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吧 关注:7,993贴子:120,423
  • 4回复贴,共1

宋代参知政事研究述略——兼论参知政事与宰相的关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0-11-24 15:45回复
    一)参知政事设置的起因和由来。
          长期以来关于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置的研究,有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参知政事是分宰相之权,另一种观点认为参知政事就是宰相的副手,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参知政事有时夺宰相之权,有时受制于宰相,二者是一种制衡关系。这三种观点都是从宋朝某一时段参知政事的职权演变进行研究,而要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还须从整个宋朝参知政事的设置由来,及其职权演变的过程来考察。
          关于北宋设置参知政事,《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六八~~一之六九是这样记载的:“(乾德二年)四月,以枢密直学士、尚书兵部侍郎薛居正、兵部侍郎吕余庆并本官参知政事。先是已命赵普为相,将用居正等为之副,既而难其名称,召翰林承旨陶榖门(问),“下丞相一等者有何官?”对曰:“唐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故以命之。仍令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止令就宣徽使厅上视事,殿庭别设博位,於宰相后,敕尾书衔降宰相数字,月俸杂给皆半之。盖帝意未欲令居正等名位与普齐也。”
          此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
          1 、宋太祖与陶榖的对话,《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职官志等俱载,清楚地表明宋太祖“欲为赵普置副”,“朝廷欲用薛居正、吕余庆同政”,又不想一下子让薛居正等升迁为宰相,所以当时宋太祖感到“难其名称”,问“下丞相一等者何官”,陶榖出主意对以“参知政事”,“太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可见,最初参知政事就是宰相的副手。
          2 、从初设参知政事的权限、待遇看,也是“下宰相一等”,在权限上“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即不作政事的最后决策,在礼遇上“敕尾书衔降宰相数字,月俸杂给皆半之”。很明显,参知政事一职的设置从一开始就没有分宰相赵普之权的用意,更谈不上对宰相“防察之”,诚如史臣所云“盖上意未欲令居正等与普齐也”。  
          认为参知政事的设置就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这种观点殆源起北宋时钱若水等所修的《太宗实录》。
          “赵普在相位几十年,独断政事,太祖疑其专恣,欲用薛居正、吕余庆为相,普恶其与已同列,但令参知政事於宣徽厅赴上,位在丞相后,但奉行制书,不得预奏事,以明其异等。中书印唯宰相知,事无大小,尽决於普。居正等恐栗备位而已。太祖患之,会为赵玭所诉,卢多逊又旦夕攻之,雷有隣讼中书不法事,太祖因令居正等知印押班,以分普权。”
          这段记载不确处甚多:
          (1) 赵普任宰相在乾德二年正月,至开宝六年八月罢相,才九年多时间,(1)哪来的“在相位几十年”。
          (2) 赵普任相,“上视如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2)不存在“太祖疑其专恣”。
          (3)“赵普恶其与己同列,但令参知政事於宣徽厅赴上”云云,这是皇帝的权力,不是宰相赵普想办就能办到的。
          (4)有一点是对的,就是最初的参知政事仅是备位而已,换句话说,参知政事仅是官员升迁的一个职位。
          (5)“以分普权”,这大概就是参知政事分宰相之权说的由来。
          南宋的王栐在《燕翼诒谋录》卷一中这样记载:
          “太祖皇帝以赵普专权,欲置副贰以防察之。问陶榖以下丞相一等为何官?榖以参知政事、参知机务对。乾德二年四月乙丑,乃以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此官之设几于宰相之属。其后至道元年四月戊子更制,令升政事堂,知印、押班一同宰相,仍合班为一。其后为相者渐多,而参政之权渐轻,不得有所可否矣。”
    


    2楼2010-11-24 15:45
    回复
      2025-08-19 06:06: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宰相与参知政事的关系。
            如果说设参知政事是分宰相之权,对宰相“防察之”,那么,无论是宰相还是参知政事不会不对宋太祖设此官之意心知肚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必然是互相提防,互相猜忌,互相攻讦,互相倾轧,但史实并非如此。
      翻检《宋史》诸传、《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籍,可以发现参知政事与宰相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几种类型:
            1.宰相与参知政事的关系为长官(官长)与属官的关系。
            真宗时,寇准为宰相,丁谓为参知政事,“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 (46)秦桧任宰相,翟汝文任参知政事,秦桧“面劾汝文专擅。右司谏方孟卿因奏汝文与长官立异” (47)。上述二引,很清楚的表明,无论是宰相自谓,还是在他官眼里,宰相就是长官(官长),而参知政事就是属官,参知政事必须与宰相保持一致,否则就是“与长官立异”。同时,这两个事例,一个发生在北宋,一个发生在南宋,可以说贯穿整个宋朝,宰相和参知政事的关系就是长官和属官的关系,这是一个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其他任何的关系都是从属于这一基本关系的。
            2、参知政事对宰相的关系是谨奉之、事之甚谨的关系。
            真宗大中祥符九年,王旦任宰相,陈彭年、王曾、张知白为参知政事,“同在中书,尝乘间谓旦曰‘曾等拔擢至此,公之力也,愿有所裨益。’”真宗甚至对王曾等人说“自东封后,朕谕令小事一面专行,卿等当谨奉之。” (48) 参知政事对宰相当谨奉之,这应该是二者关系的一种基调。
            真宗时,寇准为宰相,“丁谓出准门至参政,事准甚谨。” (49)张洎任参知政事,寇准所荐,“事一决于准,无所预,专修《时政记》”。(50) 仁宗时,王曾为宰相,“吕夷简参知政事,事曾谨甚,曾力荐为相。” (51)
            这是因为
            3、参知政事多为宰相荐引。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说过“自来参知政事多宰相所引,惟宰相得议事,参知政事唯诺而已。”(52)史实也确是如此。
            太祖时,“赵普忌(窦)仪刚直,遽引薛居正及吕余庆参知政事。” (53)
      太宗时,吕蒙正为宰相,“(温)仲舒黜废累年,蒙正居中书,极力援引,” (54)任参知政事。
            仁宗时,“参知政事范仲淹去位,帝问宰相章得象,谁可代仲淹者,得象荐宋祁。” (55)
            南宋高宗时“自(秦)桧再居相位,每荐执政,必选世无名誉、柔佞易制者。” (56) “(范)同始赞和议,为(秦)桧所引,” (57)任参知政事。“自其独相,至死之日,易执政二十八人,皆世无一誉。”朱胜非任宰相,“徐俯罢丅参政,胜非荐胡松年。” (58)
            宁宗时,权相韩侂胄“权势震天下,其亲幸者由禁从不一二岁至宰辅。” (59)
            理宗时丞相史弥远“所用非亲即故,执政择易制之人。” (60)
            贾似道任宰相,“吏抱文书就第署,大小朝政,一切决於馆客廖莹中、堂吏翁应龙,宰执充位署纸尾而已。” (61)
            也正因为如此
            4、参知政事多为宰相廽护。
            首任参知政事之一的吕余庆,“会赵普忤旨,左右争倾普,余庆独辨明之,太祖意稍解”。(62)
            仁宗即位初,宰相丁谓罢丅,参知政事任中正“素与丁谓善,谓且贬,左右莫敢言者,中正独营救谓。” (63)仁宗天圣年间,吕夷简为宰相,祥符知县陈诂因为治县严急,遭下吏陷害,太后震怒,因陈诂“连吕夷简亲,执政以嫌不敢办。” (64)  
      


      5楼2010-11-24 15:46
      回复
        副相


        6楼2010-12-14 16:29
        回复


          7楼2012-12-23 20: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