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六爻吧 关注:1,344贴子:11,420
  • 20回复贴,共1

中印天文学和术数的交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几年前创建这个吧的时候想法很简单。
当时六爻吧有些鱼龙混杂,主要是普遍调子是增删为基础易隐更高阶,大家互相吹。但最后我发现很多人既不看增删也不看易隐,只是好像这么一吹捧或者贬低就显得专业了一些。
当时谁懂易经老师已经开始搞九爻易了,也就是太玄,太玄每首九测值四日半所以九爻。
黑雪是我老师是真正让我开始转而探寻起术数本质的人。
也因此慢慢接触到天文和乐律,最后发现很多玄之又玄的所谓理论或者数字的精巧原来都是天文计算或者乐律计算来的。
比如吧里我当初举过例子的皇极经世的声音唱和,易大数的黄钟大数以及11520这个万物策数。其中一半以上出自乐律计算的度量衡计算。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2-03 10:42回复
    毕竟是自己当初创建的,还是决定时隔多年还是继续做自己的记录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2-03 10:43
    回复
      2025-07-30 03:14: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在命理学和罗睺与计都中的文里已经介绍过印度七曜术对我国术数中命理学的影响以及罗睺和计都对我国道教科仪的影响。这一次重新探寻下其中的交互。
      七曜术
      罗睺与计都通常不单讲。经常和日月五星或者再加上紫炁、月孛共称九曜或者十一曜。但是这种曜的概念其实是起源自印度,早在大约公元8世纪也就是唐朝的时候,即《七曜禳灾诀》传入时期。我国就已经明确引入印度天文学中的七曜概念和七曜历了。所谓七曜就是日、月、水、火、木、金、土。而我国早期是将日月五星称为七政或七纬的,而并非七曜。当然两者的区别并不仅仅在于名称区别(下一次具体说下我国七政和七曜的区别)。
      《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孔颖达疏:“七政,其政有七,于玑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
      《易.系辞》云:天垂象,见(现)吉凶,圣人象之。此日月五星,有吉凶之象,因其变动为占,七者各自异政,故为七政。得失由政,故称政也。”
      最早引入七曜的称谓应当是在汉朝时期随着印度僧侣传道而传播开来,在《后汉书 志二 律历法中》就有记载:
      《太初历》推月食多失。《四分》因《太初》法,以河平癸巳为元,施行五年。永元元年,天以七月后闰食,术以八月。其二年正月十二日,蒙公乘宗绀上书言:“今月十六日月当食,而历以二月。”至期如绀言。太史令巡上绀有益官用,除待诏。甲辰,诏书以绀法署。施行五十六岁。至本初元年,天以十二月食,历以后年正月,于是始差。到熹平三年,二十九年之中,先历食者十六事。常山长史刘洪上作《七曜术》。甲辰,诏属太史部郎中刘固、舍人冯恂等课效,复作《八元术》,固等作《月食术》,并已相参。固术与《七曜术》同。月食所失,皆以岁在己未当食四月,恂术以三月,官历以五月。太官上课,到时施行中者。丁巳,诏书报可。
      刘洪是谁,刘洪是汉宗室远支,以精通历术知名,他最杰出的作品就是乾象历。然后我们可以发现乾象历和乾象术实际是一个概念,同理七曜术和七曜历
      洪善算,当世无偶。作七曜术;及在东观,与蔡邕共述律历记,考验天官;及造乾象术,十余年考验日月与象相应,皆传于世。
      在宋史律历志中在说何承天私撰新法时再次提到了七曜术。七曜术虽然在后汉书中有提到过,但实际书目、书籍不见于汉书艺文志,而从隋唐时期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当时正是东土和印度僧人频繁交流天文学的时期。
      宋史:宋太祖颇好历数,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私撰新法。元嘉二十年,上表曰:臣授性顽惰,少所关解。自昔幼年,颇好历数,耽情注意,迄于白首。臣亡舅故秘书监徐广,素善其事,有既往《七曜历》,每记其得失。
      七曜术最终绝于宋代,宋代对术数中的三式也有一个细微的变化,所谓的奇门遁甲是在宋代正式被纳入三式之一,在此之前三式并无遁甲式
      唐六典太卜:“一曰雷公式,二曰太乙式,并禁私家畜,三曰六壬式,士庶通用之”
      唐律疏议:“诸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兵书,七曜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违者徒二年。若将传用,言涉不顺者,自从造‘袄言’之法。‘私习天文者’,谓非自有图书,转相习学者,亦得二年徒坐。纬,侯及谶者,‘五经纬’,‘尚书中侯’,‘论语谶’,并不在禁限”
      尽管书籍是隋唐时期大规模出现,但实际上从后汉开始,七曜的称谓就逐渐走向了大众的视野,代替了原来的七政、七纬,并逐渐为人所熟知。
      又因为唐朝时期“贞观之治”,国力强大。奉行对外开放政策,西域的通道畅通。西域胡人来华经商、定居,甚至可以在朝廷做官。而唐朝的使者也不断派往西域。其时佛教东流,梵僧来华,必多有精通天文历算者,南亚的天文历算知识也随之传入东土,且对中国天文历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七曜、九曜、十一曜等即是在此时走向鼎盛时期,并对民间术数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还出现了将北斗七星称为七曜的观点。
      《后汉书·刘陶传》:“宜还本朝,挟辅王室,上齐七燿,下镇万国。”
      晋 范宁 《穀梁传序》:“阴阳为之愆度,七耀为之盈缩。” 杨士勋 疏:“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谓之七曜。”
      宋 张载 《正蒙·参两》:“遇谓在天而运者,唯七曜而已。”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为政篇一一》:“历元者,日月合璧,五星连珠,七曜復合,一元之始也。”
      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阴阳为之愆度,七曜为之盈缩。”杨士勋疏:“谓之七曜者,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谓之曜。”
      北齐章昼《新论.妄瑕》:“夫二仪七耀之圣,不能无专亏沴。
      道教也有将七曜称为七曜摩夷天,而摩夷这个词语是源自佛教的。
      摩夷是论藏四名之一。译曰行母,本母。论藏诠显行法,即为生行之母,故名行母。又论藏诠显理。理为教本,故曰本。彼能生为教本之理,故名本母。大乘义章一曰:“言摩夷者,此名行母。辨诠行法,能生行故,名为行母。”玄应音义一曰:“摩夷正言摩怛理迦,此云本母。理为教本,故以名焉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2-03 10:44
      收起回复
        而七曜术作为术数来说是带有非常明显的印度星命占的特征以及欧洲星命占的特征,也就是交食和演十二宫的特征。而我国古代排定历谱一般使用平朔,定朔只用于交食计算,何承天的元嘉历是第一个用定朔排定历谱的。而其新法和七曜术之间的关系在古代就有学者提出过质疑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2-03 10:47
        回复
          这里要多嘴一句,我国很多“叶公好龙”的传统文化爱好者经常会扯古今官方(今天就是紫金山天文台)不懂历法,其中很多原因是这些爱好者刚入门都没搞清楚“计算”“排定”“发行”之间的区别,自以为是官方不懂于是开始讽刺。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计365.25日太阳回归年,但是我发行历谱一年一定是取整数日,而用闰日来解决余数问题。
          这一点在我们爱好者和一些“大师”从业者里也很严重,说到底大部分大师文化水平不高,以及另外一部分则几乎不去接触古代历法,而只是接触了术数,甚至普遍是明清之后的体系。
          历法排定时有很多类似情况。至于邵伟华、王虎应、朱辰彬之流,或许算命算卦还算在行(保留意见不想争论),但是他们拿着“立春日才是寅月第一天”说事讽刺紫金山天文台,恰恰说明这些人从来没看过我国102部正式历法,也没关心过敦煌文书中唐历部分。甚至连他们自己的书“渊海子平”也没看过。事实上不仅仅是渊海子平,大六壬最早同样是严格按照历法标准以正月初一作为寅月第一天的。但也因为如此,大六壬在明清时期推行气历的时候,因为十二将过宫问题和宋代大六壬出现了很大的不同。时至今日我们的术数普遍以立春日作为寅月第一天,也就是以节气和干支相匹配。
          但是就历法来说干支在古代普遍是和阴历相匹配的。只是术数入门的人先入为主觉得干支匹配节气于是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
          再次说明术数可以那么用,但是古代官方一百零二种历法都是明确干支和阴历匹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2-03 10:50
          回复
            至于包含罗睺与计都的九曜则大约也是在汉末三国时期由僧侣传入中国的,因为在三国时期译出的《摩登伽经》中便已经把罗睺、计都与日月、五星一起并列
            “今当为汝复说七曜,日、月,荧惑,岁星,镇星,太白,辰星,是名为七,罗睺、彗星,通则为九。如是等名,占星等事,汝宜应当深谛观察。”
            而十一曜即七政四余的概念,则是隋唐时期随着印度佛教密宗和婆罗门教传入汉地的。明代天文学家邢云路指出,“四余”应出自于唐时《都赖聿斯经》,这一点正对应了《上清十一大曜灯仪》
            “允惟神首之星,爰播聿斯之咏”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科仪是十一曜。而四余就是十一曜中罗睺、计都、紫炁、月孛。大约于开元年间到天宝十载之间译出的密教经典《梵天火罗九曜》中夹注了一段关于《聿斯经》的内容:
            “蚀神头从正月至年终常居二宿:翼、张;蚀神尾从正月至年终常居此二宿:尾、氐。”按《聿斯经》云:“凡人只知有七曜,不知暗虚星,号曰:罗睺、计都。此星在隐位不见,逢日月即蚀,号曰蚀神。计都者,蚀神之尾也,号豹尾。”
            但是仅仅是传入没多久,这部分天文学内容以及术数内容就被本土化了
            夫七曜者,所为日月五星下直人间,一日一易,七日周而复始。
            只要是进入我国的术数,必须尊崇“系辞:七日来复”。换句话说我国吸收的天文学内容也好还是术数内容也罢,来到了中土,就得遵守我国的天文坐标、术数核心以及尊崇易道。所以七曜、九曜、十一曜其实在中国已经和在印度的概念出现了不同。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2-03 10:50
            回复
              至于之前提到的聿斯经是什么,这是天竺三家之一,也是隋唐时期大规模入侵我国并一度流行的命理学术数。氏续聿斯歌也一度被认为是徐子平本人,因此有学者认为徐子平实际上是五代初的徐居易。
              而九曜术的算命方法,我们看下符天术,
              符天术是典型的中印欧结合的术数,他根据一个人出生时的天体位置去算这个人的命运,通过九耀(印度天文学)在恒星天的位置(我国天文学为标准),再结合欧洲的Horoscope来推算一个人的命运
              所以我们会发现七略术数略本身是没有命理学这个概念的,命理学在汉代属于和命理月、灾异论一样的异端
              参考文献:汉书艺文志、随书经籍志、宋史、后汉书、宋.高僧传、大衍历议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2-03 10:51
              回复
                明白七曜九爻十一曜的本质,那么自然能对其为基础延伸的各种术数的理论有了一定的鉴别能力。
                而且这些年来说就我个人而言,术数背后的东西远远比术数来的神秘、尤其、伟大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2-03 10:52
                回复
                  2025-07-30 03:08: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有交流群吗?佬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2-08 22:14
                  收起回复
                    至于蚀神头是什么
                    《七曜攘灾决卷》:“罗睺遏罗师者。一名黄幡。一名蚀神头。一名复。一名太阳首。常隐行不见。逢日月则蚀”
                    这是黄道和白道的北交点、南交点。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2-10 07:40
                    收起回复
                      所以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什么?整天喜欢扯量子力学、弦论的,给他出一道简单的代数几何题都不会。
                      整天玄之又玄喜欢杠的人在类似我这样的帖子下一般会很少。
                      体现出来的问题就一目了然了,也就是大部分人一些错误但自认为正确的概念其实都来自于先入为主,而本身缺乏深入的了解。
                      哪怕是术数本身,正如我开头所说,其实真正看过增删原文、易隐原文的都少之又少。以至于在拿此二者杠的时候都没发现易隐延续的火珠林法很多理论其实和增删完全不懂。
                      无意于争论,从最早创建贴吧时探寻古六爻至京房易。到后来探寻易理、历数、律法。
                      最大的感触有二。
                      一是论深奥玄妙,玄之又玄这四个字完全无法和现代科学相提并论,只是大家没真正以古人思维代入去看待我们的现代科学,仅仅一个通讯技术横跨万里近乎无延迟的原身传递在古人眼里都是造物主般的伟大力了。
                      二是古代对数字如历数、律数和易理以及术数理论结合的精巧,这种精巧比西方毕达哥拉斯的天体音乐来的精巧的多。
                      在这上面不得不感叹古人思维的巧妙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12-10 07: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