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袁绍重大事件之十八——韩馥之死
韩馥让出冀州牧后,被袁绍上表为奋威将军,当然手里没有一兵一卒,只是挂个虚职。原想着安度余生远离争斗,随后却发生一系列事情,不断加重韩馥的疑心。开始是魏军的审配、钜鹿的田丰两人分别被袁绍任命为治中、别驾,这两个人都是性格非常刚直,原来在韩馥手下郁郁不得志,此番袁绍非常器重,让韩馥内心不安,担心受到打击报复。审配与田丰确实个性非常强,熟悉正史官渡之战及后续袁氏败亡经过的朋友应该都有所了解,总之,韩馥的担心也算情有可原。不久,董卓得知袁绍控制了冀州,于是派出使者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前往河北,打算以朝廷名义跟袁绍缓和关系。不过袁绍做得非常绝,为彻底划清界限表明反董决心,他命河内太守王匡将胡母班和吴修杀掉。不管朝廷被谁控制,这两人总归是朝廷的使者,他们名义上代表的是皇帝而非董卓。但袁绍却让王匡杀掉二人,其动机令人怀疑。王匡也是诸侯之一,是袁绍最忠心的小弟,这胡母班可是王匡的妹夫,王匡仍然照杀不误。袁绍到底为什么坚决要杀朝廷使者?因为这样的行为太极端。那袁绍为什么非要走极端?为了逼董卓也走极端。袁绍在京城中的叔叔袁隗等宗族被董卓杀掉,直接原因就是为了报复袁绍杀朝廷(实际是董卓)派出的使者。袁绍亲手促成他叔叔袁隗等亲族的灭门。假使袁绍不杀使者,即便做些表面功夫,董卓也不会把事情做绝。袁绍到底在干什么?他想要什么?袁家为了反董大业搭上了宗族满门性命,天下豪杰群情激奋,不是投奔袁绍就是打着袁绍旗号起兵,讨董联盟盟主之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要知道之前袁绍可是打算拥立刘虞为帝,失败后转而抢夺韩馥的地盘,这两件事让他的声望有所受损。通过董卓灭掉袁绍宗族一事,裹挟着家仇国恨的多重情感,人们又一次聚拢在袁绍身边。而韩馥呢,他是袁绍拥立新帝的政治盟友,是袁绍抢夺冀州的受害者,没人比他更了解袁绍的阴暗面。韩馥发现真实的袁绍为了权力如此不择手段如此冷血,不禁更加惧怕。第一件事,袁绍提拔审配、田丰,从袁绍角度可说是正常的选拔人才,而韩馥出于人身安全的担忧也情有可原。第二件事,袁绍杀死朝廷使者激怒董卓,间接害死袁氏宗族,从袁绍角度跟韩馥没什么关系,但韩馥发现了袁绍的人性阴暗面,更加不安。第三件事,从袁绍的角度,抓到朱汉处死,表明自己没有要害韩馥的意思,但韩馥及其亲人已经受到人身伤害。这也是争议最大的一件事:为什么朱汉会觉得杀掉韩馥能让袁绍高兴?韩馥虽说已经失势,但也身份敏感,这种事朱汉不会完全凭空猜测,一定有某种信号给了他这种感觉。最低限度,从袁绍之前的表现可能并不在意韩馥的生死,最差就是无所谓,不会帮他。然而朱汉自己却死了,这不太合理。所以韩馥仍然不信任袁绍。第四件事,如果使者跟张邈确有秘密要谈,完全可以另找时机商谈,却故意挑韩馥在场时耳语,这个行为摆明就是做给韩馥看的。就是为了刺激韩馥,恶心韩馥。
十九、袁绍重大事件之十九——兄弟反目
袁绍夺取冀州是在初平二年(191),袁绍表字本初。本初,初平,袁绍觉得冥冥之中好像命运安排他来平定乱世,开创新时代。在这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下,袁绍绝不容许关东诸侯有人挑战他的权威。然而偏偏就有一个不识相的,袁绍这个联军盟主忙着扩张地盘吞并其他诸侯,还真有一路诸侯跑去跟董卓真刀真枪厮杀,而且还攻进洛阳,把董卓堵在函谷关以西不敢出来。这一路不是别人,正是袁绍的弟弟袁术。我知道许多朋友想说孙坚,不过孙坚本质上并非单独的势力,从讨董开始孙坚就是袁术的部下,只不过袁术后来有称帝的黑历史,加上孙坚之子孙策开创江东基业,所以习惯上讨董这段历史都淡化袁术作为孙坚的主公,而只突出孙坚的个人武勇。袁术为什么坚决跟董卓开战而不像其他诸侯保存实力,简单来说有家族仇恨,也有争夺权力的策略问题。总之,袁术有实力,加上讨董正面战场获得的声望,关东诸侯中当时只有袁术对袁绍形成实质性威胁。袁绍袁术兄弟出身汝南袁氏,汝南郡在豫州,袁术因为近水楼台而先把势力扩张到豫州,并任命孙坚为豫州刺史。初平二年(191)冬,趁孙坚领兵西进继续讨董时,袁绍却派周昂担任豫州刺史,带兵袭击孙坚治所阳城。得知后方遭袭,孙坚只得放弃讨董回师救援,尽管袁术与孙坚击退了袁绍军,但随着袁家兄弟彻底撕破脸,讨董联军名存实亡。那么袁绍为什么要袭击孙坚,阻止袁术西进?放手让袁术跟董卓去拼命,自己坐收渔翁之利不好吗?结果身为盟主却阻止讨董,实在太心胸狭隘。其实问题没这么简单。袁术以及孙坚原本西进的势头很猛,收复洛阳后继续推进,最远时已经距离函谷关不远。考虑到董卓外强中干的本质,虽然拥有凉州精兵但朝廷百官与其离心离德,袁术破关入长安并非不可能。换做别人也就算了,偏偏袁术跟自己出身相同甚至在某些人眼里更加正统,再让他击败董卓迎接皇帝,那袁绍兵力再多也无济于事,顶多是个地方诸侯,袁术却成了再造汉室、奉天子以领不臣的那个人。









韩馥让出冀州牧后,被袁绍上表为奋威将军,当然手里没有一兵一卒,只是挂个虚职。原想着安度余生远离争斗,随后却发生一系列事情,不断加重韩馥的疑心。开始是魏军的审配、钜鹿的田丰两人分别被袁绍任命为治中、别驾,这两个人都是性格非常刚直,原来在韩馥手下郁郁不得志,此番袁绍非常器重,让韩馥内心不安,担心受到打击报复。审配与田丰确实个性非常强,熟悉正史官渡之战及后续袁氏败亡经过的朋友应该都有所了解,总之,韩馥的担心也算情有可原。不久,董卓得知袁绍控制了冀州,于是派出使者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前往河北,打算以朝廷名义跟袁绍缓和关系。不过袁绍做得非常绝,为彻底划清界限表明反董决心,他命河内太守王匡将胡母班和吴修杀掉。不管朝廷被谁控制,这两人总归是朝廷的使者,他们名义上代表的是皇帝而非董卓。但袁绍却让王匡杀掉二人,其动机令人怀疑。王匡也是诸侯之一,是袁绍最忠心的小弟,这胡母班可是王匡的妹夫,王匡仍然照杀不误。袁绍到底为什么坚决要杀朝廷使者?因为这样的行为太极端。那袁绍为什么非要走极端?为了逼董卓也走极端。袁绍在京城中的叔叔袁隗等宗族被董卓杀掉,直接原因就是为了报复袁绍杀朝廷(实际是董卓)派出的使者。袁绍亲手促成他叔叔袁隗等亲族的灭门。假使袁绍不杀使者,即便做些表面功夫,董卓也不会把事情做绝。袁绍到底在干什么?他想要什么?袁家为了反董大业搭上了宗族满门性命,天下豪杰群情激奋,不是投奔袁绍就是打着袁绍旗号起兵,讨董联盟盟主之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要知道之前袁绍可是打算拥立刘虞为帝,失败后转而抢夺韩馥的地盘,这两件事让他的声望有所受损。通过董卓灭掉袁绍宗族一事,裹挟着家仇国恨的多重情感,人们又一次聚拢在袁绍身边。而韩馥呢,他是袁绍拥立新帝的政治盟友,是袁绍抢夺冀州的受害者,没人比他更了解袁绍的阴暗面。韩馥发现真实的袁绍为了权力如此不择手段如此冷血,不禁更加惧怕。第一件事,袁绍提拔审配、田丰,从袁绍角度可说是正常的选拔人才,而韩馥出于人身安全的担忧也情有可原。第二件事,袁绍杀死朝廷使者激怒董卓,间接害死袁氏宗族,从袁绍角度跟韩馥没什么关系,但韩馥发现了袁绍的人性阴暗面,更加不安。第三件事,从袁绍的角度,抓到朱汉处死,表明自己没有要害韩馥的意思,但韩馥及其亲人已经受到人身伤害。这也是争议最大的一件事:为什么朱汉会觉得杀掉韩馥能让袁绍高兴?韩馥虽说已经失势,但也身份敏感,这种事朱汉不会完全凭空猜测,一定有某种信号给了他这种感觉。最低限度,从袁绍之前的表现可能并不在意韩馥的生死,最差就是无所谓,不会帮他。然而朱汉自己却死了,这不太合理。所以韩馥仍然不信任袁绍。第四件事,如果使者跟张邈确有秘密要谈,完全可以另找时机商谈,却故意挑韩馥在场时耳语,这个行为摆明就是做给韩馥看的。就是为了刺激韩馥,恶心韩馥。
十九、袁绍重大事件之十九——兄弟反目
袁绍夺取冀州是在初平二年(191),袁绍表字本初。本初,初平,袁绍觉得冥冥之中好像命运安排他来平定乱世,开创新时代。在这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下,袁绍绝不容许关东诸侯有人挑战他的权威。然而偏偏就有一个不识相的,袁绍这个联军盟主忙着扩张地盘吞并其他诸侯,还真有一路诸侯跑去跟董卓真刀真枪厮杀,而且还攻进洛阳,把董卓堵在函谷关以西不敢出来。这一路不是别人,正是袁绍的弟弟袁术。我知道许多朋友想说孙坚,不过孙坚本质上并非单独的势力,从讨董开始孙坚就是袁术的部下,只不过袁术后来有称帝的黑历史,加上孙坚之子孙策开创江东基业,所以习惯上讨董这段历史都淡化袁术作为孙坚的主公,而只突出孙坚的个人武勇。袁术为什么坚决跟董卓开战而不像其他诸侯保存实力,简单来说有家族仇恨,也有争夺权力的策略问题。总之,袁术有实力,加上讨董正面战场获得的声望,关东诸侯中当时只有袁术对袁绍形成实质性威胁。袁绍袁术兄弟出身汝南袁氏,汝南郡在豫州,袁术因为近水楼台而先把势力扩张到豫州,并任命孙坚为豫州刺史。初平二年(191)冬,趁孙坚领兵西进继续讨董时,袁绍却派周昂担任豫州刺史,带兵袭击孙坚治所阳城。得知后方遭袭,孙坚只得放弃讨董回师救援,尽管袁术与孙坚击退了袁绍军,但随着袁家兄弟彻底撕破脸,讨董联军名存实亡。那么袁绍为什么要袭击孙坚,阻止袁术西进?放手让袁术跟董卓去拼命,自己坐收渔翁之利不好吗?结果身为盟主却阻止讨董,实在太心胸狭隘。其实问题没这么简单。袁术以及孙坚原本西进的势头很猛,收复洛阳后继续推进,最远时已经距离函谷关不远。考虑到董卓外强中干的本质,虽然拥有凉州精兵但朝廷百官与其离心离德,袁术破关入长安并非不可能。换做别人也就算了,偏偏袁术跟自己出身相同甚至在某些人眼里更加正统,再让他击败董卓迎接皇帝,那袁绍兵力再多也无济于事,顶多是个地方诸侯,袁术却成了再造汉室、奉天子以领不臣的那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