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吧这倒不是起源的锅,起源本身就是写的早中期的故事,早期就是找不到太多的故事能写,编都不是很好编。像《三国演义》虽然着重刻画的对象在于曹刘,但是对孙这边也没有什么删减啊,反倒还把《江表传》《英雄记》《吴书》《世说新语》等史料和其他作品里能找到的故事都糅合进去了,只不过没有额外加多少戏罢了。三国演义本身篇幅就很长,孙这边戏份虽然占比低但是总量也不少了,你要从史料上找那也找不到更多戏份了,所以它前期就是找不到太多内容,总不能从野史和民间故事硬加,那可能就挨骂了。在诸侯讨董后赤壁前能写的可能就孙坚跨江击刘表,孙策挟死一将喝死一将,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小霸王怒斩于吉,还有中间夹杂的讨伐山越这些了,像孙权的很多高光戏,那都是赤壁之战和之后发生的,你没办法弄到前面。你要说自己加原创戏,那搞不好就弄巧成拙成新三国那样了,新三国在加戏这方面就非常失败,属于反面典型,他想尊曹贬刘,他贬刘倒是贬成了(不过形象也是塑造的非常失败),但是曹却没有尊起来。曹操本身就是有争议的人物,有争议就代表他并非纯反面形象,他是有闪光点和人格魅力的,包括在三国演义里,你也能看出来三家主公里,最有智慧话题最多的就是曹操。你想着重塑造他,我还是那句话按照三国演义来就行了,三国演义也给曹操加了不少戏,足够拍的,三国演义篇幅很长,像老三国都没有拍全,就更别说新三国了,想加那可以加的太多了。你想把他塑造成纯正面形象,那也完全可以忽略他的黑点,着重去拍那些闪光点,对三国演义和历史上的记载取舍一下就可以了。新三国问题就是放着三国演义和历史上曹操那么多闪光点不去拍,反倒把黑点当成闪光点,还胡乱加戏,就比如他想体现曹操随性洒脱,他就让曹操走到那就在那随地大小便,一整部戏不知道拍了多少次“魏武挥鞭”,这就是功力问题,你想体现他洒脱,三国演义就能很好地体现啊,在赤壁战败后,他在逃亡的路上,仍然能放声大笑,嘲讽对手,这叫洒脱,你随地大小便,只能体现这个人没有素质,对别人不尊重。所以说随便加戏就容易造成这种下场,他想尊曹贬刘,结果曹操的形象反倒不如尊刘贬曹的三国演义。
说的有点多了,回到起源这边,能看出来负责剧情是真不知道怎么给孙家加戏了,他也不敢乱加,不然搞不好就要挨骂,所以也只能这样了,他要想塑造孙家,那也只能等后半部去写孙权周瑜吕蒙陆逊等人的高光了,所以我觉得吧真不能怪他,能做到不随便加就不错了。要我说的,如果要做一部三国题材的作品,又想写前期,又想着重塑造东吴,那可能只能从太史慈入手,以太史慈为主视角去编故事,这样等太史慈死后,视角也能自然地转换给其他人。但是起源毕竟不是以东吴为主去塑造的,它要说的是原创的主角和其他人的故事,那就不能这么写了。

说的有点多了,回到起源这边,能看出来负责剧情是真不知道怎么给孙家加戏了,他也不敢乱加,不然搞不好就要挨骂,所以也只能这样了,他要想塑造孙家,那也只能等后半部去写孙权周瑜吕蒙陆逊等人的高光了,所以我觉得吧真不能怪他,能做到不随便加就不错了。要我说的,如果要做一部三国题材的作品,又想写前期,又想着重塑造东吴,那可能只能从太史慈入手,以太史慈为主视角去编故事,这样等太史慈死后,视角也能自然地转换给其他人。但是起源毕竟不是以东吴为主去塑造的,它要说的是原创的主角和其他人的故事,那就不能这么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