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钮几何纹铜镜的型式演变可以看出,其主要纹饰经历了由折线形“之”字形雷纹向细直线构成几何纹饰的变化,具体来看表现为在第一期多钮几何纹铜镜的出现时期,A 型 I 式多钮镜向 A 型 II 式多钮几何纹铜镜的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之”字形雷纹不断弱化,细直线构成的底纹不断强化的过程。进入第二期即多钮粗纹镜向多钮细纹镜过渡时期之后,A 型 III 式多钮几何纹铜镜上的“之”字形雷纹全部消失,细直线构成的三角形纹饰成为主流,镜后纹饰开始出现分区。在这一时期晚一阶段,多钮几何纹铜镜进入了多钮细纹镜的发展阶段,D 型 I 式多钮细纹镜出现,细直线排列更加密集,构成的交错三角形的放射纹饰,纹饰分区更加明显。这一时期也在我国吉长地区出现了 C型叶脉纹多钮镜。在多钮几何纹铜镜的异化时期,D 型 II 式多钮几何纹铜镜出现了按规律排列的细直线构成的三角形纹饰,D 型 III 式多钮镜的纹饰中心出现了由细直线构成的三角形组合而成的方形、菱形及其他几何图案的组合型纹饰,并呈现立体化的形象,D 型 IV 式多钮镜中出现了与朝鲜半岛铃形铜器类似的圆形图案形式。其中 D 型 II 式、III 式、IV 式多钮镜的共存现象较多,说明其存在时间有相当程度的重合。
从多钮几何纹铜镜的传播来看,其传播路线也代表了其使用人群的即起源于辽西及辽河平原并使用瘦长型实用铜剑和多钮几何纹铜镜的人群的移动路线。公元前 8 世纪前后,使用多钮几何纹铜镜的人群在辽西及辽河平原已经出现,其青铜文化及铜镜铸造技术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而同时期分布于辽东地区、吉长地区和朝鲜半岛使用宽短型琵琶形铜剑的人群的各类遗存中,尚无多钮几何纹铜镜的发现。公元前 3 世纪前后,随着燕国势力东进带来的地域局势的变化,辽西地区的燕文化因素逐渐占据主流,辽东地区仍保存着部分东北亚系青铜文化因素,并与燕文化开始共存。与此同时,使用多钮几何纹铜镜的人群向东迁移至我国吉长地区及朝鲜半岛,并且在这两个地区继续发展传播到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