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命理学和罗睺与计都中的文里已经介绍过印度七曜术对我国术数中命理学的影响以及罗睺和计都对我国道教科仪的影响。这一次重新探寻下其中的交互。
七曜术
罗睺与计都通常不单讲。经常和日月五星或者再加上紫炁、月孛共称九曜或者十一曜。但是这种曜的概念其实是起源自印度,早在大约公元8世纪也就是唐朝的时候,即《七曜禳灾诀》传入时期。我国就已经明确引入印度天文学中的七曜概念和七曜历了。所谓七曜就是日、月、水、火、木、金、土。而我国早期是将日月五星称为七政或七纬的,而并非七曜。当然两者的区别并不仅仅在于名称区别(下一次具体说下我国七政和七曜的区别)。
《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孔颖达疏:“七政,其政有七,于玑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
《易.系辞》云:天垂象,见(现)吉凶,圣人象之。此日月五星,有吉凶之象,因其变动为占,七者各自异政,故为七政。得失由政,故称政也。”
最早引入七曜的称谓应当是在汉朝时期随着印度僧侣传道而传播开来,在《后汉书 志二 律历法中》就有记载:
《太初历》推月食多失。《四分》因《太初》法,以河平癸巳为元,施行五年。永元元年,天以七月后闰食,术以八月。其二年正月十二日,蒙公乘宗绀上书言:“今月十六日月当食,而历以二月。”至期如绀言。太史令巡上绀有益官用,除待诏。甲辰,诏书以绀法署。施行五十六岁。至本初元年,天以十二月食,历以后年正月,于是始差。到熹平三年,二十九年之中,先历食者十六事。常山长史刘洪上作《七曜术》。甲辰,诏属太史部郎中刘固、舍人冯恂等课效,复作《八元术》,固等作《月食术》,并已相参。固术与《七曜术》同。月食所失,皆以岁在己未当食四月,恂术以三月,官历以五月。太官上课,到时施行中者。丁巳,诏书报可。
刘洪是谁,刘洪是汉宗室远支,以精通历术知名,他最杰出的作品就是乾象历。然后我们可以发现乾象历和乾象术实际是一个概念,同理七曜术和七曜历
洪善算,当世无偶。作七曜术;及在东观,与蔡邕共述律历记,考验天官;及造乾象术,十余年考验日月与象相应,皆传于世。
在宋史律历志中在说何承天私撰新法时再次提到了七曜术。七曜术虽然在后汉书中有提到过,但实际书目、书籍不见于汉书艺文志,而从隋唐时期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当时正是东土和印度僧人频繁交流天文学的时期。
宋史:宋太祖颇好历数,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私撰新法。元嘉二十年,上表曰:臣授性顽惰,少所关解。自昔幼年,颇好历数,耽情注意,迄于白首。臣亡舅故秘书监徐广,素善其事,有既往《七曜历》,每记其得失。
七曜术最终绝于宋代,宋代对术数中的三式也有一个细微的变化,所谓的奇门遁甲是在宋代正式被纳入三式之一,在此之前三式并无遁甲式
唐六典太卜:“一曰雷公式,二曰太乙式,并禁私家畜,三曰六壬式,士庶通用之”
唐律疏议:“诸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兵书,七曜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违者徒二年。若将传用,言涉不顺者,自从造‘袄言’之法。‘私习天文者’,谓非自有图书,转相习学者,亦得二年徒坐。纬,侯及谶者,‘五经纬’,‘尚书中侯’,‘论语谶’,并不在禁限”
尽管书籍是隋唐时期大规模出现,但实际上从后汉开始,七曜的称谓就逐渐走向了大众的视野,代替了原来的七政、七纬,并逐渐为人所熟知。
又因为唐朝时期“贞观之治”,国力强大。奉行对外开放政策,西域的通道畅通。西域胡人来华经商、定居,甚至可以在朝廷做官。而唐朝的使者也不断派往西域。其时佛教东流,梵僧来华,必多有精通天文历算者,南亚的天文历算知识也随之传入东土,且对中国天文历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七曜、九曜、十一曜等即是在此时走向鼎盛时期,并对民间术数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还出现了将北斗七星称为七曜的观点。
《后汉书·刘陶传》:“宜还本朝,挟辅王室,上齐七燿,下镇万国。”
晋 范宁 《穀梁传序》:“阴阳为之愆度,七耀为之盈缩。” 杨士勋 疏:“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谓之七曜。”
宋 张载 《正蒙·参两》:“遇谓在天而运者,唯七曜而已。”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为政篇一一》:“历元者,日月合璧,五星连珠,七曜復合,一元之始也。”
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阴阳为之愆度,七曜为之盈缩。”杨士勋疏:“谓之七曜者,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谓之曜。”
北齐章昼《新论.妄瑕》:“夫二仪七耀之圣,不能无专亏沴。
道教也有将七曜称为七曜摩夷天,而摩夷这个词语是源自佛教的。
摩夷是论藏四名之一。译曰行母,本母。论藏诠显行法,即为生行之母,故名行母。又论藏诠显理。理为教本,故曰本。彼能生为教本之理,故名本母。大乘义章一曰:“言摩夷者,此名行母。辨诠行法,能生行故,名为行母。”玄应音义一曰:“摩夷正言摩怛理迦,此云本母。理为教本,故以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