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就说了,11号线二期三期开通后,换乘系数可能会下降,因为很多11号线一期的人都是去光谷广场的,以前是11换2,现在直接11直达。 而11的西段换乘不了4,5,7;导致西段客流很少。 这样,估计会导致换乘系数进一步下降。
有些人说,换乘系数是客流量除以进站量,又不是谁定出来的。但殊不知,换乘模型是可以调整的,计算票价是按照最短里程;但计算客流,就看各个城市怎么算了,有的可能按最短里程,有的按最少换乘,有的按多种路径各自取一个比例;所以说算法不同,客流就会又很大差异。
武汉客流低,有人说是城市地形,人口分布;但其实这都不是关键;关键还是换乘模型,我估计武汉用的最少换乘来算的客流,其实比如宝通寺到佛祖岭,按最短距离,肯定是2—11—2,完全可以算三个客流;但武汉的算法,估计就算2号线一个客流。
所以说客流量完全由模型决定,调了模型,就能发生很大变化。
但这个客流量的变化到底有什么用呢? 不能增加一分钱的票款收入,不能增加进站量。只能让客流量好看一点。
对后面新线路的批复,我觉得也没啥用,因为上面除了看客流量,还要看进站量,周转量等等很多指标;只是靠改模型,让客流量上去了,真的对以后批复新线路有用?
武汉11的开通,不管怎么说,缓解了虎泉——武汉东这一段2号线的压力,对乘客的出行体验是好事。
至于客流量,我觉得城市之间没有横向的可比性,因为各地用的模型都不同,这就好比各地高考的卷子都不一样,比较分数高低有啥意义? 但对于同一个城市的纵向比较,客流量还是有用的。
不同城市之间比较,还是比较进站量合理,因为这是客观数据。
有些人说,换乘系数是客流量除以进站量,又不是谁定出来的。但殊不知,换乘模型是可以调整的,计算票价是按照最短里程;但计算客流,就看各个城市怎么算了,有的可能按最短里程,有的按最少换乘,有的按多种路径各自取一个比例;所以说算法不同,客流就会又很大差异。
武汉客流低,有人说是城市地形,人口分布;但其实这都不是关键;关键还是换乘模型,我估计武汉用的最少换乘来算的客流,其实比如宝通寺到佛祖岭,按最短距离,肯定是2—11—2,完全可以算三个客流;但武汉的算法,估计就算2号线一个客流。
所以说客流量完全由模型决定,调了模型,就能发生很大变化。
但这个客流量的变化到底有什么用呢? 不能增加一分钱的票款收入,不能增加进站量。只能让客流量好看一点。
对后面新线路的批复,我觉得也没啥用,因为上面除了看客流量,还要看进站量,周转量等等很多指标;只是靠改模型,让客流量上去了,真的对以后批复新线路有用?
武汉11的开通,不管怎么说,缓解了虎泉——武汉东这一段2号线的压力,对乘客的出行体验是好事。
至于客流量,我觉得城市之间没有横向的可比性,因为各地用的模型都不同,这就好比各地高考的卷子都不一样,比较分数高低有啥意义? 但对于同一个城市的纵向比较,客流量还是有用的。
不同城市之间比较,还是比较进站量合理,因为这是客观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