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知政事设置的起因和由来。
长期以来关于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置的研究,有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参知政事是分宰相之权,另一种观点认为参知政事就是宰相的副手,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参知政事有时夺宰相之权,有时受制于宰相,二者是一种制衡关系。这三种观点都是从宋朝某一时段参知政事的职权演变进行研究,而要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还须从整个宋朝参知政事的设置由来,及其职权演变的过程来考察。
关于北宋设置参知政事,《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六八~~一之六九是这样记载的:“(乾德二年)四月,以枢密直学士、尚书兵部侍郎薛居正、兵部侍郎吕余庆并本官参知政事。先是已命赵普为相,将用居正等为之副,既而难其名称,召翰林承旨陶榖门(问),“下丞相一等者有何官?”对曰:“唐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故以命之。仍令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止令就宣徽使厅上视事,殿庭别设博位,於宰相后,敕尾书衔降宰相数字,月俸杂给皆半之。盖帝意未欲令居正等名位与普齐也。”
此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
1 、宋太祖与陶榖的对话,《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职官志等俱载,清楚地表明宋太祖“欲为赵普置副”,“朝廷欲用薛居正、吕余庆同政”,又不想一下子让薛居正等升迁为宰相,所以当时宋太祖感到“难其名称”,问“下丞相一等者何官”,陶榖出主意对以“参知政事”,“太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可见,最初参知政事就是宰相的副手。
2 、从初设参知政事的权限、待遇看,也是“下宰相一等”,在权限上“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即不作政事的最后决策,在礼遇上“敕尾书衔降宰相数字,月俸杂给皆半之”。很明显,参知政事一职的设置从一开始就没有分宰相赵普之权的用意,更谈不上对宰相“防察之”,诚如史臣所云“盖上意未欲令居正等与普齐也”。
认为参知政事的设置就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这种观点殆源起北宋时钱若水等所修的《太宗实录》。
“赵普在相位几十年,独断政事,太祖疑其专恣,欲用薛居正、吕余庆为相,普恶其与已同列,但令参知政事於宣徽厅赴上,位在丞相后,但奉行制书,不得预奏事,以明其异等。中书印唯宰相知,事无大小,尽决於普。居正等恐栗备位而已。太祖患之,会为赵玭所诉,卢多逊又旦夕攻之,雷有隣讼中书不法事,太祖因令居正等知印押班,以分普权。”
这段记载不确处甚多:
(1) 赵普任宰相在乾德二年正月,至开宝六年八月罢相,才九年多时间,(1)哪来的“在相位几十年”。
(2) 赵普任相,“上视如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2)不存在“太祖疑其专恣”。
(3)“赵普恶其与己同列,但令参知政事於宣徽厅赴上”云云,这是皇帝的权力,不是宰相赵普想办就能办到的。
(4)有一点是对的,就是最初的参知政事仅是备位而已,换句话说,参知政事仅是官员升迁的一个职位。
(5)“以分普权”,这大概就是参知政事分宰相之权说的由来。
南宋的王栐在《燕翼诒谋录》卷一中这样记载:
“太祖皇帝以赵普专权,欲置副贰以防察之。问陶榖以下丞相一等为何官?榖以参知政事、参知机务对。乾德二年四月乙丑,乃以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此官之设几于宰相之属。其后至道元年四月戊子更制,令升政事堂,知印、押班一同宰相,仍合班为一。其后为相者渐多,而参政之权渐轻,不得有所可否矣。”
长期以来关于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置的研究,有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参知政事是分宰相之权,另一种观点认为参知政事就是宰相的副手,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参知政事有时夺宰相之权,有时受制于宰相,二者是一种制衡关系。这三种观点都是从宋朝某一时段参知政事的职权演变进行研究,而要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还须从整个宋朝参知政事的设置由来,及其职权演变的过程来考察。
关于北宋设置参知政事,《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六八~~一之六九是这样记载的:“(乾德二年)四月,以枢密直学士、尚书兵部侍郎薛居正、兵部侍郎吕余庆并本官参知政事。先是已命赵普为相,将用居正等为之副,既而难其名称,召翰林承旨陶榖门(问),“下丞相一等者有何官?”对曰:“唐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故以命之。仍令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止令就宣徽使厅上视事,殿庭别设博位,於宰相后,敕尾书衔降宰相数字,月俸杂给皆半之。盖帝意未欲令居正等名位与普齐也。”
此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
1 、宋太祖与陶榖的对话,《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职官志等俱载,清楚地表明宋太祖“欲为赵普置副”,“朝廷欲用薛居正、吕余庆同政”,又不想一下子让薛居正等升迁为宰相,所以当时宋太祖感到“难其名称”,问“下丞相一等者何官”,陶榖出主意对以“参知政事”,“太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可见,最初参知政事就是宰相的副手。
2 、从初设参知政事的权限、待遇看,也是“下宰相一等”,在权限上“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即不作政事的最后决策,在礼遇上“敕尾书衔降宰相数字,月俸杂给皆半之”。很明显,参知政事一职的设置从一开始就没有分宰相赵普之权的用意,更谈不上对宰相“防察之”,诚如史臣所云“盖上意未欲令居正等与普齐也”。
认为参知政事的设置就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这种观点殆源起北宋时钱若水等所修的《太宗实录》。
“赵普在相位几十年,独断政事,太祖疑其专恣,欲用薛居正、吕余庆为相,普恶其与已同列,但令参知政事於宣徽厅赴上,位在丞相后,但奉行制书,不得预奏事,以明其异等。中书印唯宰相知,事无大小,尽决於普。居正等恐栗备位而已。太祖患之,会为赵玭所诉,卢多逊又旦夕攻之,雷有隣讼中书不法事,太祖因令居正等知印押班,以分普权。”
这段记载不确处甚多:
(1) 赵普任宰相在乾德二年正月,至开宝六年八月罢相,才九年多时间,(1)哪来的“在相位几十年”。
(2) 赵普任相,“上视如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2)不存在“太祖疑其专恣”。
(3)“赵普恶其与己同列,但令参知政事於宣徽厅赴上”云云,这是皇帝的权力,不是宰相赵普想办就能办到的。
(4)有一点是对的,就是最初的参知政事仅是备位而已,换句话说,参知政事仅是官员升迁的一个职位。
(5)“以分普权”,这大概就是参知政事分宰相之权说的由来。
南宋的王栐在《燕翼诒谋录》卷一中这样记载:
“太祖皇帝以赵普专权,欲置副贰以防察之。问陶榖以下丞相一等为何官?榖以参知政事、参知机务对。乾德二年四月乙丑,乃以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此官之设几于宰相之属。其后至道元年四月戊子更制,令升政事堂,知印、押班一同宰相,仍合班为一。其后为相者渐多,而参政之权渐轻,不得有所可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