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武汉的换乘是各大城市中最友好的,基本都是长线,尽量确保少换乘,所以系数低。
打个比方,武汉7号线,这放在别的城市,比如北京,要算三条线了,7号线,黄陂线,纸坊线。 类似于北京9号线北接昌平线,南接房山线,然后三线合起来叫9号线,从昌平坐到房山只算一个客流。武汉就是从黄陂坐到纸坊,80公里只算一个客流。
此外2号线接机场线,从机场坐到光谷要接近2个小时,也只算一个客流; 4号线接蔡甸线,从武汉站坐到蔡甸,接近2个小时,也就算一个客流。
当然以上都是大小交路开行,而且武汉客流我估计是按最少换乘统计的,这样对客流数据不好看,但又不影响票款收入。从黄陂坐到纸坊,算一个客流,但票价估计十几块吧。
反观别的城市,长沙那种换乘计算,我就不说什么了,但这有啥用?又增加不了票款收入,就为了一个数字; 就说其他城市,比如深圳,2号线和8号线其实是一条线,但他一定要叫2号线8号线;很奇怪,是不是坐一次就算两个客流了?
再比如西安1号线和9号线看线路图,完全可以合并为一条线,首尾相接嘛。开大小交路不就行了,如果合并的话,对乘客很友好,减少了换乘,是好事,也不会降低票款收入和周转量,进站量; 只是客流量会降。
所以,我觉得换乘系数低是好事,旅客的体验感会更好,换乘少,也是设计者智慧的体现。 而那种要换乘三四次的只能说规划的不好。
至于客流量,我觉得没啥意义,关键是进站量和周转量。一个反映乘坐地铁的乘客数量,一个反映平均乘距
打个比方,武汉7号线,这放在别的城市,比如北京,要算三条线了,7号线,黄陂线,纸坊线。 类似于北京9号线北接昌平线,南接房山线,然后三线合起来叫9号线,从昌平坐到房山只算一个客流。武汉就是从黄陂坐到纸坊,80公里只算一个客流。
此外2号线接机场线,从机场坐到光谷要接近2个小时,也只算一个客流; 4号线接蔡甸线,从武汉站坐到蔡甸,接近2个小时,也就算一个客流。
当然以上都是大小交路开行,而且武汉客流我估计是按最少换乘统计的,这样对客流数据不好看,但又不影响票款收入。从黄陂坐到纸坊,算一个客流,但票价估计十几块吧。
反观别的城市,长沙那种换乘计算,我就不说什么了,但这有啥用?又增加不了票款收入,就为了一个数字; 就说其他城市,比如深圳,2号线和8号线其实是一条线,但他一定要叫2号线8号线;很奇怪,是不是坐一次就算两个客流了?
再比如西安1号线和9号线看线路图,完全可以合并为一条线,首尾相接嘛。开大小交路不就行了,如果合并的话,对乘客很友好,减少了换乘,是好事,也不会降低票款收入和周转量,进站量; 只是客流量会降。
所以,我觉得换乘系数低是好事,旅客的体验感会更好,换乘少,也是设计者智慧的体现。 而那种要换乘三四次的只能说规划的不好。
至于客流量,我觉得没啥意义,关键是进站量和周转量。一个反映乘坐地铁的乘客数量,一个反映平均乘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