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矶娘娘拜师通天教主的故事可能来自佛教: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这个故事是说晋朝的时候因为佛经的翻译不完善,当时的和尚根据涅槃经的说法,众生皆有佛性,除一阐提外。在当时有一个和尚名为竺道生他认为既然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也是人,所以提出一阐提皆成佛的说法,因为这个说法被主流认为是歪门邪说,而被驱逐出寺庙,因为无人听他说法所以在苏州聚石为徒,等讲到一阐提也有佛性的时候,他问群石,我的这个说法是不是和佛心相契合?没想到群石点头。这个说法其实不太符合佛学因为石头是无情之物,但是在理学看来万物皆有理,那么石头身上必然伴随天理,这就是天人合一观念的折射,道教自然也是这种价值取向。
封神演义借石矶娘娘成正神是寓意连石头都能修道,你难道连石头都不如吗?实际上天地万物皆是一炁所化,石头如此,你我如此,但是人得身以后,所得的气禀不同,所以有善恶之分,这些气会懵逼先天之性从而区分为天命之性(先天)和气质之性(后天),在加上后天环境的不断熏,人如果不控制自己的气禀,情况会进一步恶化,让人不断变为一个凡人甚至是恶人。所以通天教主才会动无名火连拜诛仙阵和万仙阵,人至得身之后不被节制的气禀会不断蒙蔽人的本性,这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过程,所以鸿钧出场对三友是批评的态度。原文不复制粘粘了,丹家认为造化间有个万古不移之真宰,又有个与时推移之气运,真宅与气运相合,是天命之性。这就是天地之理与天地之气的结合,他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在道教叫先天一炁,其外在形象是封神演义中出场的每一个人物,所以封神演义有喻心之说,只是大多数人都被神魔斗法所以吸引,从纣王女娲庙上香到姜子牙封神整个剧情都是心的映射。简单解释一下何为心道,按照朱熹的说法心统性情,心是性情的兼并与主宰,性是由天理赋予人的,即天命之性。人未出生时,天地之理流行于天地间等到人出生后,受理和气,杂糅为性,理一旦进入形气就不可避免被气质污染,所以一切现实的人性都不是天命之性的本来面目。这个受到污染,人发生作用的现实的人性是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来源于太虚本体,从本质上看是超越善恶这个人才具有的概念。所以至善无恶,气质之性是理和气驳杂而出的个人产物,有善有恶,气质之性来源于天地之性,因此人的本性是至善。也就是说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情为能与性达成统一,这就叫发而不中。而圣人发而皆中节为和,是中庸。所以修心的目的是已发之情去中未发之性。
封神演义借石矶娘娘成正神是寓意连石头都能修道,你难道连石头都不如吗?实际上天地万物皆是一炁所化,石头如此,你我如此,但是人得身以后,所得的气禀不同,所以有善恶之分,这些气会懵逼先天之性从而区分为天命之性(先天)和气质之性(后天),在加上后天环境的不断熏,人如果不控制自己的气禀,情况会进一步恶化,让人不断变为一个凡人甚至是恶人。所以通天教主才会动无名火连拜诛仙阵和万仙阵,人至得身之后不被节制的气禀会不断蒙蔽人的本性,这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过程,所以鸿钧出场对三友是批评的态度。原文不复制粘粘了,丹家认为造化间有个万古不移之真宰,又有个与时推移之气运,真宅与气运相合,是天命之性。这就是天地之理与天地之气的结合,他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在道教叫先天一炁,其外在形象是封神演义中出场的每一个人物,所以封神演义有喻心之说,只是大多数人都被神魔斗法所以吸引,从纣王女娲庙上香到姜子牙封神整个剧情都是心的映射。简单解释一下何为心道,按照朱熹的说法心统性情,心是性情的兼并与主宰,性是由天理赋予人的,即天命之性。人未出生时,天地之理流行于天地间等到人出生后,受理和气,杂糅为性,理一旦进入形气就不可避免被气质污染,所以一切现实的人性都不是天命之性的本来面目。这个受到污染,人发生作用的现实的人性是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来源于太虚本体,从本质上看是超越善恶这个人才具有的概念。所以至善无恶,气质之性是理和气驳杂而出的个人产物,有善有恶,气质之性来源于天地之性,因此人的本性是至善。也就是说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情为能与性达成统一,这就叫发而不中。而圣人发而皆中节为和,是中庸。所以修心的目的是已发之情去中未发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