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和他的故事已经在我心里埋藏十五年了。
1995年深秋那天晚饭过后,我去朋友家办事,走进城东那栋外表有些破旧不堪的红砖楼房,在一楼楼道里,一个穿着蓝色短裤、白色背心,看上去也就是五六岁的小男孩,坐在楼道的台阶上,手托右腮,靠着楼梯扶手睡意正浓。然而,他每睡片刻,头就从托腮的手上滑离。他调整好姿态接着睡......就这样一直反复着那个难忘的动作。当时,我很是纳闷,心想:那家家长这么不负责任,这么冷的天,让孩子穿的这么单薄,这么晚了还让他一人在楼道里逗留?
正当我为眼前的情景感到蹊跷的时候,小孩所在旁边的住户的门开了。借着开门声,头顶声控灯像萤火虫一样地亮了。我顺着微弱的灯光望去,一个头发发白、身体佝偻的老妇走了出来。从老妇嘴里得知,小孩是对门家的。孩子的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在纺织厂上班。因为收入低,也没有请保姆。孩子每天从幼儿园回来后,经常加班的妈妈有时就将他带到车间去。这天很可能是妈妈在加班前把孩子哄着了,将他一人放在家里了。后来大概是孩子醒了,出来玩忘记带钥匙了,只能在楼道里等待着妈妈下班了。
老妇讲了很多关于小男孩及他家的故事。小男孩的爸妈都是农村的。二十来岁进城创业,日子虽说不算富庶,但是他们很有上进心,为了美好的生活不断打拼着。虽说因为工作忙,疏忽了对孩子的关照,可小孩很懂事,不但从没惹过事儿,学习也很用功,会讲很多故事。
我和老妇聊天时,小孩的头再次从托腮的手上滑离。这次滑离让小孩睡意全无,稚嫩的身躯因天寒有些颤抖。然而,他很快意识到了什么,立马站立起来,用陌生的眼神打量着我。我朝他微笑,他问我是哪里来的人......我们很快形成了默契,我是试探着问:“听说你会讲故事?”
小孩点点头,说:“你想听吗?”
“嗯!”
小孩见我很诚恳,就说:“我给你讲个《狐狸和猴子》的故事吧!”我欣然同意。
他的故事开始了:有一条河的中央有一个小洲,洲上长着一株桃树,树上结满了桃子。
狐狸想吃桃子,可是过不了河。
猴子想吃桃子,也过不了河。
狐狸便和猴子商量,一同设法架桥过去,摘下桃子,各分一半。
狐狸和猴子一同花了很大力气,去扛了一根木头来,从这边架到河的小洲上,成了一座独木桥。
这座桥太狭了,两个不能同时走,只能一个一个过去。
狐狸对猴子说:“让我先过去,你再过去吧!”
狐狸走过去了。黑心的狐狸想独自一个吃桃子,便故意把木头推到河中去了。
接着,狐狸哈哈笑起来,说:
“猴子,请你回去吧,你没有口福吃桃子!”
猴子非常生气,可是它也马上笑起来说:
“哈哈!你能够吃到桃子,可是你永远回不来啦!”
狐狸听了非常着急,没有办法,只好苦苦哀求猴子:
“猴子,我们是好朋友,请你替我想个法子让我回去吧!”
猴子连一句话也不回,就自走了。
小孩讲完这个故事,还说:“我可不想交狐狸那样的朋友!”
我说:“我不是狐狸那样的人,你愿意和我交朋友吗?”
就在小孩笑了,似乎同意和我交朋友的时候,他母亲下班回来了。但是,小孩却没有回家的念头,并邀请我以后还来听他讲故事。我点了点头。
似乎我们有缘。几天过后,我途径小孩居住的那个地方。正在院子玩耍的小孩跑了过来,问:“叔叔,你是来听我讲故事的吗?”
我此时撒了个善意的谎言:“是啊,你今天给我讲什么呢?”
“那我就给你讲《三个人爬山》的故事吧。”
他津津有味地说:有那么三个人,共同去爬一座很高很高的山。 那第一个人,喜欢爬一步回头看一步。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相当看重自己的成绩,所以他随时都想知道自己究竟已经爬到什么地方啦。这样,他爬了一段,觉得的确已经很高了,心里想道:“大概离山顶也差不多了罢。”就仰起头来向上看看,可是山顶简直看都还看不见呢。这个人忽然觉得很无聊,好像自己是在做些毫无意思的事情。他说:“我爬了这半天,还是在山脚,那么我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山顶呀?既然如此,我又爬它干么!不如及早回头罢。”所以他就回头下山了。
那第二个人,可是一口气就爬到了半山;这真是不容易的,不但别人羡慕他,就是他自己也有点惊讶自己会爬得这样快。所以他就坐了下来,向下半山看看,也向上半山看看,心里着实有些满意。他说:“乖乖,老子一下子就爬到了半山!总还算得不错罢。然而老子已经爬得这样多了,也够辛苦的;说到功绩,老子自估了一下,也不能算少。那么,这以后的一半山,老子就是要你们用小轿子来抬,也不算过份罢。这点资格,老子是应该有的。”这话并非开玩笑,他是真的这样想,并且这样做了,所以他老坐着休息,等人家用小轿子去抬了他上山顶。可惜的,似乎并未有人去抬他;假如他自己没有上山去或下山来,也许他今天都还坐在那儿等呢。
只有那第三个人,似乎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大概因为他是平常人罢,他觉得爬山可并不是那么容易,然而也并不太艰难,而以为别人能够爬,他也就能够爬,所以不必把自己看得一无用处,也不必忽然又把自己看得如何如何地了不起。这样,我们看见,他只是一步一步地爬上去,也就一步一步地接近那山顶;而最后,他可真的爬上了山顶了......
后来,我经常体会《三个人爬山》故事中的道理。直到如今,事业小有所成的我,依然没有忘却小男孩和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