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北京中医学院首届学生毕业,总结教学得失,陈慎吾、李重人、于道济、秦伯未、任应秋五位教授上书卫生部:“对修定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这就是著名的“五老上书”。“五老上书”提出“中医学院是培养高级中医师的殿堂”。
正常来讲,如今各中医药院校成立近70年了,作为中医教育体系培养中医人才的主体,随着时间的增加,中医教学经验的累积,改进,优化,培养中医人才专业度应当说越来越随心应手了,其教育成果,尤其是近些年培养的应届毕业生都是中医高手,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就连杨门的烧火丫鬟杨排风也是武艺超群……所以很多尤其是入学前和大一的中医学生,认为自己上了中医药大学,能像古代上山学艺一样,学满三年五载的,毕业之时就能学会中医,有能够治各种疾病的中医本领。这种想法并非不现实,不仅古代,就是在民国时候,无论师承,还是中医院校,五年时间,确实能培养中医人才出来。
如举一个民国时期中医师承5年出师的小案例:
1929年吕炳奎15岁高小毕业后,在家人的支持下,拜嘉定名医汪志仁为师,汪志仁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吕炳奎天资聪颖,又踏实肯学,汪志仁甚是喜欢,将所学倾囊相授。吕炳奎白天抄经方,认识药材,学把脉,晚上苦读医书,经过4年的刻苦学习,打下坚实的中医基础。1933年19岁跟随恩师坐堂,开始学着为病人把脉开方。一年后,1934年吕炳奎20岁学有所成,便辞别恩师,正式挂牌行医。
【汪志仁、吕炳奎】:《嘉定县志》里都可以找到。
至于民国院校教育成果:朱良春,秦伯未等等即是。
民国时期满打满算才37年,况且民国还是各种乱世横行的时代,远不如现在,确也能培养出中医人才。
如孔伯华,施今墨在1929年左右各自建立的中医学校,仅存十几二十来年时间,应该也是五年一届,培养出不少中医人才,这个自己去查都是公认的。无愧于是培养高级中医师的殿堂的称号。
目前:五老上书的塑像竖立在北中医的校园之内,现如今只是摆设,陈列品而已。他的历史内容,历史意义却没有鞭策,警醒更多如今的北中医师生……
正常来讲,如今各中医药院校成立近70年了,作为中医教育体系培养中医人才的主体,随着时间的增加,中医教学经验的累积,改进,优化,培养中医人才专业度应当说越来越随心应手了,其教育成果,尤其是近些年培养的应届毕业生都是中医高手,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就连杨门的烧火丫鬟杨排风也是武艺超群……所以很多尤其是入学前和大一的中医学生,认为自己上了中医药大学,能像古代上山学艺一样,学满三年五载的,毕业之时就能学会中医,有能够治各种疾病的中医本领。这种想法并非不现实,不仅古代,就是在民国时候,无论师承,还是中医院校,五年时间,确实能培养中医人才出来。
如举一个民国时期中医师承5年出师的小案例:
1929年吕炳奎15岁高小毕业后,在家人的支持下,拜嘉定名医汪志仁为师,汪志仁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吕炳奎天资聪颖,又踏实肯学,汪志仁甚是喜欢,将所学倾囊相授。吕炳奎白天抄经方,认识药材,学把脉,晚上苦读医书,经过4年的刻苦学习,打下坚实的中医基础。1933年19岁跟随恩师坐堂,开始学着为病人把脉开方。一年后,1934年吕炳奎20岁学有所成,便辞别恩师,正式挂牌行医。
【汪志仁、吕炳奎】:《嘉定县志》里都可以找到。
至于民国院校教育成果:朱良春,秦伯未等等即是。
民国时期满打满算才37年,况且民国还是各种乱世横行的时代,远不如现在,确也能培养出中医人才。
如孔伯华,施今墨在1929年左右各自建立的中医学校,仅存十几二十来年时间,应该也是五年一届,培养出不少中医人才,这个自己去查都是公认的。无愧于是培养高级中医师的殿堂的称号。
目前:五老上书的塑像竖立在北中医的校园之内,现如今只是摆设,陈列品而已。他的历史内容,历史意义却没有鞭策,警醒更多如今的北中医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