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中,脏与腑的关系主要通过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具体如下:心与小肠- 生理:心主血脉,将气血输送至全身,小肠受盛化物,将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心阳温煦可助小肠化物。小肠分清泌浊,清者经脾转输于心化赤为血,助心行血。- 病理:心有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尿少、尿赤、尿痛等;小肠有热可循经上炎于心,见心烦、口舌生疮等。肺与大肠- 生理: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大肠主传导糟粕。肺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大肠传导正常利于肺的肃降。- 病理:肺失肃降可致大肠传导失常,出现便秘;大肠实热积滞也可影响肺的宣降,出现咳嗽、气喘等。脾与胃- 生理: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升降相因,维持消化功能正常。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燥湿相济,阴阳相合。- 病理:脾病常致胃纳不佳,胃失和降也影响脾的运化,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虚湿盛可影响胃的受纳和降,胃热炽盛也可熏蒸脾土,致脾不运化。肝与胆- 生理: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促进胆汁分泌排泄,胆贮藏排泄胆汁助于消化。肝胆同主勇怯,肝为将军之官,胆为中正之官。- 病理:肝失疏泄可致胆汁排泄异常,出现黄疸、口苦、胁痛等;胆病也常影响肝,如胆火内郁可引发肝火,出现急躁易怒、头晕目眩等。肾与膀胱- 生理:肾主水,司膀胱开合,膀胱贮尿排尿。肾的气化功能正常,膀胱开合有度,尿液排泄正常。- 病理: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可致膀胱开合失司,出现尿频、遗尿或癃闭等;膀胱湿热也可影响肾的气化,出现腰痛、尿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