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一共七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河伯和海若的对话,占了一半的篇幅。这个对话七问七答,有点佛学经典里《楞严经》“七处征心”的意味。七处征心,是破妄显真。什么是真心,这个是不能说的,一说即妄,所以这个真要通过破妄来显现。
河伯和海若的七问七答,也有这个意思。庄子的思想核心是齐物,齐物是一个大概的说法,齐物怎么理解,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对话找到一些门径。这七问七答,是层层递进的,可以看作是一个认识的进路。所以《秋水》一篇对于理解道家、理解庄子很有价值。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小,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这是第一次的问答。这次问答的重点,在于破“自是”。破“自是”,就是要你不要自以为是。我们一般人都是自以为是的,所谓“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但人们的自以为是,并不是没来由的。这个来由,就是“拘于虚”、“笃于时”、“束于教”。拘、笃、束,是局限、束缚的意思。所以我们平常所说的是非,都是在一个时间、空间、教条的框框里说是非,都是在一个范围内才成立的。
庄子破自是,这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他承认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是非。河伯之于百川,海若之于河伯,都可以说大。这个是非,庄子并不否认。庄子否认的,是你这个大不是永远大。这是庄子的第二个意思。如果超出了这个一定范围,是不永远是,非也不永远非。你说海大,他“春秋不变,水旱不知”,但大海和天地比,就像小石小木在大山里一样。
所以,我们在讲一个道理的时候,要考虑到他的范围。要明白,你讲这个道理,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内,才有效。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这是把这个破“自是”的道理,往下落,落到人事上讲是非。河伯和海若的七问七答里,都有这样的情形。人比万物,犹如马之一毛。那么三王五帝的功绩,志士仁人的忧劳,也不过是毫末一样的事业。既是毫末的事业,那你的争让忧劳,就不要超出这个毫末的范围,不要夸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