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人吧 关注:8,320贴子:101,518

由基因推测半岛人的来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韩国人的父系单倍体主要有三大系,最大的一系是o1b2,其次是c和o2a。再看满族,最大系是C,o2a也有一些,o1b2很少。再看蒙古族,最大系是C,其次是N、R之类,o2a很少,o1b2几乎没有。再看日本,o1b2也是最多,其次是d,再次是o2a。可以推测,o1b2是三韩土著以及日本弥生人,o2a汉人最多,可以看作是中原汉人对满、朝鲜以及日本的影响,C才是满蒙的主要父系基因,是夫余高句丽一系对韩半岛的影响。由此也可看出夫余高句丽一系和满蒙更接近,符合历史上夫余高句丽所处的地理位置,即今天的内蒙吉林。古文所说貊在燕北。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2-16 08:52回复
    高句丽与内蒙古有什么关系?


    IP属地:辽宁2楼2024-12-16 09:00
    回复
      2025-10-19 03:02: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高句丽证券诞生在辽东山区,高句丽人口和经济重心在辽东、长白山沿线和朝鲜半岛
      貊人是以辽西和辽河平原为中心向东向南扩散的,整合辽东山区和吉林的秽人。
      至少到两汉时期,辽东山区和吉林都已经大部分讲貊系语言。


      IP属地:辽宁3楼2024-12-16 09:12
      回复
        其次关于古朝鲜最可能初始地在辽西辽河平原附近。
        最初在北朝鲜有可能,但不符合逻辑,纵观历史中国想把手伸入半岛首先要有辽宁,并且辽宁还得稳定,否则很难越过辽宁直接插手半岛。


        IP属地:辽宁4楼2024-12-16 09:18
        收起回复
          东北亚系青铜文化,是指公元前 1000 年前后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以使用曲刃青铜短剑为特征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在公元前 300 年之前,其内部存在着两类有紧密联系但有所区别的人群,一类人群以使用多钮几何纹铜镜和瘦长型实用性铜剑为特征,主要存在于我国辽宁中西部地区。另一类人群则以使用宽短型琵琶形铜剑为特征,不见多钮几何纹铜镜的使用,主要分布于我国辽东地区、吉长地区及朝鲜半岛。约公元前 300 年之后,随着战国时期燕国势力向东进入辽宁地区,多钮几何纹铜镜向吉长地区及朝鲜半岛传播,并进入日本列岛。
          曲刃青铜短剑指以组合型剑柄、刃缘中部有凸起为特征的一类青铜短剑,与北方式匕首型短剑及銎柄式短剑有着较大差异,是东北亚系青铜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根据王建新对其作出的类型学分析来看,公元前 300 之前的曲刃青铜短剑可分为瘦长型的实用铜剑及宽短型的琵琶形铜剑,其使用人群也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在以瘦长型的实用铜剑为代表的青铜文化进入朝鲜半岛和吉长地区的过程中,瘦长型实用铜剑的刃部凸起逐渐弱化,剑身变细,演化为后期的细形铜剑,此类细形铜剑广泛存在于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1]。因此本文中采用王建新的分类方法,将曲刃青铜短剑分为瘦长型实用铜剑及宽短型琵琶形铜剑,与细形铜剑合称时采用东北亚系青铜短剑的名称。


          IP属地:辽宁8楼2024-12-16 11:02
          回复
            通过多钮几何纹铜镜的型式演变可以看出,其主要纹饰经历了由折线形“之”字形雷纹向细直线构成几何纹饰的变化,具体来看表现为在第一期多钮几何纹铜镜的出现时期,A 型 I 式多钮镜向 A 型 II 式多钮几何纹铜镜的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之”字形雷纹不断弱化,细直线构成的底纹不断强化的过程。进入第二期即多钮粗纹镜向多钮细纹镜过渡时期之后,A 型 III 式多钮几何纹铜镜上的“之”字形雷纹全部消失,细直线构成的三角形纹饰成为主流,镜后纹饰开始出现分区。在这一时期晚一阶段,多钮几何纹铜镜进入了多钮细纹镜的发展阶段,D 型 I 式多钮细纹镜出现,细直线排列更加密集,构成的交错三角形的放射纹饰,纹饰分区更加明显。这一时期也在我国吉长地区出现了 C型叶脉纹多钮镜。在多钮几何纹铜镜的异化时期,D 型 II 式多钮几何纹铜镜出现了按规律排列的细直线构成的三角形纹饰,D 型 III 式多钮镜的纹饰中心出现了由细直线构成的三角形组合而成的方形、菱形及其他几何图案的组合型纹饰,并呈现立体化的形象,D 型 IV 式多钮镜中出现了与朝鲜半岛铃形铜器类似的圆形图案形式。其中 D 型 II 式、III 式、IV 式多钮镜的共存现象较多,说明其存在时间有相当程度的重合。
            从多钮几何纹铜镜的传播来看,其传播路线也代表了其使用人群的即起源于辽西及辽河平原并使用瘦长型实用铜剑和多钮几何纹铜镜的人群的移动路线。公元前 8 世纪前后,使用多钮几何纹铜镜的人群在辽西及辽河平原已经出现,其青铜文化及铜镜铸造技术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而同时期分布于辽东地区、吉长地区和朝鲜半岛使用宽短型琵琶形铜剑的人群的各类遗存中,尚无多钮几何纹铜镜的发现。公元前 3 世纪前后,随着燕国势力东进带来的地域局势的变化,辽西地区的燕文化因素逐渐占据主流,辽东地区仍保存着部分东北亚系青铜文化因素,并与燕文化开始共存。与此同时,使用多钮几何纹铜镜的人群向东迁移至我国吉长地区及朝鲜半岛,并且在这两个地区继续发展传播到日本。


            IP属地:辽宁9楼2024-12-16 11:16
            回复
              这一时期共有 7 处墓葬发现多钮几何纹铜镜,集中于我国辽宁中部及西部地区,发现有“之”字形雷纹的 A 型 I 式多钮镜及回形纹 B 型多钮镜,其中保存较好的墓葬有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及沈阳郑家洼子 6512 号墓。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墓发掘的 3 座青铜短剑墓,发掘者认为其年代为春秋早期,即公元前 800 年前后。其中 1 号墓位于 3 座墓的最东侧,为 1 座东西向长方形石棺墓,四壁以石块及鹅卵石叠垒,底部平铺各类石块,顶部用 11 块石板搭成,棺内还发现木板和草席作为葬具。其中发现 2 面 B 型多钮几何纹铜镜及 2 柄瘦长型实用曲刃青铜短剑[1]。2 面多钮几何纹铜镜分别放置于墓主人头骨顶部及脚底部,大小、纹饰完全相同,镜面略呈凸起状,周缘装饰有回形几何纹,偏置三枚镜钮。其他遗物方面,以 Y 形青铜器、人面及兽面铜牌和扇形铜斧最具特点,王建新认为 Y 形青铜器可归于马具范畴[2]。另,一号墓也出土各类鱼钩等铜工具及少量细石器。


              IP属地:辽宁10楼2024-12-16 11:22
              回复
                沈阳郑家洼子的两座墓葬以 6512 号墓最具代表性,也是东北亚系青铜文化的代表墓葬之一。发掘者认为其年代为公元前 600 年左右,稍晚于朝阳十二台营子墓。其出土的 AI 式“之”字形雷纹多钮镜同样位于墓主人的头上,并用各类圆形铜饰及铜镜形饰装饰身体各个部分,因此王建新指出此类镜形饰应当是按照墓主人生前衣物的位置来排列的,其足部附近发现的泡形饰也被认为是靴子等物品的装饰物,因此墓主人应当是身着其正式服装下葬的[1]。并且,陶长颈壶、铜牌形饰、铜斧等器物与十二台营子墓中的随葬器物相似。因此,同这一时期其他发现曲刃青铜短剑的墓葬对比来看,郑家洼子 6512号墓出土的随葬器物尤其是青铜器的数量较多,形式复杂,应是东北亚系青铜文化在我国辽宁地区发展至较高阶段的墓葬。


                IP属地:辽宁11楼2024-12-16 11:23
                回复
                  2025-10-19 02:56: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沈阳郑家洼子
                  由以上保存较为完好的两处墓葬可以得知,多钮几何纹铜镜出现时期的主要共存器物有瘦长型实用曲刃青铜短剑、黑陶长颈壶、扇形铜斧、铜牌形饰、带钮铜镜形饰及其他各类的青铜器;出土墓葬多为石棺墓,高等级墓葬中多带有木椁。


                  IP属地:辽宁12楼2024-12-16 11:26
                  回复
                    朝阳十二台营子 1 号墓中除铜剑、铜镜、铜牌形饰、铜节约等器物外,还出土有铜鱼钩、石制网坠等遗物,显示出这一时期使用多钮几何纹铜镜的人群的文化因素中不仅有骑马人群的文化特征,还带有渔业为代表的传统农业的文化特质。
                    而从此时期不见多钮镜的墓葬来看,如大连新金县双房石盖石棺墓[1],其出土的器物组合有着显著差别。出土多钮几何纹铜镜的墓葬中常见的共存遗物包括瘦长型实用曲刃青铜短剑、扇形铜斧、带钮镜形饰等其他青铜器以及黑陶长颈壶。而双房石盖石棺墓为代表的辽东地区墓葬中则不见多钮几何纹铜镜,主要出土宽短型琵琶形铜剑、双房式陶壶、大口罐以及斧范等器物,青铜器极少,显示出青铜文化还不发达的面貌。其石盖石棺墓的墓葬结构也与辽西地区石、木并用的棺椁结构有着显著差异。


                    IP属地:辽宁13楼2024-12-16 11:29
                    回复
                      这一时期随着燕国势力东进,使用多钮镜的人群移动至了我国吉长地区及朝鲜半岛,多钮镜也在朝鲜半岛继续发展演变出多钮细纹镜的形式。这一时期出土多钮几何纹铜镜的墓葬共 16 处。保存较好的墓葬主要有韩国大田市槐亭洞石棺墓、韩国扶余郡九凤里石棺墓、韩国礼山郡东西里石棺墓及集安五道岭沟门青铜短剑墓。韩国大田市槐亭洞石棺墓[1]中出土两面 A 型 III 式多钮镜。其中一面粗文镜残损,但可见较为明显的细线构成的星状纹;另一面粗纹镜的纹饰出现了两个分区,以圈状弦纹间隔,外区饰有细直线构成的星状纹,内区以细直线构成底纹。同时,槐亭洞石椁墓中还出土了细形铜剑、黑陶长颈壶、盾牌形器等器物,形制与郑家洼子 6512 号墓的同类器相似;另出土两枚铜铎及两件异形青铜器,同样是东北亚系青铜文化的重要器物。墓中另发现两枚玉饰品。


                      IP属地:辽宁14楼2024-12-16 11:31
                      回复
                        而韩国忠清南道礼山郡东西里石棺墓[2]中,同样发现多钮镜及细形铜剑、喇叭形铜器、黑陶长颈壶共存的现象
                        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九凤里石棺墓[1]同时出土一面多钮粗纹镜及一面多钮细纹镜,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多钮粗纹镜与多钮细纹镜共存的例子。粗纹镜纹饰不分区,为细直线构成的交错三角形星状纹,为 A 型 III 式。镜钮的放置接近于镜背圆心,并产生钮座,应是受到了吉长地区 C 型叶脉纹多钮镜的影响;共出的 DI 式细纹镜的纹饰仍接近于星状纹,但排列更加密集,镜背分为两个区域,以多圈弦纹间隔,外区以细直线组成放射状图案,内区同样以细直线构成八个向内的三角形,双钮偏置于镜背。其他共同出土的器物还有细形铜剑、铜斧等铜器。


                        IP属地:辽宁15楼2024-12-16 11:35
                        回复
                          在这一时期早一阶段,多钮几何纹铜镜与细形铜剑的组合也出现在我国的吉长地区。代表性的墓葬如吉林省集安市五道岭沟门青铜短剑墓[1]。墓葬为一处正方形方坛阶梯积石墓,发现时已遭到严重破坏。经清理后发现墓葬外圈以石块构成正方形围挡,在石围北部偏东处发现十一件青铜器与两件铁器。其中包括一柄细型铜剑和一面叶脉纹 C型多钮几何纹铜镜,其他共存遗物有钺形铜斧、叶筋纹铜矛及两枚铁箭头等。钺形铜斧与叶筋纹铜矛在多钮几何纹铜镜出现时期的辽宁地区并不常见,应是吉林地区当地的文化因素。此类积石墓的构造与后期高句丽时期墓葬的形制类似,因此五道岭沟门青铜短剑墓综合了吉林地区本身的文化因素及持有多钮几何纹铜镜的辽西地区人群的文化因素,说明使用多钮几何纹铜镜的人群对吉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IP属地:辽宁16楼2024-12-16 11:36
                          回复
                            主要共存遗物
                            出土地点
                            细形铜剑黑陶扇形铜斧铜铎铜牌形饰喇叭形铜器半岛异形铜器带钮镜形饰玉饰铜矛墓葬形制铜镜数量铜镜
                            型式
                            韩 国 全 罗 北 道 全
                            州市如意洞 M1 — √ √ — — — — — — — 石椁墓 2 AIII
                            韩 国 全 罗 北 道 完
                            州德洞 G-2 土坑

                            √ — — — — — — — — — 土坑墓 1 AIII
                            韩 国 忠 清 南 道 牙
                            山郡南城里 √ √ √ — √ — — — √ — 石棺墓 2 AIII
                            吉 林 省 集 安 市 五
                            道 岭 沟 门 青 铜 短
                            剑墓
                            √ — √ — — — — — √ — 支石墓 1 C 型
                            辽 宁 丹 东 宽 甸 县
                            赵家堡 — — — — — — — — — — 支石墓 1 C 型
                            吉 林 桦 甸 西 荒 山
                            屯青铜短剑墓 √ √ — — — — √ — √ — 石棺石
                            盖墓 1 AIII
                            俄 罗 斯 沿 海 州 石
                            棺墓 √ — — — — — — — — √ 石棺墓 1 AIII
                            韩 国 忠 清 南 道 扶
                            余郡九凤里 √ √ √ — — — — — — √ 石棺墓 2 AIII 、
                            DI
                            朝 鲜 咸 镜 南 道 咸
                            兴市梨花洞 √ — — — — — — — — √ 土坑墓 1 DI
                            朝 鲜 黄 海 北 道 信
                            川郡龙山里 √ — — — — — — — — — 石棺墓 1 DI
                            俄 罗 斯 沿 海 州 采
                            集 √ — — — — — — — — — 收集品 1 D 型
                            不明


                            IP属地:辽宁17楼2024-12-16 11:38
                            回复
                              2025-10-19 02:50: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分析以上图表后可以看出,使用多钮几何纹铜镜的人群进入朝鲜半岛后,保留了其典型的黑陶长颈壶、盾牌形器、喇叭形器,及瘦长型实用曲刃青铜短剑发展而来的细形铜剑卷沿鼓腹罐也十分常见。多钮粗纹镜的形制在不断演化当中,“之”字形雷纹消失,细直线构成三角形组合的放射状纹不断复杂化进而出现分区,发展至多钮细纹镜后,细直线密度增大,构成的几何纹饰进一步多样化。


                              IP属地:辽宁18楼2024-12-16 11: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