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各位喜欢传统养生术的朋友,大家好。
给大家介绍我刚出版的一本书,叫《四维易病论》,他是我研究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以及修炼养生、易学风水等,30余年的经验总结。这本书属于中医理论创新类书,继承传统中医理论和易经八卦的思维模式,以及民间特殊医疗技术等,以现代科学理论为基础,创立全新的中医方法论,并对部分常见病和疑难病的治疗和保健,提出了自己的防治理念。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病以及癌症的康复调养等,运用《四维易病论》为指导思想,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理论分析,特别是对中老年的养生保健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调理思想和方法论。
《四维易病论》他不重视传统的五行藏象学说,是把传统中医的五大功能体系简化成四大功能体系,在外体现为:天、地、有机物、智慧生命;相对人体这个小宇宙,在内就体现为真维、元维、谷维、识维四大人体生理结构。四维在分阴阳就构成了八个象,这就是《四维易病论》的核心辨证方法论:叫四维八象辨证。《四维易病论》与传统中医理论的区别,是把人的意识活动与身体健康放到同等的位置。论述意识活动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变化规律,用全新的视角分析疾病以及民间方术的理论依据。
说到中医大家就会想到,中医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些经典理论的形成,距今至少也在1800年以上。传统中医经典作为不能被质疑的标志性理论,后世很多中医名家有不同程度的理论发展,但是,并未超出四大医典的理论框架。特别是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学的兴起,中医理论的发展甚至是出现了停滞不前的迹象,很多传统中医理论被西医学给格式化。传统中医讲,人体是天地宇宙的一个缩影,讲的是宏观思想的大局把控,当今社会把中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科研究,有时却忽视了传统中医思想的整体观,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传统中医的主导思想。尤其是现在的中医类高校毕业生,真正有能力从事中医临床的只是一部分,据我所知,很多学中医的年轻人,(特别是在医院工作)改行做西医临床。出现这种现象就说明了一个问题,现在的中医教育实际上是采用西医的培养模式,都是从西医的人体解剖学、细胞分子、生物化学、神经学等学起,对传统中医整体哲学思想的认识不够。在医学界也有这样一个共识,中医高校毕业生改做西医临就很容易的,而西医高校毕业的改学中医就觉得很难,这些都与现代的中医教学模式有关。另外,用上千年的中医辨证方法论,指导今天的中医临床,理论与实践也是有代沟的。就像一位经验丰富老人传授青年人生存之道,年轻人一般都不容易接受,是因为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不同。用上千年的传统中医理论为标准、要想学好中医,首先就必须要熟悉千年之前的人类生存环境,以及古人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这个穿越性的学习过程,也成了现代人学好中医的一道障碍。我个人认为,传统中医哲学思想是超前的,部分中医理论是滞后的,中医临床实践是有效的。在部分传统医学著作中,是用有局限性的中医方法论,传承了古人正确的实践经验积累。《四维易病论》的初衷就是把中医理论现代化,用符合现实需要的方法论指导中医临床。我们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体生理状态与古人有差别的,按照传统中医天人合一思想,我们的中医辨证方法论,也必然会随之发展完善。现有的中医理论,也并不能代表全部的中医文化,有时我在想,就算医圣张仲景老先生能活到现在,他也一定会把自己的理论体系有所发展和改进。
有人可能会说,你一个靠自学成材的民间中医,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突破前人的理论框架,还创立自了己中医理论体系,是不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这个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上去看,很多中医学知识的形成,原本就是在民间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我们不能否定古圣先贤们的智慧,同时,我们也要有超越他们的勇气,如果我们站在了这些巨人的肩膀上,还不能比他们看更宽更远,那才是对这些古圣先贤的不尊重。当今社会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遇到了诸多问题,作为一个民间中医研究者,至少有责任也使命,去尝试开拓新的中医方法论,发扬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文化,只有这样才不负这个时代,不负这个时代赋予我们复兴中医文化的使命。
《四维易病论》这本书,仅代表个人对中医理论的一种认识,并不否定其他的中医理论体系,只是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天地环境中,对传统中医理论有所创新。条条大路通北京,不管经过哪个途径,目标应该是相同的。现代人出行也喜欢坐飞机或是坐地铁,但是,我们并不能否定古人通过水运和陆运的方法和途径。《四维易病论》也是中医理论创新的一种尝试,人的精力和经验积累认识有限,理论体系也不可能完美无缺,大家在查阅时需要根据自己掌握的中医知识加以甄别。
给大家介绍我刚出版的一本书,叫《四维易病论》,他是我研究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以及修炼养生、易学风水等,30余年的经验总结。这本书属于中医理论创新类书,继承传统中医理论和易经八卦的思维模式,以及民间特殊医疗技术等,以现代科学理论为基础,创立全新的中医方法论,并对部分常见病和疑难病的治疗和保健,提出了自己的防治理念。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病以及癌症的康复调养等,运用《四维易病论》为指导思想,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理论分析,特别是对中老年的养生保健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调理思想和方法论。
《四维易病论》他不重视传统的五行藏象学说,是把传统中医的五大功能体系简化成四大功能体系,在外体现为:天、地、有机物、智慧生命;相对人体这个小宇宙,在内就体现为真维、元维、谷维、识维四大人体生理结构。四维在分阴阳就构成了八个象,这就是《四维易病论》的核心辨证方法论:叫四维八象辨证。《四维易病论》与传统中医理论的区别,是把人的意识活动与身体健康放到同等的位置。论述意识活动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变化规律,用全新的视角分析疾病以及民间方术的理论依据。
说到中医大家就会想到,中医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些经典理论的形成,距今至少也在1800年以上。传统中医经典作为不能被质疑的标志性理论,后世很多中医名家有不同程度的理论发展,但是,并未超出四大医典的理论框架。特别是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学的兴起,中医理论的发展甚至是出现了停滞不前的迹象,很多传统中医理论被西医学给格式化。传统中医讲,人体是天地宇宙的一个缩影,讲的是宏观思想的大局把控,当今社会把中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科研究,有时却忽视了传统中医思想的整体观,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传统中医的主导思想。尤其是现在的中医类高校毕业生,真正有能力从事中医临床的只是一部分,据我所知,很多学中医的年轻人,(特别是在医院工作)改行做西医临床。出现这种现象就说明了一个问题,现在的中医教育实际上是采用西医的培养模式,都是从西医的人体解剖学、细胞分子、生物化学、神经学等学起,对传统中医整体哲学思想的认识不够。在医学界也有这样一个共识,中医高校毕业生改做西医临就很容易的,而西医高校毕业的改学中医就觉得很难,这些都与现代的中医教学模式有关。另外,用上千年的中医辨证方法论,指导今天的中医临床,理论与实践也是有代沟的。就像一位经验丰富老人传授青年人生存之道,年轻人一般都不容易接受,是因为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不同。用上千年的传统中医理论为标准、要想学好中医,首先就必须要熟悉千年之前的人类生存环境,以及古人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这个穿越性的学习过程,也成了现代人学好中医的一道障碍。我个人认为,传统中医哲学思想是超前的,部分中医理论是滞后的,中医临床实践是有效的。在部分传统医学著作中,是用有局限性的中医方法论,传承了古人正确的实践经验积累。《四维易病论》的初衷就是把中医理论现代化,用符合现实需要的方法论指导中医临床。我们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体生理状态与古人有差别的,按照传统中医天人合一思想,我们的中医辨证方法论,也必然会随之发展完善。现有的中医理论,也并不能代表全部的中医文化,有时我在想,就算医圣张仲景老先生能活到现在,他也一定会把自己的理论体系有所发展和改进。
有人可能会说,你一个靠自学成材的民间中医,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突破前人的理论框架,还创立自了己中医理论体系,是不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这个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上去看,很多中医学知识的形成,原本就是在民间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我们不能否定古圣先贤们的智慧,同时,我们也要有超越他们的勇气,如果我们站在了这些巨人的肩膀上,还不能比他们看更宽更远,那才是对这些古圣先贤的不尊重。当今社会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遇到了诸多问题,作为一个民间中医研究者,至少有责任也使命,去尝试开拓新的中医方法论,发扬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文化,只有这样才不负这个时代,不负这个时代赋予我们复兴中医文化的使命。
《四维易病论》这本书,仅代表个人对中医理论的一种认识,并不否定其他的中医理论体系,只是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天地环境中,对传统中医理论有所创新。条条大路通北京,不管经过哪个途径,目标应该是相同的。现代人出行也喜欢坐飞机或是坐地铁,但是,我们并不能否定古人通过水运和陆运的方法和途径。《四维易病论》也是中医理论创新的一种尝试,人的精力和经验积累认识有限,理论体系也不可能完美无缺,大家在查阅时需要根据自己掌握的中医知识加以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