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他都道歉你还想怎样?”“放下屠刀就可以立地成佛”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可恨者必有可怜之处的价值观好像在那个年代北京人还有美国人里面相当流行,以前的京圈拍的老电视剧还有好莱坞电影很多都是这种。
这种现象一定程度可以解释为他们潜意识是认识到了他们相对优渥的条件,他们物质世界的高人一等是建立在其他人的受苦上的,并且因此产生了一定的负罪感而让他们精神舆论世界低人一等。而且他们企图以这种论调来以一种忏悔的表达来拉平双方的心理地位,但又因为他们确实认为自己应该高人一等所以在在表达“回头”之后还想在精神舆论层面上同样高人一等,所以他们会编排受害者们“不够宽容”“太偏执了”。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就是他们的方法论。前一句洗白自己,后一句抹黑受害者,这样他们就可以既在物质基础上高人一等,又在精神舆论上高人一等了。
这种现象一定程度可以解释为他们潜意识是认识到了他们相对优渥的条件,他们物质世界的高人一等是建立在其他人的受苦上的,并且因此产生了一定的负罪感而让他们精神舆论世界低人一等。而且他们企图以这种论调来以一种忏悔的表达来拉平双方的心理地位,但又因为他们确实认为自己应该高人一等所以在在表达“回头”之后还想在精神舆论层面上同样高人一等,所以他们会编排受害者们“不够宽容”“太偏执了”。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就是他们的方法论。前一句洗白自己,后一句抹黑受害者,这样他们就可以既在物质基础上高人一等,又在精神舆论上高人一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