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原著吧 关注:13,735贴子:469,863
  • 28回复贴,共1

借哪吒2石矶娘娘的热度聊一聊,鸿钧对三友说欺心不守清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石矶娘娘拜师通天教主的故事可能来自佛教: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这个故事是说晋朝的时候因为佛经的翻译不完善,当时的和尚根据涅槃经的说法,众生皆有佛性,除一阐提外。在当时有一个和尚名为竺道生他认为既然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也是人,所以提出一阐提皆成佛的说法,因为这个说法被主流认为是歪门邪说,而被驱逐出寺庙,因为无人听他说法所以在苏州聚石为徒,等讲到一阐提也有佛性的时候,他问群石,我的这个说法是不是和佛心相契合?没想到群石点头。这个说法其实不太符合佛学因为石头是无情之物,但是在理学看来万物皆有理,那么石头身上必然伴随天理,这就是天人合一观念的折射,道教自然也是这种价值取向。
封神演义借石矶娘娘成正神是寓意连石头都能修道,你难道连石头都不如吗?实际上天地万物皆是一炁所化,石头如此,你我如此,但是人得身以后,所得的气禀不同,所以有善恶之分,这些气会懵逼先天之性从而区分为天命之性(先天)和气质之性(后天),在加上后天环境的不断熏,人如果不控制自己的气禀,情况会进一步恶化,让人不断变为一个凡人甚至是恶人。所以通天教主才会动无名火连拜诛仙阵和万仙阵,人至得身之后不被节制的气禀会不断蒙蔽人的本性,这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过程,所以鸿钧出场对三友是批评的态度。原文不复制粘粘了,丹家认为造化间有个万古不移之真宰,又有个与时推移之气运,真宅与气运相合,是天命之性。这就是天地之理与天地之气的结合,他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在道教叫先天一炁,其外在形象是封神演义中出场的每一个人物,所以封神演义有喻心之说,只是大多数人都被神魔斗法所以吸引,从纣王女娲庙上香到姜子牙封神整个剧情都是心的映射。简单解释一下何为心道,按照朱熹的说法心统性情,心是性情的兼并与主宰,性是由天理赋予人的,即天命之性。人未出生时,天地之理流行于天地间等到人出生后,受理和气,杂糅为性,理一旦进入形气就不可避免被气质污染,所以一切现实的人性都不是天命之性的本来面目。这个受到污染,人发生作用的现实的人性是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来源于太虚本体,从本质上看是超越善恶这个人才具有的概念。所以至善无恶,气质之性是理和气驳杂而出的个人产物,有善有恶,气质之性来源于天地之性,因此人的本性是至善。也就是说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情为能与性达成统一,这就叫发而不中。而圣人发而皆中节为和,是中庸。所以修心的目的是已发之情去中未发之性。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2-16 11:24回复
    关于石矶娘娘的故事来源有人会说搜神和夷坚志,这里各师各教不去抬杠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2-16 11:25
    回复
      后面两篇一篇准备通过理学的心和性聊聊通天教主作为圣人为何会怒摆诛仙阵以及通过丹道戒律聊聊黄天化为何要经历杀劫才得正果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2-16 11:28
      回复
        本来对一些正统D教大佬们以及D协对封神2的认同,让人很恼火,后来师父说你为什么要和已经预定了地狱位置的人去置气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2-16 11:37
        回复
          修心牵强了。《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主题其实一样。
          西游记,造饭失败的猴子,成为和尚取经。
          水浒传,造饭的梁山好汉,选择了招安。
          封神,造饭成功了。
          三部作品共同点,都是写的造饭。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2-16 12:27
          收起回复
            也算是一种新发现,不过想要“追根溯源”,还是要找相似度比较高的
            有一种说法认为,哪吒与石矶的公案,原型是《哪吒斩鬼子母》:
            依据在于元代《西游记杂剧》里,与《搜神大全》同样是以杵为武器的哪吒 降伏了因为儿子爱奴儿被镇压而暴走的鬼子母,这个战绩在后者出现于哪吒降伏的魔王名单之中。《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故诸魔若牛魔王、狮子魔王、大象魔王、马头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头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鸦,尽为所降。】
            这个名单中的牛魔王来自元代杂剧《三太子大闹黑风山》,是被赵昱射碎的锁魔镜中镇压的妖怪之一,九首牛魔罗王,最终被哪吒降伏,明代小说版《西游记》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个桥段。。而狮子魔王,指的可能是明代杂剧《猛烈那吒三变化》中的妖怪“狮头鬼”,《三太子大闹黑风山》将其称作“八角师陀鬼”和“狮陀鬼”,明代小说《南游记》中哪吒“绣球”中封印的则是“八角头陀”(哪吒的十六大手下之一,这些手下又带领五千瘟阵鬼兵)
            北宋《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卷首记载:【一名吴爱爱精,状乃女形,口称良人家,常抱一小儿或携一两侍女,好游山谷,好魔障修行人之心,欲学道者不遇此书辩邪正,甚有乱而有损也。其鬼左脸上有赤盘痕一个,若豆许,见呼其小名左脸赤盘痕吴爱爱精,鬼精见知其迹,而非用法印自灭矣。此乃千年顽石精也。】(“一两侍女”或许就是碧云童子、彩云童子的前身。《封神演义》给这两个侍女改成了男性的道童(彩云称呼碧云为“师兄”),然后还被一些《封神演义》的连环画 改成了石矶的“童女”或“侍女”)
            元杂剧《三太子大闹黑风山》哪吒手下有副元帅“野马贯支茄”,首将是“药师大圣”。“野马贯支茄”即“散脂大将”,确实能看出哪吒与鬼子母的联系。
            《西游记杂剧》记载:【缘法未到,谓之鬼子母,他的小孩儿,唤做爱奴儿。我已差揭帝去拿他,在个幽岩大泽之中,即日便到。恐揭帝降不下他,将老僧钵盂去,盖将来。四揭帝扛钵盂上,佛云孙悟空,你回原处去。你师父己出在那里了也。行者云谢佛天可怜,弟子寻师父去也。下佛云将这小厮,盖在法座下七日,化为黄水,鬼子母必救他,因而收之。鬼子母上,云颇耐瞿昙老子无礼,将我孩儿盖在法座下。更待干罢?鬼兵那里?随我去揭钵盂去来。】


            IP属地:海南6楼2025-02-16 17:35
            收起回复
              钟惺的点评:顽石乃是一蠢然无知之物,偶借天地之精灵而成形。所以做事,就有这些孟浪造次,未免遭此劫数。今之蠢然无知之辈,乍识些字,便妄自尊大,何以异此?所以今人叱称此辈曰“石头”,良有以也。作此传者,真大慈悲菩萨。


              IP属地:浙江7楼2025-02-18 23: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