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明佛母吧 关注:703贴子:3,510
  • 11回复贴,共1

观经疏妙宗钞,既弥补善导大师凡夫入报土论义理之不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知礼〈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研究》节选——
吴聪敏居士撰 台中莲社印行……
(注:此书应是经过李炳南大德审阅的,因为李老居士弘护佛法,讲经等场所,就在苔中莲社。详见《李炳南居士与苔中佛教莲社》。并且,文中也多次引用了李老居士的相关文章及开示……)


IP属地:辽宁1楼2025-02-01 12:31回复
    ●《知礼〈观经疏妙宗钞〉研究》节录
    《妙宗钞》的天台思想部分,包括性具三千的本体论、观照妄心的认识论、理毒性恶的佛性论、无情有性的成佛论、蛣蜣六即的修证论,以及生身尊特的佛身论等。在净土思想部分,包括十六观判归圆三观论、大乘三位配判九品及十六观论,以及四土横竖净秽论等方面都有精妙论述。
    (注:善导《观经四贴疏》根本未判大乘实相之体,更未判九品及十六观对应念佛功夫及修证阶位……,这都是让法然及亲鸾走入极端的主要原因之一)


    IP属地:辽宁2楼2025-02-01 12:3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知礼对于净土琺卝门,不但在实践上裑卝体力行,率先倡导;且在理论上,以天台圆宗判释净土行门,既弥补善导“凡夫入报土”论义理之不足,復增强净土立教特殊性与超越性之说服力。…故宋真歇清了禅师赞曰:“净土之教,至于天台,其说大备。”……
      (注:法然亲鸾正是错解了凡夫入报土之说,且死执极乐只报非化,排斥极乐四土之说,故而,片面夸大他力,极端化了弥陀强缘。法然文钞中明言,弥陀他力断人三惑入佛报土……。这正是他力断惑,他力灭罪,临终他力正念,他力见佛等等错误观念的主要来源……)


      IP属地:辽宁3楼2025-02-01 12:32
      回复
        有关净土修证阶位之判释,必待至知礼《妙宗钞》出,禀承智顗《观经疏》旨,以大乘三位(即圆教六即位中之“名字即”位、“观行即”位、“相似即”位)配判三辈九品及十六观,而后楷定古今,其后有復论净土修证位阶者,无不从之矣。…明末·蕅益《法海观澜》卷二则记载:“唐京兆大兴善寺含光至西土,有梵僧云:曾闻台教定邪、正,晓偏、圆,明止、观,功推第一。”而民初提倡八宗通弘之太虚大师则于《教观诠要》中,推崇天台之判教云:“然求其精当而纯全者宜无如天台五时八教之所判也。”…尤其书中将天台圆顿敎卝仪义与净土念佛琺卝门作紧密之结合,确立后代天台子孙“教演天台,行归净土”之修行方向,可谓不但大有功于天台,亦大有功于净土。……


        IP属地:辽宁4楼2025-02-01 12:33
        回复
          就大乘三位配判九品及十六观论言,知礼既以“后三观”(即“三辈九品观”)为前十三观之“增进观行”,且主张以“圆三位”(即圆教六即位中之名字、观行、相似)配判三辈九品;如此,不但推卝勫了唐·善导《观经四帖疏》以来,通认前十三观是“定善”、后三观是“散善”,及依三辈《经》文,分判上辈是大乘、中辈是小乘、下辈是造恶凡夫之定说;同时也巩固了自己一贯以“圆三观修十六门”及“圆顿教相”之主张和判释,且因之亦始足以吻合弥陀净土作为大乘琺卝门之意趣。


          IP属地:辽宁5楼2025-02-01 12:37
          回复
            (注:十六观本属观经主修观想内容,全是观境。而后三观,更是在得根本智基础上,来修后得智,即差别智。因为修第九观真裑观时,必须破事识,即第六识,方能观成,而见佛报身。观成他佛报身,破事识,根本智便可彰显。后面几观,便是主修后得智,观想成佛后的度生,众生根性不一,层次各异,故而须方便智慧来应对,这正是嗵卝过观想九品往生,来修差别智。这都是观想内容,绝非善导所判的“散善”。)


            IP属地:辽宁6楼2025-02-01 12:37
            回复
              (注:而善导把见佛三力全判作他力,更是根本错误。善导大师在《观念琺卝门》中判“见佛三力”皆为他力,为增上缘;自三心力则为“至诚心信心愿心”。而智者大师在相关著作中判“见佛三力”却与善导迥然不同。智者大师判三力中只“佛威神力”属他力,而另外二力“三昧力、本功德力”则属于念佛人自力。法然又依善导误判的“见佛往生三力”及众生“三心自力”之说,最终将凡夫往生的自力只归纳为“深信弥陀他力往生的至诚恳切之决定信心”这一条。最终才有兴起于法然发展于亲鸾的曰本本愿琺卝门。)


              IP属地:辽宁7楼2025-02-01 12:41
              回复
                (注:善导也有此类开示,若自三心力具足,一观成则观观成。我卝帼某些大德也有此类观点。其实,这是错误的。十六观次第而观,逐渐伏惑断惑,跨观行位相似位,尤其是九观前后,是必须破事识,方能观成。其实,法然就是破善导之说的例证。因法然三昧力只到观行位三四品,故只能见六观之前圣境,而不得更进,不见妙相。法然虽得念佛三昧,但事识未破,就算再“归诚”再“倾心”,不管佛力如何加持,如何增上,也不能见报佛身相,只能见丈六劣应身。详见《法然文钞》中<三昧发得记>一文。)


                IP属地:辽宁8楼2025-02-01 12:4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注:善导《观经四帖疏》分判上辈是大乘、中辈是小乘、下辈是造恶凡夫之定说。这也正是本愿琺卝门偏解善导,只求下品生,提倡纯他力往生,将菩提心也判作自力而拈除,近代其变种又别出心裁,辩解称发他力菩提心,即发别于通途因位菩提心,而发弥陀果觉菩提心,无论如何,他们就是主张不修不发自力菩提心。而《妙宗钞》秉承一贯,兼顾大小弥陀经,而释中辈小乘临终须回小向大,释下辈退菩提心得生,就是曾发过大乘菩提心,或今生或累世,后来退转了,否则,此人临终也决不能遇到善知识开示大乘法,一敎便信,皆有前因。印祖释下品生,也有“九品下三品虽未言及发菩提心……实具足菩提心矣”这类开示。而本愿琺卝门,更是偏解善导“下辈是造恶凡夫”,误以为直接以噁卝人身份往生,故而方有噁卝人当机,噁卝人更易生的极端观点……)


                  IP属地:辽宁9楼2025-02-01 12:44
                  回复
                    又,知礼主张必须依圆三位,而不约大小观行、善恶之业判九品者,盖彼认为净土行人,若能妙解大小观行、善恶之业,全修即性,一一具于四种净土,则不论善、恶业行,皆可作为往生净土之因。良以一切善法,若能回向,固是净土生因;即一切恶法,若能忏悔发愿,亦是净土生因;而且随其或俢卝善、或忏恶之功拲卝力浅深,莫不各历九品。由是,但以三位判定九品之高下,则不论任何行、业,或改不改,自可皆悉不滥。依此说法,不但打破一般世俗唯执善法是净土因之成见,且能相应天台“性具染恶”的圆宗思想。


                    IP属地:辽宁10楼2025-02-01 12:44
                    回复
                      再者,知礼复以九品阶位配修十六观行,从第一“落日观”,配对“下品下生”;第二“水观”,配对“下品中生”;乃至合“后四观”,配对“上品上生”。既从烦惑完全未伏之“名字即”,由观功愈进,境愈转明,而定慧则愈着,伏断则愈深,遂展转历五品第卝子之“观行即”,而至断尽内外尘沙之十信位“相似即”;其中,又随众生之根机、欲乐不同,而义开多途:或有“节节改观次第入品”者、或有“专修一观而历九品”者、乃至亦有“或改观境而超品位”者。知礼于《钞》中,均一一详为缕述;由是,净土宗之修证阶位,高下分明,丝毫不滥,而净土宗之敎卝仪义,遂更臻完备无缺。……


                      IP属地:辽宁11楼2025-02-01 12:47
                      回复
                        (平生业成,善导判不了,两种往生的极大差别,第一类决定往生自在往生,临终首日即可二力坐脱的,而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皆须临终后期,躺着念佛,甚至只能被助念……。差别何在?都是平生业成吗?九品往生,都算平生业成,怎么往生时的差别这么大呢?)


                        IP属地:辽宁12楼2025-02-01 12: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