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高等级墓葬考古研究新进展成果发布——
揭秘北周武帝死因及其家族源流史
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毅 通讯员 赵明楠
近日,陕西省文物局召开关于北周高等级墓葬考古研究新进展成果发布会,对年仅 36 岁突发恶疾、英年早逝的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死因、外貌、生活方式以及族源等进行了揭示。
1993 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咸阳陈马村发现了一座北周高等级墓葬,根据出土墓志铭,
认定墓主为北周武帝宇文邕。这一发现为确认北周帝陵位置及其丧葬制度、习俗等提供了重要线索和资料。近年来,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宇文邕墓出土人骨进行了一系列生物学考古研究,通过多学科、跨学科合作,推动传统考古与科技分析深度融合,在生物科学助力深刻阐释考古资料的实践中取得重要成果,也刷新了对相关历史问题的认知。
证实死亡原因 复原外貌特征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间(543—578),大举实行军政改革,统一中国北方,促进民族融合,对后续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578 年,年仅 36 岁的宇文邕突发恶疾、英年早逝,其死因一直备
受关注。
据文献记载,在武帝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服用道家丹药是上层社会所崇尚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所谓丹药,其实是不同晶体形式的无机化合物,由多种矿物高温烧制提炼而成。《周礼·天官篇》和《抱朴子内篇》等道家典籍均显示,不同丹药的成分虽有所差别,但雄黄与礬石是其代表成分。雄黄为硫砷化物矿石,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礬石是一种含铁的硫砷化物,主要成分是砷黄铁矿。
“对武帝遗骸样本中 33 种微量元素进行生物学分析后发现,其体内砷(As)、硼(B)、锑(Sb)的含量显著偏高,与隋唐时期有长期服食丹药习惯的贵族郭嗣本的体内元素组成最为接近。”复旦大学副教授文少卿介绍,其最可能是服食了以雄黄(As)、礬石(As)、硼砂(B)、辉锑矿石(Sb)
为主要成分的药物。
据史料记载,575 年至 578 年间,武帝数次发病,生病时 “疠气内蒸,身疮外发”“身生癞疮,恶疾而死”。在研究团队看来,这符合慢性砷中毒引发的皮肤病理表现。“慢性砷中毒后,病人皮肤上会出现弥漫性或局限性的色素沉着和病变,并导致皮肤血管发生变化,四肢出现疼痛和红肿。”文少卿表示,在武帝的股骨上,发现了一块黑色色素沉着区域,可能是砷中毒后,局部皮肤病变引起骨髓坏死所致。由此可见,宇文邕的死亡应是长期服食丹药所致。
揭秘北周武帝死因及其家族源流史
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毅 通讯员 赵明楠
近日,陕西省文物局召开关于北周高等级墓葬考古研究新进展成果发布会,对年仅 36 岁突发恶疾、英年早逝的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死因、外貌、生活方式以及族源等进行了揭示。
1993 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咸阳陈马村发现了一座北周高等级墓葬,根据出土墓志铭,
认定墓主为北周武帝宇文邕。这一发现为确认北周帝陵位置及其丧葬制度、习俗等提供了重要线索和资料。近年来,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宇文邕墓出土人骨进行了一系列生物学考古研究,通过多学科、跨学科合作,推动传统考古与科技分析深度融合,在生物科学助力深刻阐释考古资料的实践中取得重要成果,也刷新了对相关历史问题的认知。
证实死亡原因 复原外貌特征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间(543—578),大举实行军政改革,统一中国北方,促进民族融合,对后续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578 年,年仅 36 岁的宇文邕突发恶疾、英年早逝,其死因一直备
受关注。
据文献记载,在武帝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服用道家丹药是上层社会所崇尚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所谓丹药,其实是不同晶体形式的无机化合物,由多种矿物高温烧制提炼而成。《周礼·天官篇》和《抱朴子内篇》等道家典籍均显示,不同丹药的成分虽有所差别,但雄黄与礬石是其代表成分。雄黄为硫砷化物矿石,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礬石是一种含铁的硫砷化物,主要成分是砷黄铁矿。
“对武帝遗骸样本中 33 种微量元素进行生物学分析后发现,其体内砷(As)、硼(B)、锑(Sb)的含量显著偏高,与隋唐时期有长期服食丹药习惯的贵族郭嗣本的体内元素组成最为接近。”复旦大学副教授文少卿介绍,其最可能是服食了以雄黄(As)、礬石(As)、硼砂(B)、辉锑矿石(Sb)
为主要成分的药物。
据史料记载,575 年至 578 年间,武帝数次发病,生病时 “疠气内蒸,身疮外发”“身生癞疮,恶疾而死”。在研究团队看来,这符合慢性砷中毒引发的皮肤病理表现。“慢性砷中毒后,病人皮肤上会出现弥漫性或局限性的色素沉着和病变,并导致皮肤血管发生变化,四肢出现疼痛和红肿。”文少卿表示,在武帝的股骨上,发现了一块黑色色素沉着区域,可能是砷中毒后,局部皮肤病变引起骨髓坏死所致。由此可见,宇文邕的死亡应是长期服食丹药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