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晦涩难懂,不仅现代人这么认为,古人也有此感觉,针对“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句话,唐朝白居易就曾写了一首打油诗调侃老子:“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既然知者不言,老子为何著五千文,岂非自相矛盾?诸多此类还有很多。因此,现代人读不懂《道德经》,也没什么丢脸的,毕竟古代顶尖学者也很迷惑;相反,如果有大师高调宣称已经读懂《道德经》,几乎可以肯定是在忽悠。
古代顶尖学者之所以也读不通《道德经》,不是学识与智慧不够,而是因为《道德经》不少地方已被篡改过了,变得面目全非,局部与整体本意无法统一。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初汉墓中,考古专家出土28种帛书,大约共计12万字,包括《周易》、《导引图》、《五十二病方》、《道德经》等。其中,相比于传世本《道德经》,帛书版《道德经》五千余字,大约300多句话,被改动的大约有700处,造成不少句子牵强附会、难以理解或根本错误,这种情况下没有谁还能真正读懂《道德经》。
那么,究竟是谁、出于什么目的篡改了《道德经》呢?通过两版《道德经》中的一个字的变化,可以确定是儒家别有用心,篡改了《道德经》,使其思想变得更符合儒家要求。
通过对比帛书本与传世本,《道德经》被改动之处大致可以归类为三种,即避讳而改、精简而改与别有用心的篡改。
《道德经·五十六章》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其实本来叫“知者弗言,言者弗知”,之所以从“弗”改为“不”,是为了避讳汉昭帝刘弗陵。但如此改动之后,意思却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弗”有“不”之意,但“弗”之本义是矫正,缠束一物使之矫正不弯,因此“弗言”本意不是不说,而是不轻易说出口,“道”之本义无法用语言说清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道德经》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帛书版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一句话既涉及到了精简文字,将“也”字去掉了,又涉及到避讳,将“恒”字改为“常”字。“恒”是用无断绝,“常”可中断接续,两字意思大相径庭。
除此之外,还有将刘邦之“邦”改为“国”、刘启之“启”改为“开”等,因避讳帝名改动了100多处,对老子思想的传承无疑是一场灾难。
第二类属于精简文字的改动,这些改动看似无关大局,但实则也改变了老子思想的本义。
帛书本《道篇》第一句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与我们熟知的“道可道,非常道”相比,语气与意思明显略有区别。
帛书本中是“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古人将“之”字去掉,变成了“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去掉一个语气助词“之”字,看似无关紧要,但传世本就变成了阴阳相生相克的论调,有无相生、长短相形等,彼此相生相克。而加了“之”字时,就成了有无的先后问题,“有”由“无”而生,无为有之根本的哲学方法论,这一思想也与后文能够呼应。
古人作书,每一个字往往都别有深意,春秋时代更是如此,这些语气助词看似可以精简,实则却可能改变本意,让后人无法体会到老子的真正思想。
第三类属于别有用心的篡改,为了某种政治目的或学说目的。其中,改“今”为“古”,证实儒家果然篡改了道德经。
对比两版道德经,被特意篡改之处很多,比如“水善利万物而有争”被改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五色使人目明”改为“五色使人目盲”,“玄之有玄”改为“玄之又玄”,“以顺众父”改为“以阅众甫”,“大器免成”(不需要干预,顺其自然成才)改为“大器晚成”……类似篡改之处还有很多,笔者就不一一列举。这些改动很难肯定说是儒家所为,而以下这个字的改动,可以肯定是儒家所为。
传世《道德经》第十四章最后一句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帛书本却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很简单,即以古时的圣贤之道(帛书本:以今天的圣贤之道)来治理国家,这就是所说的以道治国。
一个是“执古之道”,一个是“执今之道”,而“今”与“古”文字差别很大,必然不会是无心之改,那么古人为何特意将“今”改为了“古”?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儒家为了让《道德经》符合自身学说,于是别有用心地进行了篡改。
古代顶尖学者之所以也读不通《道德经》,不是学识与智慧不够,而是因为《道德经》不少地方已被篡改过了,变得面目全非,局部与整体本意无法统一。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初汉墓中,考古专家出土28种帛书,大约共计12万字,包括《周易》、《导引图》、《五十二病方》、《道德经》等。其中,相比于传世本《道德经》,帛书版《道德经》五千余字,大约300多句话,被改动的大约有700处,造成不少句子牵强附会、难以理解或根本错误,这种情况下没有谁还能真正读懂《道德经》。
那么,究竟是谁、出于什么目的篡改了《道德经》呢?通过两版《道德经》中的一个字的变化,可以确定是儒家别有用心,篡改了《道德经》,使其思想变得更符合儒家要求。
通过对比帛书本与传世本,《道德经》被改动之处大致可以归类为三种,即避讳而改、精简而改与别有用心的篡改。
《道德经·五十六章》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其实本来叫“知者弗言,言者弗知”,之所以从“弗”改为“不”,是为了避讳汉昭帝刘弗陵。但如此改动之后,意思却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弗”有“不”之意,但“弗”之本义是矫正,缠束一物使之矫正不弯,因此“弗言”本意不是不说,而是不轻易说出口,“道”之本义无法用语言说清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道德经》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帛书版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一句话既涉及到了精简文字,将“也”字去掉了,又涉及到避讳,将“恒”字改为“常”字。“恒”是用无断绝,“常”可中断接续,两字意思大相径庭。
除此之外,还有将刘邦之“邦”改为“国”、刘启之“启”改为“开”等,因避讳帝名改动了100多处,对老子思想的传承无疑是一场灾难。
第二类属于精简文字的改动,这些改动看似无关大局,但实则也改变了老子思想的本义。
帛书本《道篇》第一句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与我们熟知的“道可道,非常道”相比,语气与意思明显略有区别。
帛书本中是“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古人将“之”字去掉,变成了“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去掉一个语气助词“之”字,看似无关紧要,但传世本就变成了阴阳相生相克的论调,有无相生、长短相形等,彼此相生相克。而加了“之”字时,就成了有无的先后问题,“有”由“无”而生,无为有之根本的哲学方法论,这一思想也与后文能够呼应。
古人作书,每一个字往往都别有深意,春秋时代更是如此,这些语气助词看似可以精简,实则却可能改变本意,让后人无法体会到老子的真正思想。
第三类属于别有用心的篡改,为了某种政治目的或学说目的。其中,改“今”为“古”,证实儒家果然篡改了道德经。
对比两版道德经,被特意篡改之处很多,比如“水善利万物而有争”被改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五色使人目明”改为“五色使人目盲”,“玄之有玄”改为“玄之又玄”,“以顺众父”改为“以阅众甫”,“大器免成”(不需要干预,顺其自然成才)改为“大器晚成”……类似篡改之处还有很多,笔者就不一一列举。这些改动很难肯定说是儒家所为,而以下这个字的改动,可以肯定是儒家所为。
传世《道德经》第十四章最后一句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帛书本却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很简单,即以古时的圣贤之道(帛书本:以今天的圣贤之道)来治理国家,这就是所说的以道治国。
一个是“执古之道”,一个是“执今之道”,而“今”与“古”文字差别很大,必然不会是无心之改,那么古人为何特意将“今”改为了“古”?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儒家为了让《道德经》符合自身学说,于是别有用心地进行了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