渡,徒呼奈何。我说:众生皆苦,众生皆可恶,皆可爱,人言“见天地,见众生,最后见自己”,见过天地,众生后才知道皆是自己,海子说“我死后,还有十个我存世”,大家众说纷纭,我认为这十个“我”是——人之七情,善恶,本我,为什么?因为海子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单独的人物个体,而是众生都具有的共同特性,或显或隐,或明或暗。见了天地众生后明了本我,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可恨可爱之处,从而爱自己,爱天地,爱众生,救苦救难观世音从来都不是某一个人或神,但凡人有了慈悲之心,观世音就在人心中,观世音就是你自己,渡人渡己,神性立足于人性之中,人们看不见,看见的将其归功于宗教之中,利为己用。
最后,人是可待超越之物——《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