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吧 关注:50,988贴子:2,718,151
  • 16回复贴,共1

仰韶晚期-龙山早期大河村古人纯属大汶口文化西夏侯血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考古科学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Genomic substructure in Yellow River Basin Farmers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Yangshao-Longshan period》的研究论文,通过对河南大河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骸的古基因组分析,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仰韶-龙山文化过渡期间黄河流域人群的遗传结构特征。
.
研究团队从大河村遗址人骨中获得了2个个体的古基因组数据,其中包括一个关键的仰韶-龙山文化过渡期个体,两者分别携带Z3和R11b线粒体单倍群。通过系统分析发现,大河村遗址人群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保持了显著的遗传连续性,他们都与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人群和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西夏侯遗址人群高度遗传同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考古证据显示大河村遗址已经出现了水稻种植的遗存,但在其过渡期个体中,并未检测到南方人群基因特征,这一发现提示我们文化和技术交流可以在不伴随大规模人口迁移混合的情况下发生。研究还进一步探索了黄河早期农业人群对现代汉族人群形成的重要贡献,现代汉族人群约87-91%的遗传成分来自这些早期农业人群。



大河村遗址人群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保持了显著的遗传连续性,他们都与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人群和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西夏侯遗址人群高度遗传同质。
.
鲁南大汶口人群的常染成分与中原仰韶人群高度相似,即所谓的“与仰韶血统相关的人群”,其实并不是仰韶人后代,而是源自更早的“幽灵群体”。这个幽灵群体是鲁南大汶口人、中原仰韶人群的共同祖源,最可能是贾湖-裴李岗文化人群。根据考古资料,裴李岗文化在黄河中游的一些分布,与仰韶文化的地理分布区相重叠,所以,裴李岗文化被认为是中原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裴李岗文化特别是贾湖文化在黄河下游与淮河上游的较多分布,对于淮河中游的双墩文化有一定的影响,然后双墩文化对于鲁南北辛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如果将来研究机构检测出的裴李岗文化、北辛文化古DNA的常染成分与仰韶晚期汪沟人群、鲁南大汶口人群之间具有相似性,可以解开黄河流域人群起源之谜。北汉血统呈现出一个由淮河上游逐步覆盖整个黄河流域的大趋势。


洛颍大河村文化早中期开始出现的较多东方文化因素,如鼎、豆、壶等器形开始出现并逐步增多,到大河村晚期,出现了更多的典型的大汶口文化遗物,如平底尊、圈足尊、宽肩壶、背壶、陶豆、陶杯等都属于大汶口文化的特有器物或代表性器类;还有壶形鼎、圈足杯、壶、蚕和尊形甑等也是源于大汶口文化的器类。
.
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有人称之为“大河村文化”)就是大汶口人与仰韶人此时在中原地区相融合的产物。 大汶口文化进入颍、伊、洛地区后,与当地土著文化进行了长期的接触与交流,与中原部族相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类型——大河村类型。


IP属地:北京1楼2025-02-22 15:43回复

    国外论文研究认为:黄河血统——与黄河流域人群相关的血统,迄今为止采集到的最古老的个体是来自山东黄河下游的扁扁洞古人,已有 9500 年历史。与该血统相关的人群对当今大多数东亚和东南亚人产生了重大影响。细分起来,东亚北方人群有东亚北方沿海人群、黄河流域内陆人群(另称为东亚北方内陆人群),两者具有很近的遗传关系。


    E11常染标杆是最适合东亚族群的第三方常染计算器,也是最佳的统一尺度,可以避免不同的学者自己设置的不同标杆导致认识混乱。从E11常染来看,黄河上中流域高原人群的彝族成分高,日本成分低,而黄河下游平原人群日本成分高,彝族成分低,无疑就是鲁北土著。但是两者共同的最大份额是华东成分,最可能源自黄淮平原农业人群。

    四万年前,史前父系K2a人群携带原始东亚母系(ANBFM),沿着东亚沿海而到达黄河长江之间的一带后诞生出NO-M214,形成了古东欧亚人群。两万年前,古东欧亚人群又分为东亚北方人群、东亚南方人群。一万年前,东亚北方人群又分为东亚北方沿海人群、东亚北方内陆人群(另称为黄河流域内陆人群),两者具有很近的遗传关系,只是轻微差别。不难看出,早期东亚北方人群显然起源于中国东部及其黄淮海平原,从东至西扩散分化,诞生出东亚北方沿海人群、黄河流域内陆人群(另称为东亚北方内陆人群)。

    至今为止,那些研究机构已经检测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大量古DNA,标本量特别大。理论上,测量次数越多,平均值越接近真值。根据考古DNA,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华北地区及其山东一带发现了很多N-M231,晚期开始出现了O-M175,南方新石器中期至末期出现了很多O-M175、但N-M231极为稀缺。已知K2a2b(NO)-M214有两大分支:N-M231与O-M175。黄淮海平原N-M231与O-M175共生共存,下游分支多样齐全,多样性极高,暗示NO-M214早期分化地点可能是中国东部,向周边地区扩张。不难看出,中原仰韶晚期古DNA基本上是O2a2b1-M134的下游分支,多样性低,比较单一,而大汶口古DNA有O2-M122的不同分支,包括O2a2b1-M134(M117、F114)、O2a2b2-N6(旧称AM01822)、O2a1a-F1876、O2a1b-IMS-JST002611,多样性非常高,暗示着:两万年前O2-M122最可能是起源于中国东部及其泰沂山脉南侧与淮河之间的一带,从东至西迁徙分化,然后向北方、南方逐渐扩散,比如齐家文化O2a2b1-M134、辽西红山文化牛河梁墓主O2a2b1a1-M117、广西独山人O2a2a1a2a-M7支系F1275、福建溪头村遗址O2a1-L127.1,他们各自的单一支系多样性很低,由于远古人骨DNA片段不全,无法细分具体下游,故不能看作原始祖型。O2-M122在黄淮大平原上进行农业技术革命,诞生出很多不同的下游分支,实现农业人口大爆发,形成了城邦工业人口,但由于土地占有权、资源有限性和人口过剩问题,导致O2-M122内部竞争,下游分支远迁谋生,不停繁衍,最终覆盖了亚洲大部。简单地说:O2-M122祖地多样性高,下游分支远迁之处多样性低。
    .
    泰沂山脉将山东大致划分为鲁北、鲁南。鲁北后李文化先民属于东亚北方沿海人群,主要的迁徙路线是山东半岛甚至是环渤海地区,对于红山文化、日韩人群具有或多或少的基因贡献,但是黄河上中流域古DNA几乎没有发现后李人独特的基因N1b1-CTS582,而鲁南大汶口文化O2-M122,最可能源自北辛文化,常染成分属于黄河流域人群,接近中原仰韶晚期汪沟人群,向鲁北、山东半岛扩张,与后李文化后裔混合,形成了大汶口文化的地域类型。
    .
    仰韶文化遗址分布以河南陕西山西为中心,广泛分布于甘肃河北内蒙古湖北,却不包含山东。既然早期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含有了仰韶文化的因素,只是进行文化交流而已,但是根本没有发现大批仰韶人群迁徙至山东的考古遗迹。与此相反,大汶口文化从汶泗流域起家,向中原地区强势扩张,导致仰韶文化衰亡。可见,大汶口晚期对中原的影响具有革命性,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自此启动的中原地区的“龙山化”过程实则为“大汶口化”过程。(《仰韶与龙山之间:公元前3千纪前半叶中原社会的变革》张海、赵晓军,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
    北汉血统的起源与形成,实际上始于鲁南大汶口人群(西夏侯常染),雏形初现于商代,定型于汉代。在与现代人群的对比中,两汉时期山东古人和今天的华北汉族之间的遗传关系表现出长期的稳定性。自2200年前的汉代以来,现代华北汉族人群的基因库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IP属地:北京2楼2025-02-22 15:49
    回复
      2025-08-08 14:17: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贾湖--裴李岗--仰韶庙底沟--大汶口,稻作人群北上之路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2-22 17:26
      收起回复

        黄河长约5464千米,居中国第二位,仅次于长江,居世界第六。黄河源头至内蒙古托克托河口为上游,长约3463千米,约占干流长度的2/3;托克托河口至河南郑州荥阳桃花峪为中游,长约1234千米;桃花峪至黄河口为下游,长约767千米。1、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在托克托河口,即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河口古镇,大黑河汇入黄河处,河面海拔约990米。黄河上游河段泥沙汇入仅占总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2、黄河中游又分为晋陕峡谷段、汾渭平原段、三门峡至桃花峪河段三部分,其中晋陕峡谷段支流众多,泥沙随黄土高原冲入河道,泥沙量汇入最大。黄河中游河段泥沙汇入占总量的92%,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3、黄河中游与下游的分界点在桃花峪,即郑州荥阳广武镇桃花峪,河面海拔约96米。黄河下游从桃花峪到出海口,几乎没有像样的支流,水流平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逐渐升高,河面往往高出地面,靠河堤做屏障,是一条“悬河”。
        .
        农业出现与文明起源的关系至为重要,我国古代文明是随着农耕的发展而逐渐兴旺起来的。黄河流域不但土壤肥沃,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供水性能,是原始农业生产的适宜土壤。考古发现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史前农业经济按照种植作物的主要种类可以划分为两大文化区。即大致以秦岭一一淮河一线为分界线,北部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粟作农业经济文化区,南部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
        .
        但是,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类型主要是草原和灌丛。由于降水量少,土地贫瘠,植被生长相对较差。大部分地区植被以短命草本植物为主,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农业经济落后。加之当地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黄土高原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国的落后水平。数据表明:黄土高原覆盖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纵横交错的沟壑多达27万条,曾被联合国认为:该地区无药可救,并不适合人类居住。考古表明,黄河中游山西地区的前仰韶时代文化的缺失,在与山西临近的陕北河豫西地区,少有前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很可能同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恶劣的地理环境有关。因此,“黄河中游农业人群”伪概念,纯属子虚乌有。


        .
        下面,简要介绍这些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农业情况,暴露了山东本地采集狩猎人群”伪概念的荒谬性。
        .
        一、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北侧地区,据碳14法测定年代,距今约8000年至7600年前。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早期,河北邯郸先民就已在磁山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磁山文化。1976年在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开始的考古发掘,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动植物标本,还发现了约14万斤炭化的粟,粟(谷子)、家鸡和胡桃(核桃)三大发现,证明邯郸是世界上粟最早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养殖家鸡和种植核桃的地区。磁山文化堪称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告别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开创种粟养畜新纪元。研究显示,远古时期的磁山地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洺河岸边及沼泽地带水草茂盛,水域广阔,鱼、虾、蟹、蚌等水生动物众多,为磁山先民提供了丰富的猎捕和采集资源。在第一次发掘的资料中,共统计出1320件生产工具,其中狩猎工具就多达288件,占比高达21.8%。通过发掘,我们得知磁山先人主要以农业为生,同时辅以渔猎和采集。(《磁山文化:中国华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瑰宝》)
        .
        二、裴李岗文化

        从目前已经发掘的遗址和遗存来看,裴李岗文化遗存150多处,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与淮河上游之间,还有部分遗存在黄河中游,根据碳十四年代测定,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年代大约在距今8000至7600年之间。裴李岗时期虽然已经产生农耕文明,但还处在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时的采集渔猎经济,在全部裴李岗人的生产活动中,还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碳14及释光测年法,贾湖遗址年代距今约9000~7500年。如贾湖遗址出土生产工具中,农具仅占25.4%,而狩猎工具则占49.5%,捕捞工具占25.1%。同时,裴李岗的农业聚落遗址发现还不多,面积也较小,文化内涵亦不甚丰富。这也更加说明裴李岗时期的农业耕作发展规模有限,农业文化并不很发展,表明当时社会应处于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比较落后的状态。从生产工具和发现的农作物遗存分析,在郑州附近的裴李岗文化中心分布区以粟作农业为主,而在淮河上游的舞阳贾湖一带则是稻作农业区,虽然粟稻混作的遗址目前尚未发现,但是已经初步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三足钵与小口双耳壶等裴李岗文化因素的出现在磁山文化晚期,这显示出磁山文化晚期与裴李岗文化之间可能已存在一定的融合。(《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农作物与农耕文明》作者:贾兵强)
        .
        三、后李文化

        鲁北泰沂山脉北麓山前平原地带是黄河下游流域海岱文化区农业出现最早的地区,包括东营、滨州、济南北部、潍坊西北部、淄博大部及德州的一部分。后李文化的年代经碳十四测定,大约在距今9000年至7300年。迄今为止,鲁北地区发现的后李文化遗址共10余处,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粟、黍、稻等农作物遗存,耕作、收割类农具以及农作物脱壳、加工工具,但农作物种类和数量总体较少,形态较为原始,部分谷物种子与野生种十分相近,还难以确认为驯化作物,这是后李文化农业较为原始的体现。大约在距今1万年左右,海水进入渤海海峡。距今约9000—8000年前,海水开始侵入今黄河三角洲地区,海侵事件造成的陆地面积减少,势必要压缩先民的生存空间。目前发现的后李文化遗址,均位于海拔较高的泰沂山脉北麓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地带,近海低海拔平原地区没有分布,这种分布状况应当与海侵引起的海岸线后退有关。与渔猎、采集相比,原始农业有着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因此,如果没有外在的压力,人类不可能自愿转换生业方式。(《鲁北地区史前农业的起源》作者:王爱民、封占龙)
        .
        四、顺山集文化

        作为淮河中下游地区年代最早的顺山集文化,可分为三期: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文化遗存在环壕聚落、圆形地面式房址、使用磨盘和磨球等生产工具、种植水稻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一二期遗存出土碳化稻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100~8300年。距离顺山集遗址大约4公里的韩井遗址,距今8000多年,面积约4万平方米。经专家论证,韩井遗址水稻田遗迹是世界最早人工稻作遗迹。研讨会公布的一份检测报告表明,顺山集遗址驯化稻所占的比例从早期的14%增长到晚期的26%左右,这表明当地水稻驯化水平比较低,但1000年间从未间断。因为驯化稻占比不高,专家们认为顺山集文化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渔猎和采集仍然是先民们的主要生活方式,那时的人们处于从渔夫、猎人向农夫转型阶段。(《淮河下游的史前农业文明--兼论"栽培的稻"与"栽培稻"》作者:张敏)
        淮河文明的起源与萌芽。从人类文明史看,文明的起源与河流关系密切。淮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离不开淮河的孕育与涵养。历年考古发现构建了淮河流域较为完整的文化序列。距今9000年至7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文化、新郑裴李岗文化,安徽淮北小山口一期文化、石山孜早期文化,江苏泗洪顺山集文化,代表了淮河上中下游不同地区的史前文化。
        .
        总结:1、黄河下游北侧的磁山文化人群主要以粟作农业为生,同时辅以渔猎和采集。2、黄河下游东侧的后李文化人群主要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同时辅以粟黍稻混作农业。3、黄河中下游与淮河上游之间的裴李岗文化主要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同时辅以农业(北粟南稻)。4、淮河中下游的顺山集文化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同时辅以稻作农业。裴李岗文化在黄河中游的一些分布,与仰韶文化的地理分布区相重叠,所以,裴李岗文化被认为是中原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
        .
        裴李岗文化特别是贾湖文化在黄河下游与淮河上游的较多分布,对于淮河中游的双墩文化有一定的影响,然后双墩文化对于鲁南北辛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如果将来研究机构检测出的裴李岗文化古DNA的常染成分与仰韶晚期的汪沟人群、鲁南大汶口人群之间具有相似性,已知黄河中下游与淮河上游之间的裴李岗文化主要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同时辅以农业,按照文少卿团队的荒谬逻辑,可以定义为“黄河中游采集狩猎人群”或者“中原本土采集狩猎人群”吗?这显然是逻辑矛盾,不攻自破。


        IP属地:北京4楼2025-02-22 18:30
        回复
          瞎编乱造 大汶口早期没有拔牙习俗 后来被南面北上的人同化 这是抹不去的证据 考古不是一厢情愿的本土起源 尊重事实才能走的更远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2-22 19:04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7楼2025-02-22 23:04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9楼2025-02-23 08:3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