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合肥日报】
作为科创之城,合肥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2005年8月29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动员大会召开,标志着一项重大工作拉开序幕。就在前一年的11月12日,国家科技部正式下文同意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实施方案,合肥正式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
探索创新型城市发展新道路
合肥市获批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可以说意义非凡,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全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城市。国家赋予合肥的使命主要是“两个突破”:一是在体制机制上突破,二是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上突破。合肥把“两个突破”既看作是重大责任,更看作是历史机遇。
那么,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要试点什么?又该如何实施呢?2004年9月21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制订的《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实施方案》中,就从重要意义、有利条件和面临问题,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思路,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明确了战略目标,“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使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活动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经过5~15年的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走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示范区和国际著名的科学城。”
同时,针对合肥走创新型发展道路面临的现实问题,特别列出了重点任务,“以提升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为主线,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以技术创新工程、知识创新工程、产业创新工程、文化创新工程、创新创业服务工程五大创新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创新示范工程,创建国家创新型示范基地。”
创新促发展,建设工作如火如荼
虽然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动员大会是在2005年8月29日召开的,但在这之前,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建设工作就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2004年11月27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揭牌暨示范区开工仪式举行。随后,合肥市出台了《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合肥市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合肥市高科技种子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设立了2.5亿元的“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了1亿元财政资金设立“合肥市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扶持20家初具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
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重点在创新。因此一系列首创性的科技创新举措纷纷呈现: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跨越,突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启动“院企互动工程”,组建了14个产学研战备联盟,探索出了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共建实体等六种产学研结合模式……特别是2008年10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后,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工作再上台阶,因为在国家先后批准的四类主题不同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自主创新”的主题为全国独有。
在科技创新赛道上奋力奔跑
随着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有序推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据相关数据统计,到2006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351家(其中国家级14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630亿元,增幅超过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46%。而到了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至501家,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5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以上,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2008年,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美亚光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15户企业为首批“合肥市创新型企业”。其中有不少企业还进入了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行列。2009年1月,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这又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当前,合肥正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积极布局未来产业,“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一系列面向前沿技术产业的新成果、新动能不断涌现。作为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奔跑在科技创新之路上的合肥,一直在不懈努力,一大批高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奋勇争先,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落地开花。
作为科创之城,合肥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2005年8月29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动员大会召开,标志着一项重大工作拉开序幕。就在前一年的11月12日,国家科技部正式下文同意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实施方案,合肥正式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
探索创新型城市发展新道路
合肥市获批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可以说意义非凡,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全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城市。国家赋予合肥的使命主要是“两个突破”:一是在体制机制上突破,二是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上突破。合肥把“两个突破”既看作是重大责任,更看作是历史机遇。
那么,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要试点什么?又该如何实施呢?2004年9月21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制订的《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实施方案》中,就从重要意义、有利条件和面临问题,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思路,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明确了战略目标,“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使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活动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经过5~15年的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走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示范区和国际著名的科学城。”
同时,针对合肥走创新型发展道路面临的现实问题,特别列出了重点任务,“以提升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为主线,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以技术创新工程、知识创新工程、产业创新工程、文化创新工程、创新创业服务工程五大创新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创新示范工程,创建国家创新型示范基地。”
创新促发展,建设工作如火如荼
虽然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动员大会是在2005年8月29日召开的,但在这之前,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建设工作就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2004年11月27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揭牌暨示范区开工仪式举行。随后,合肥市出台了《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合肥市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合肥市高科技种子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设立了2.5亿元的“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了1亿元财政资金设立“合肥市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扶持20家初具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
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重点在创新。因此一系列首创性的科技创新举措纷纷呈现: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跨越,突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启动“院企互动工程”,组建了14个产学研战备联盟,探索出了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共建实体等六种产学研结合模式……特别是2008年10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后,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工作再上台阶,因为在国家先后批准的四类主题不同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自主创新”的主题为全国独有。
在科技创新赛道上奋力奔跑
随着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有序推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据相关数据统计,到2006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351家(其中国家级14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630亿元,增幅超过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46%。而到了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至501家,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5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以上,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2008年,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美亚光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15户企业为首批“合肥市创新型企业”。其中有不少企业还进入了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行列。2009年1月,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这又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当前,合肥正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积极布局未来产业,“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一系列面向前沿技术产业的新成果、新动能不断涌现。作为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奔跑在科技创新之路上的合肥,一直在不懈努力,一大批高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奋勇争先,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