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催眠治疗结缘可以追溯到五年之前。
2005年我结束精神科主治医师职称的晋级考试后,被医院派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原北京精研所)进修学习,学习精神科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进一步深入学习,也包括一部分心理治疗方法的提纲挈领。在进修所安排的学习课表中就有催眠治疗的课程,虽然只有一节课的内容,但是还是让我们这批进修医师惊喜万分。课程是由北医六院的张教授讲解的,课程开始先进行了一个癔症病人的治疗。在清醒状态时,这个病人连十以内的加减法都不能计算,而在催眠状态时,可以计算到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当时,我就比较感兴趣,没想到还有这么神奇的治疗方法。之后,张老师又给我们介绍了该疗法的一般常识性的知识。由于我的笔录速度快于一般人,我记录了整个治疗的全部过程,包括一些可以日后提示自己的细节的注解。
回到长春后,由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在继续作下去,还需要把自己的北京进修的精神科临床基础知识充分的消化理解,把在精神科领域的诊断作到精益求精,我似乎忘记了催眠疗法。
2007年最后一个季度,当我突然发现病人一些很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被大多数精神科医生忽略掉的,而且也无法在精神科领域找到答案和具体的治疗方法的,于是,我又进入了困惑和迷茫期,此外,我自己也涉及到了专业定向的问题,难道自己真的就满足于只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到最后作到精神科一名科主任?我的内心深处提示自己并不觉得甘心。于是,重新翻阅以往在进修期间的所有学习笔记,一页一页的寻找,终于发现了催眠治疗那节课的全部笔记。针对我院的情况,了解催眠治疗的人就不多,更别提专门应用催眠治疗于临床的专业人员了。权衡利弊,我下定决心,决定从这里起步,在不放弃精神科临床的基础上,再增加一门专业心理治疗的方法。
万事开头难。
没有专业老师的带教,没有经过专业的催眠治疗培训,甚至没有人知道我应该从哪里开始以及如何把握疗程和适应症。天无绝人之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只能将张老师在治疗过程中的指导语整理、打印,从本病房的病人开始,免费催眠治疗。这也是我当时唯一能够想到的办法。
天遂人愿。
我所在的病房为开放式病房,大多数为轻症或缓解期的病人,给我提供了实习基地,科里的主任也支持能够有一些特色的治疗。每天我都拿着打印好的指导语给需要治疗的病人从头到尾的念一遍,同时观察病人的反应,和体验朗读过程中的语速、语调和语量,甚至在衣兜内放好秒表,记录每句指导语间隔的时间,每次治疗的总时间。治疗结束后,及时总结治疗过程和病人的感受、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期待有一天可以找到答案,定期的和一些有心理知识基础的同事交流,定期和主管心理的分领导汇报。但这一切除了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收效却甚微,因为大家都不了解。
什么样的病人我都做,渐渐的也发现了一些规律性,例如,学历太低的效果不好,农村小学文化的病人的理解力都不如城市的文盲病人;年龄太长的病人效果也不太好,重症病人根本无法配合。环境的安静也保证不了。此外,在指导语中单纯的只是暗示的疗法,我也不知道在催眠状态下是否可以进行其他的心理治疗,而且,我尝试在催眠中做认知治疗很有效。但我的同事们都不赞同我继续尝试,他们说催眠治疗就是催眠治疗,不要在做其他的治疗。可是,又如何解释它的联合应用有效性呢?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我的疑惑积累的越来越多,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否则,无法再进行下去了。
2008年刚刚过完年,我通过北医的韩教授投师到张教授那里专门学习催眠治疗。张老师当时已经快70岁了,对我已经30多岁了,还保持探索的学习精神还是很感动、也很是佩服。起初打算给我上两次理论课,然后跟随林老师每周一、三、五上午的治疗过程。理论课开始时,张老师先说,“你了解催眠吗?”我回答,“三年前我听过你讲过这节课”。“那你说说什么是催眠治疗?”于是,我看过各种版本的催眠治疗书籍的介绍统统道了一遍,并且告诉张老师,她当年指导语我给病人念了3个月,早已背熟。当时,张老师感到很吃惊,和我说,你说的很对,理论课就上一次,我们开始答疑吧。得到老师的肯定,我心理很开心,滔滔不决的和张老师讨论了一个下午,我曾经面对的疑问都找到了答案。学习结束前我已经掌握了新的方法。
2005年我结束精神科主治医师职称的晋级考试后,被医院派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原北京精研所)进修学习,学习精神科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进一步深入学习,也包括一部分心理治疗方法的提纲挈领。在进修所安排的学习课表中就有催眠治疗的课程,虽然只有一节课的内容,但是还是让我们这批进修医师惊喜万分。课程是由北医六院的张教授讲解的,课程开始先进行了一个癔症病人的治疗。在清醒状态时,这个病人连十以内的加减法都不能计算,而在催眠状态时,可以计算到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当时,我就比较感兴趣,没想到还有这么神奇的治疗方法。之后,张老师又给我们介绍了该疗法的一般常识性的知识。由于我的笔录速度快于一般人,我记录了整个治疗的全部过程,包括一些可以日后提示自己的细节的注解。
回到长春后,由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在继续作下去,还需要把自己的北京进修的精神科临床基础知识充分的消化理解,把在精神科领域的诊断作到精益求精,我似乎忘记了催眠疗法。
2007年最后一个季度,当我突然发现病人一些很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被大多数精神科医生忽略掉的,而且也无法在精神科领域找到答案和具体的治疗方法的,于是,我又进入了困惑和迷茫期,此外,我自己也涉及到了专业定向的问题,难道自己真的就满足于只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到最后作到精神科一名科主任?我的内心深处提示自己并不觉得甘心。于是,重新翻阅以往在进修期间的所有学习笔记,一页一页的寻找,终于发现了催眠治疗那节课的全部笔记。针对我院的情况,了解催眠治疗的人就不多,更别提专门应用催眠治疗于临床的专业人员了。权衡利弊,我下定决心,决定从这里起步,在不放弃精神科临床的基础上,再增加一门专业心理治疗的方法。
万事开头难。
没有专业老师的带教,没有经过专业的催眠治疗培训,甚至没有人知道我应该从哪里开始以及如何把握疗程和适应症。天无绝人之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只能将张老师在治疗过程中的指导语整理、打印,从本病房的病人开始,免费催眠治疗。这也是我当时唯一能够想到的办法。
天遂人愿。
我所在的病房为开放式病房,大多数为轻症或缓解期的病人,给我提供了实习基地,科里的主任也支持能够有一些特色的治疗。每天我都拿着打印好的指导语给需要治疗的病人从头到尾的念一遍,同时观察病人的反应,和体验朗读过程中的语速、语调和语量,甚至在衣兜内放好秒表,记录每句指导语间隔的时间,每次治疗的总时间。治疗结束后,及时总结治疗过程和病人的感受、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期待有一天可以找到答案,定期的和一些有心理知识基础的同事交流,定期和主管心理的分领导汇报。但这一切除了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收效却甚微,因为大家都不了解。
什么样的病人我都做,渐渐的也发现了一些规律性,例如,学历太低的效果不好,农村小学文化的病人的理解力都不如城市的文盲病人;年龄太长的病人效果也不太好,重症病人根本无法配合。环境的安静也保证不了。此外,在指导语中单纯的只是暗示的疗法,我也不知道在催眠状态下是否可以进行其他的心理治疗,而且,我尝试在催眠中做认知治疗很有效。但我的同事们都不赞同我继续尝试,他们说催眠治疗就是催眠治疗,不要在做其他的治疗。可是,又如何解释它的联合应用有效性呢?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我的疑惑积累的越来越多,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否则,无法再进行下去了。
2008年刚刚过完年,我通过北医的韩教授投师到张教授那里专门学习催眠治疗。张老师当时已经快70岁了,对我已经30多岁了,还保持探索的学习精神还是很感动、也很是佩服。起初打算给我上两次理论课,然后跟随林老师每周一、三、五上午的治疗过程。理论课开始时,张老师先说,“你了解催眠吗?”我回答,“三年前我听过你讲过这节课”。“那你说说什么是催眠治疗?”于是,我看过各种版本的催眠治疗书籍的介绍统统道了一遍,并且告诉张老师,她当年指导语我给病人念了3个月,早已背熟。当时,张老师感到很吃惊,和我说,你说的很对,理论课就上一次,我们开始答疑吧。得到老师的肯定,我心理很开心,滔滔不决的和张老师讨论了一个下午,我曾经面对的疑问都找到了答案。学习结束前我已经掌握了新的方法。