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想持诵秽迹金刚咒,所以查阅大藏经,发现秽迹金刚这个咒语问题太大,用字看上去也很奇怪,咒文也是扑朔迷离,让人费解,并且也很难还原。网上各种版本也是满天飞,奇奇巴巴的什么样的都有,让很多想修学的人摸不到头脑,莫衷一是,有的就只有放弃了,很是可惜。我曾经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汉传大藏经中的秽迹金刚咒语本身用字就很偏僻,尤其是里面的咈、咶、吻汁吻、微咭微等字。其实在十几年前就有居士给我发过这个汉文版的秽迹金刚zhou,询问我咒语的梵语标准读音。当时我已经开始学习梵语拼读了,到如今完全掌握梵语的标准发音,前后历经十年,最关键的是在国内老师不好找,北京大学梵语专业梵语语法十分非常厉害,我也请教过,但是他们不注重发音,自身发音也不是太标准,马马虎虎的,仍然难以解答很多语音方面的问题。于是我从藏族老师,汉族老师,一直到尼泊尔老师,印度老师只要会的统统向他们学习,语音老师总共大概有六七位吧。刚开始学习时越学越不对劲,越学问题越多,但是到后来,越学问题越少,各种语音方面的疑难慢慢解开,直到最后完全掌握,完全明了。发音标准到位,前后经历了十年现在我的梵语发音几乎已经和我的印度老师几乎是一模一样。印度老师也十分赞叹我的发音特别标准。当时我拿到那个秽迹金刚咒语,发现和藏传秽迹金刚咒相差很多,而且用字怪癖,很难推断原字。所以就此作罢。再也没有钻研过。直到近日无意间看到了网易博客一佛乘师兄的文章,我是一口气连夜看完,让我不得不佩服大神的严谨科学作风。首先是一佛乘师兄还原咒语时,几乎是将全世界可能找到的对照经文,梵脏汉全部统统拿过来对照,并且他还精通梵语语法,藏文,悉昙体等等,从各个方面去论述为何如此还原,所以他的咒语还原本子准确性远远高于马来西亚台湾某些知名老师的还原本,真是太严谨了。在我眼里,他就是‘’大神‘’。在这样的时代能这样严谨科学客观做学问,能这样的研究比对真是难得的人才,也是我们的福缘。他还原的秽迹金刚的咒文也很有一些道理,但是我也有一些我的猜测和想法,在这里也是相互探讨一下,并不是否认他的观点,因为一佛乘师兄的前提是:如果此咒没有被删减过!而我的大前提是:假如秽迹金刚咒语真的被删减过。一佛乘师兄他还原出了一个33字的咒本,但是还是略有一些疑问之处。
首先:口聿字还部太可能是da或者dha的音,这两个音相差甚远,因为在一般zhou语用字里,这个口聿字基本都是ru或者ro的音,现今福建方言中这个字就是发成稍微抖舌的音lve,它的辅音没有发生变化。再者来说如果把啒口聿倒翻成krodha的话,那就发生了缺字的情况,三个音中间少了一个音,只有两个音译字。少了一个。而一佛乘师兄的大前提是:如果此咒没有被删减过!在无能胜的《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里,krodha则是被译成三个字:俱路(二合)馱。所以这里把口聿还原成dha的音,有些牵强。再者咈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作fu的音,而念做fu音的字很多,比如: ,縛、弗、拂按照古代注释。带口字偏旁的字要抖舌呼,音还是与原来差不多的,那嚩这个字也属于这种情况。縛字加了一个口字偏旁成了嚩,那嚩的读音应该和縛比较接近才对。现在的寺院里一般都把嚩这个字念作wa的音,这是寺院派的口传读法,字典里念作po,他们说不对,而经文里的嚩日囉这三个字,寺院里一般读作:wa ri la,而没有读作:po ri luo,这是寺院口传读法。也许是一直这么传下来的吧。可以推论咈这个字和弗不一样,但是很接近。读音可能还是类似于fu。而在福建一带,发这个音的时候,是上齿轻触下齿发出来的浊音,那么这个字的发音则很接近另一个梵语字母va,这个字母在古印度语法家的语法著作里明确规定过它是唇齿浊音,即是上齿轻触下唇发出来的浊音。那么这个咈字就可能和弗不一样,他可能读作wa的音。一佛乘师兄有他的推论。具体步骤大家看他的原文就知道。如果像一佛乘师兄推论的念作bhu的话,那么在其他的咒语中,如果是bh的音。一般用字是勃或者部或者口普这几个字,在一字顶轮咒中就是口普隆,所以在这里,我推断这个字念作va。接下来:在一佛乘的文章里,最感谢他的是,他提供了最最古老的咒语面貌,咒语正文中咈后面的字最起先是口惹,据一佛乘师兄推断后来版本中的口后或者咶字可能都是误抄所致,而且古代咒音很少用此二字。在有最古老资料的前提下我宁愿相信这个字本来是口惹,那么带口字偏旁的口惹字应该和不带口字偏旁的【惹】字发音应该很像,但读音是会稍有差异的,而惹与弱(也有带口字偏旁的口惹)对应的梵文字母一般都是浊音的ja,如:惹(弱)吽鎫斛就是ja hūM vaM ho,藏传仪轨里就有这四个字。而且一模一样。其他诸如惹夜jaya的咒文很多很多。而清音的ca则用闍、者这些字来音译。如:阿闍梨(規範師,親教師)就是ācārya。那么口惹这个字可能也是类似于ja的音。
首先:口聿字还部太可能是da或者dha的音,这两个音相差甚远,因为在一般zhou语用字里,这个口聿字基本都是ru或者ro的音,现今福建方言中这个字就是发成稍微抖舌的音lve,它的辅音没有发生变化。再者来说如果把啒口聿倒翻成krodha的话,那就发生了缺字的情况,三个音中间少了一个音,只有两个音译字。少了一个。而一佛乘师兄的大前提是:如果此咒没有被删减过!在无能胜的《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里,krodha则是被译成三个字:俱路(二合)馱。所以这里把口聿还原成dha的音,有些牵强。再者咈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作fu的音,而念做fu音的字很多,比如: ,縛、弗、拂按照古代注释。带口字偏旁的字要抖舌呼,音还是与原来差不多的,那嚩这个字也属于这种情况。縛字加了一个口字偏旁成了嚩,那嚩的读音应该和縛比较接近才对。现在的寺院里一般都把嚩这个字念作wa的音,这是寺院派的口传读法,字典里念作po,他们说不对,而经文里的嚩日囉这三个字,寺院里一般读作:wa ri la,而没有读作:po ri luo,这是寺院口传读法。也许是一直这么传下来的吧。可以推论咈这个字和弗不一样,但是很接近。读音可能还是类似于fu。而在福建一带,发这个音的时候,是上齿轻触下齿发出来的浊音,那么这个字的发音则很接近另一个梵语字母va,这个字母在古印度语法家的语法著作里明确规定过它是唇齿浊音,即是上齿轻触下唇发出来的浊音。那么这个咈字就可能和弗不一样,他可能读作wa的音。一佛乘师兄有他的推论。具体步骤大家看他的原文就知道。如果像一佛乘师兄推论的念作bhu的话,那么在其他的咒语中,如果是bh的音。一般用字是勃或者部或者口普这几个字,在一字顶轮咒中就是口普隆,所以在这里,我推断这个字念作va。接下来:在一佛乘的文章里,最感谢他的是,他提供了最最古老的咒语面貌,咒语正文中咈后面的字最起先是口惹,据一佛乘师兄推断后来版本中的口后或者咶字可能都是误抄所致,而且古代咒音很少用此二字。在有最古老资料的前提下我宁愿相信这个字本来是口惹,那么带口字偏旁的口惹字应该和不带口字偏旁的【惹】字发音应该很像,但读音是会稍有差异的,而惹与弱(也有带口字偏旁的口惹)对应的梵文字母一般都是浊音的ja,如:惹(弱)吽鎫斛就是ja hūM vaM ho,藏传仪轨里就有这四个字。而且一模一样。其他诸如惹夜jaya的咒文很多很多。而清音的ca则用闍、者这些字来音译。如:阿闍梨(規範師,親教師)就是ācārya。那么口惹这个字可能也是类似于ja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