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了AI,就好像有了金店,大家只需要去金店购买金子,而不需要自己苦哈哈地跑到河里淘金提炼了。
趁着现在高级AI没有收费,要多多薅羊毛。
我知道很多人虽然读了托利的书这么多年,觉得收获不大,还是忍不住想去读其他的书。
但是尽量不要浪费时间,你有了最好的托利,又有了AI的辅助,完全可以解决问题了。
给自己脑袋里面灌输各种观点,又做不到,反而给自己增加烦恼,不如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好好把托利的书读懂读透,运用起来。
比如向DS提问:要达成“自我认同”的超越,进入灵性探索中常见的觉醒阶段,按照当下的力量一书指导,具体怎么做?
根据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在《当下的力量》(The Power of Now)中的核心教导,超越“自我认同”、进入觉醒状态的核心路径是 “瓦解小我”(Ego) 并 锚定于临在(Presence)。以下是基于书中理念的具体实践方法:
一、理解核心概念
1. 小我(Ego):
由思维、记忆、角色标签(如身份、成就)构建的虚假自我,依赖过去和未来而存在。
2. 临在(Presence):
超越时间维度的纯粹意识状态,通过全神贯注于当下而触发。
3. 痛苦之身(Pain-body):
小我积累的负面情绪能量,通过认同思维反复激活。
具体实践部骤就不贴了,可以看出,AI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这三个点,也是吧里面大多数人遇到的阻碍。
当然,AI没有提到臣服这个最重要的观点,可能是臣服在整本书里面占的篇幅比较少吧。
在实践部骤里面,AI提到:
3. 无法停止思维怎么办?
·托利的答案:
·“不需要停止思维,只需意识到你不是思维本身。就像你不需要让河流停止流动,只需站在岸上观看。”
于是问它,托利具体在哪里讲过这句话。
AI老实回答,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中确实多次强调 “观察思维而非停止思维” 的核心观点,但你所引用的具体比喻(“河流”与“站在岸上观看”)并非托利的原文,而是对书中思想的总结性转述。
AI建议,若需原文引用,可参考以下段落(以中文版为例):
“你只需要观察思维,倾听它,然后接纳它。当你这样做时,思维就失去了对你的控制力。”(第二章)
在两本书里找了下,没有这样一模一样的话,但是有同样意思的话,在第一章:
在你倾听思想的同时,你感觉到一个意识的临在,那个一直都在思想之后或之下的深处自我。思想随即丧失了掌控你的力量,而急速地止息。
如果有张德芬版本的吧友,可以查查,有没有这句话,如果没有的话,那就有意思了,说明AI在自己编书了。
判断是哪个版本的方法,就看开头,乞丐伸出的帽子是什么。
曹植版的是:顺手伸出了他那顶老旧的棒球帽。
张德芬版的:顺手伸出了他那顶老旧的球帽。
当然,有张德芬写的序言的,就是张德芬版的。
为什么版本很重要呢,因为这就好像问问题,找豆包还是找DS的区别,虽然答案都大差不差,但是易于理解上的差距,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趁着现在高级AI没有收费,要多多薅羊毛。
我知道很多人虽然读了托利的书这么多年,觉得收获不大,还是忍不住想去读其他的书。
但是尽量不要浪费时间,你有了最好的托利,又有了AI的辅助,完全可以解决问题了。
给自己脑袋里面灌输各种观点,又做不到,反而给自己增加烦恼,不如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好好把托利的书读懂读透,运用起来。
比如向DS提问:要达成“自我认同”的超越,进入灵性探索中常见的觉醒阶段,按照当下的力量一书指导,具体怎么做?
根据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在《当下的力量》(The Power of Now)中的核心教导,超越“自我认同”、进入觉醒状态的核心路径是 “瓦解小我”(Ego) 并 锚定于临在(Presence)。以下是基于书中理念的具体实践方法:
一、理解核心概念
1. 小我(Ego):
由思维、记忆、角色标签(如身份、成就)构建的虚假自我,依赖过去和未来而存在。
2. 临在(Presence):
超越时间维度的纯粹意识状态,通过全神贯注于当下而触发。
3. 痛苦之身(Pain-body):
小我积累的负面情绪能量,通过认同思维反复激活。
具体实践部骤就不贴了,可以看出,AI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这三个点,也是吧里面大多数人遇到的阻碍。
当然,AI没有提到臣服这个最重要的观点,可能是臣服在整本书里面占的篇幅比较少吧。
在实践部骤里面,AI提到:
3. 无法停止思维怎么办?
·托利的答案:
·“不需要停止思维,只需意识到你不是思维本身。就像你不需要让河流停止流动,只需站在岸上观看。”
于是问它,托利具体在哪里讲过这句话。
AI老实回答,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中确实多次强调 “观察思维而非停止思维” 的核心观点,但你所引用的具体比喻(“河流”与“站在岸上观看”)并非托利的原文,而是对书中思想的总结性转述。
AI建议,若需原文引用,可参考以下段落(以中文版为例):
“你只需要观察思维,倾听它,然后接纳它。当你这样做时,思维就失去了对你的控制力。”(第二章)
在两本书里找了下,没有这样一模一样的话,但是有同样意思的话,在第一章:
在你倾听思想的同时,你感觉到一个意识的临在,那个一直都在思想之后或之下的深处自我。思想随即丧失了掌控你的力量,而急速地止息。
如果有张德芬版本的吧友,可以查查,有没有这句话,如果没有的话,那就有意思了,说明AI在自己编书了。
判断是哪个版本的方法,就看开头,乞丐伸出的帽子是什么。
曹植版的是:顺手伸出了他那顶老旧的棒球帽。
张德芬版的:顺手伸出了他那顶老旧的球帽。
当然,有张德芬写的序言的,就是张德芬版的。
为什么版本很重要呢,因为这就好像问问题,找豆包还是找DS的区别,虽然答案都大差不差,但是易于理解上的差距,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